因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 重慶中青社被罰4萬元

2020-12-16 中國江蘇網

  7月27日,重慶市旅遊局發布旅遊行政處罰典型案件有關情況通報,其中,重慶中國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渝北分社(以下簡稱「重慶中青旅渝北分社」)因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被重慶市旅遊局罰款4萬元,並沒收違法所得5000多元。

  據通報顯示,2016年11月-2017年2月,重慶中青旅渝北分社組織旅遊團隊赴峇里島旅遊,將「洋洋斷崖」當做「情人崖」進行宣傳,合同約定遊覽「情人崖」,但實際帶遊客遊覽的是「洋洋斷崖」;合同約定入住「國際五星」酒店,實際入住是「當地五星」酒店,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就此事,記者聯繫重慶中青旅相關部門,對方表示不接受採訪。

  近幾年,中青旅出現多次違規現象。2014年,四川省中國青年旅行社高新分社因旅遊者年齡差異加收費用、合同中未載明規定事項,被處罰4萬元。今年7月,四川省中國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因從事不合理低價遊,被成都旅遊局處以罰款;今年6月,河南省中國青年旅行社因旅遊合同籤訂不完整被責令整改並罰款2萬元。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教授李柏文表示,中青旅作為國家企業單位應加強自身的管理和監管,提高服務質量,出臺相應的問責制度,對出現問題的地方旅行社嚴加治理,才能在當前競爭激烈的旅遊市場中穩步發展。

  (肖瑋 實習生/趙超越)

7月27日,重慶市旅遊局發布旅遊行政處罰典型案件有關情況通報,其中,重慶中國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渝北分社(以下簡稱「重慶中青旅渝北分社」)因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被重慶市旅遊局罰款4萬元,並沒收違法所得5000多元。

相關焦點

  • 重慶中國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渝北分社因虛假宣傳等被罰
    中國網財經7月28日訊 昨日重慶市旅遊局發布一則行政處罰信息,重慶中國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渝北分社因「虛假宣傳、未安排領隊全程陪同」,被罰款人民幣肆萬元,並沒收違法所得伍仟捌佰肆拾捌元陸角,其負責人貴勇明被處罰款叄仟元的行政處罰。
  • 一居室說成是兩房兩廳 海南恩祥新城實業公司虛假宣傳被罰50萬元
    說是兩房兩廳 實際是一居室  恩祥新城實業公司虛假宣傳被罰50萬元  南國都市報11月13日訊(記者林文泉)13日,記者從海口市工商局獲悉,海南恩祥新城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恩祥新城實業公司)賣房時宣稱是「兩房兩廳一衛」,實際上是一居室,涉及虛假宣傳,被工商部門責令其立即停止違法行為,並罰款50萬元
  • 幽螺莎星HP牙膏廣告誤導消費者 上海利康因虛假宣傳被罰35萬
    2019年這款「幽螺莎星HP牙膏」被《中國消費報》曝光,涉嫌虛假宣傳。2020年6月15日,這款由上海利康消毒高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的「抗幽門螺桿菌中藥牙膏」因發布虛假宣傳,被上海市嘉定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款5萬元,同時,因其在京東網站平臺和天貓網站平臺分別開設2家網店「幽螺莎星旗艦店」,主要銷售「幽螺莎星HP牙膏」產品,在上述網店對外發布虛假廣告,其主體單位上海利康智慧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被罰款30萬元。
  • 成都多個房企虛假宣傳「贈送面積」誤導消費者被查
    成都多個房企虛假宣傳「贈送面積」誤導消費者被查 來源:吉屋網   發布時間:2014-05-29
  • 多險企因營銷員朋友圈誤導被罰培訓現「監管背鍋」
    超10家險企因營銷員朋友圈誤導被罰 「監管背鍋」竟出現在險企培訓材料中。險企通過朋友圈銷售誤導受到監管處罰又增一案例。實際上,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顯示,去年以來,有超過10家險企(含個人)因在朋友圈(微博、微信等)發布誤導內容被處罰,其中,今年以來已有4家險企因次被罰。
  • 江蘇公布消費者權益保護案例 一公司誤導消費者被罰40萬元
    中新網南京3月13日電 (徐珊珊)13日,江蘇省市場監管局公布監管系統消費者權益保護十大典型案例,涵蓋食品安全、產品質量、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預付卡消費、虛假宣傳等方面,涉及多個行業和領域,其中常熟一健身管理有限公司隱瞞重大利害關係信息誤導消費者,被罰40萬,並吊銷營業執照。
  • 李佳琦公司被罰1萬元:發布虛假「防脫髮洗髮水」廣告……
    天眼查顯示,李佳琦持股49%的上海妝佳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於今年6月10日受到上海市崇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行政處罰,原因為「發布虛假廣告」,罰款1萬元。發布了什麼虛假廣告會被罰啊?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舉報人在由該公司開設的天貓網店(李佳琦專屬店)購買了菲詩蔻洗髮水,該店家在網上虛假宣傳該洗髮水有防脫髮功能,實際上沒有,故來電投訴虛假廣告。……突然覺得是不是可以把很多洗髮水都給告了,畢竟都愛說自己能防脫髮。然而不禿是不可能的,頭髮還是一根一根的溜走。
  • 京東旗下公司因虛假宣傳被罰20萬元
    來源:中新經緯原標題:京東旗下公司因虛假宣傳被罰20萬元中新經緯客戶端4月13日電 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近日,北京京東世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被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開發區分局行政處罰,並被罰款20
  • 進行凍牛肉「新鮮直達」等虛假宣傳?知名火鍋店被罰了
    進行凍牛肉「新鮮直達」等虛假宣傳?左庭右院門店外的燈箱標示「當餐新鮮直送」然而經執法人員調查,2018年6月起,左庭右院因牛肉食材供應短缺等原因,開始採購並向消費者供應了三種凍品牛肉,凍品牛肉分別為加拿大進口的「腱子肉」,以及產地為山東的「胸口撈」及「牛舌」,這三種凍品牛肉並非當餐直送的新鮮牛肉,而且不是貴州關嶺土黃牛。
  • 對商品或服務作虛假宣傳,漢口銀行被罰68.5萬元
    就在批覆發布前兩天,12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對漢口銀行作出行政處罰,因存在5類違法行為,漢口銀行被罰68.5萬元。這份罰單顯示,漢口銀行的違法行為包括5類:1、提供虛假的金融統計報表;2、未按規定挑剔不宜流通人民幣;3、對外付出不宜流通殘損人民幣;4、對商品或者服務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5、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
  • 「8天肌膚猶如新生……」 歐萊雅因虛假廣告被罰20萬元
    11月25日,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布十大虛假違法廣告典型,其中,歐萊雅(中國)有限公司被點名。、眾人見證8天奇蹟、肌膚問題一併解決68800人已經見證奇蹟水帶來的肌膚新生……」▲重慶某百貨有限公司「歐萊雅」專櫃發布的印刷品廣告,廣告內容虛構使用商品的效果。
  • 賽菲爾「萬足金」被指虛假宣傳 誤導消費者
    ,他們銷售的「萬足金」黃金飾品的價格比千足金每克都貴出幾十元,而國家黃金飾品的標準裡並沒有「萬足金」這種說法,他們這種行為是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記者還發現,之前有多家媒體都曾報導過有些商家為了吸引消費者,宣傳他們的黃金飾品是"萬足金",以此誤導消費者, 追求更大的利潤。
  • 合肥一藥房狀告市場監管部門 因銷售的N95口罩涉嫌虛假宣傳被罰20...
    12月4日上午,一起銷售假口罩的行政案件在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大致案情是,在今年的疫情期間,合肥市市場監管局因安徽省立藥房連鎖有限公司總店(以下簡稱「安徽省立藥房」)銷售的N95口罩虛假宣傳,對其做出罰款20萬元的行政處罰。
  • 朋友圈發布虛假廣告被罰40萬
    這不有人就被罰了400000元!朋友圈發布虛假廣告被罰40萬朋友圈裡這樣一款固體飲料被大肆宣傳,賣家聲稱,該產品勝過任何藥品。能讓常年臥床的百歲老人四天坐立七天行走,讓癌症患者不吃藥就可以痊癒…」海口的劉女士看到後,便花4萬元買了約190盒產品,但後來發現家人吃了150盒產品後,病情並未好轉,想要退款結果被拉黑。
  • 瑞幸咖啡被罰200萬元:累計製作虛假咖啡卡券訂單1. 23億單
    瑞幸咖啡被罰200萬元:累計製作虛假咖啡卡券訂單1. 23億單 【瑞幸咖啡被罰200萬元】據財聯社報導,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瑞幸咖啡(中國)有限公司等五家公司不正當競爭案行政處罰決定書
  • 虛假宣傳被罰20萬 理財公司在貼金造勢上要小心了!
    「100%本息保障、保險公司承保、擁有最多的徵信數據、在合作夥伴上「造假」或虛構獲得某類獎項、甚至某些違法企業虛假宣傳時還喜歡號稱有「國有背景」,使用國家機關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名義和形象等。」在許諾有豐厚回報而不提醒消費者投資回報類商品的風險已然成為金融投資理財類企業存在的較為普遍的違法行為。
  • 全國首例 消費者狀告煙企虛假宣傳獲賠萬元
    因為煙企涉嫌虛假宣傳,田峰一紙訴訟將廣東五葉神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告上法庭,索賠近萬元。經過二審調解後,雙方達成一致:五葉神支付田峰9935元,一、二審訴訟費亦由被告承擔。「菸草廣告長期以來通過打擦邊球的方式進行廣告宣傳,危害非常之大。」
  • 中國聯通因虛假廣告被罰
    中國聯通因虛假廣告被罰 2019-06-12 1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涉嫌虛假宣傳 Booking被滬市場監管局罰20萬元
    記者昨天從上海市市場監管局獲悉,酒店預訂平臺Booking將上海、西安3家並未獲「五星級旅遊飯店」資質的酒店宣傳為「五星級」,於去年12月14日被上海市場監管部門行政處罰,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並處以20萬元罰款。
  • 房企虛假宣傳,處罰不能隔靴搔癢
    資料圖山東市場監管微信公眾號6月3日通報,因虛假宣傳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綠地北展濟南置業有限公司被罰44萬元。常見的有虛構賣點的,把八字沒一撇的學位、地鐵規劃說得如板上釘釘一樣;有宣傳與實際貨不對板的,如樣板間跟交樓戶型不一致、修個池塘水坑就吹噓成「湖景水景」的;還有壓根就是違背了廣告法最基本規定的,如去年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報的2019年典型虛假違法廣告案件,其中就有某房企因使用「城市關注度最高的樓盤、投資居家的最佳選擇」「低調開盤,當天去化五成」等以絕對性用語、虛假信息誤導消費者被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