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瀾漫筆 | 漢中行(六):走進「天下第一武侯祠」

2021-01-10 澎湃新聞
山瀾漫筆 | 漢中行(六):走進「天下第一武侯祠」

2021-01-09 1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提起武侯祠,你首先想到什麼?

對,肯定想到成都,想到成都武侯祠。

不錯,成都武侯祠名聲遠揚,人人知曉。蜀漢定都成都,諸葛亮是丞相,成都武侯祠,很正宗,沒問題呀。

但是,你可知道,成都武侯祠原來的名稱叫漢昭烈廟?那可是祭祀劉備的!還有,比成都武侯祠歷史更悠久的,是位於漢中市勉縣的武侯祠,並且它似乎更「正宗」,因為它是後主劉禪下詔敕建的!

記者在勉縣參觀遊覽一番後,對勉縣宣稱的「天下第一武侯祠」的前世今生有了新的了解。

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自公元234年底葬在定軍山下後,當時僅作簡單的安葬,並未建廟立祠進行祭祀。此後幾十年中,因諸葛亮治蜀之道深得民心,蜀漢百姓年年於諸葛亮的祭日「野祭、巷祀」。

29年後的景耀六年(263年)春天,蜀漢步兵校尉習隆、中書郎向寵等文臣武將,聯名向後主劉禪上書,引經據典,陳說利害,強烈要求朝廷為諸葛亮修廟,「以表武侯功德而千秋祭祀」,上慰英靈,下安百姓,以此維護社會禮秩鞏固國家政權。劉禪也想再搬出諸葛亮這尊神來維護蜀漢政權,於是就下詔,「因近其墓」為諸葛亮「立廟於沔陽」,修建了天下第一座武侯祠。

位於勉縣城西四公裡武侯鎮的武侯祠,坐南朝北,背瀕漢水(古稱沔水),面對古金牛道(今108國道),取意於不忘諸葛亮生前「北定中原,收復漢室」的意願。山門的外牆附近,有「天下第一武侯祠」7個大字。

進入山門,首先看到的是牌樓。牌樓建於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果親王主持重修。牌樓為三開間,木結構四柱擎頂,上蓋灰色筒瓦,簷下網眼鬥拱,層迭遞減,錯落有致,十分醒目。正中嵌有一匾,右行雙行隸書「漢丞相諸葛武鄉忠武侯祠」11個金字,題於同治七年(1868年)。

再往裡走,能看到一個特殊的建築,位於山門和大殿中間的中軸線上,其特殊之處在於包括成都武侯祠在內的國內所在武侯祠都沒有,那就是琴樓。

談到琴樓,大家可能就會想到《三國演義》中「孔明彈琴退仲達」的精彩橋段。不錯,該琴樓正是據此而建。雖然「空城計」是《三國演義》的藝術虛構,但是,由於這個故事寫得實在太精妙,人人耳熟能詳,影響深遠,因此武侯祠內也就出現了相應的建築古蹟。

琴樓

琴樓有城門,城上有垛口,樓下為卷洞式甬道,琴樓簷下懸匾額「高山流水」。琴樓內有石榻一張,上置石琴臺,臺邊浮雕雙龍紋飾,臺上置石琴一張。據《忠武侯祠墓誌》記載:「石琴古榻,晉代物也。晉文水胡韜穎作石琴並榻,綴以詩賦。」據介紹,「文革」期間,石琴被人為斷損,雖經修復,但再也無音。

琴樓後便是戟門,這也是全國武侯祠中所獨有,用於陳列兵器。古代交戰,短兵相接,常用冷兵器有十八種,所以民間有「十八般武藝」之說。它們是:刀、槍、劍、戟、棍、棒、槊、鐺、斧、鉞、鏟、鈀、鞭、鐧、錘、叉、戈、矛。在武侯祠中,設置戟門,其用意是「顯貴而示威」,說明這個武侯祠的地位最高。戟,是古代的一種冷兵器。據《周禮·天官·掌舍》記載說:「以戟為門」。就是說,在每一道門設一名武士執戟守衛,稱為戟門,是為了突出體現「威嚴與尊貴」。

再往南走就是拜殿,又名獻殿,為歷代拜謁和祭祀諸葛亮的殿堂,其造型為歇山式明三暗五間的宮殿式建築。正中門楣上高懸「山高水長」匾額。殿內正中神龕上,有諸葛亮的大型彩塑座像,羽扇綸巾,神態自若,龕下關興、張苞巍然屹立,威武端莊。

神龕上方,高懸清嘉慶皇帝御書「忠貫雲霄」金匾,據介紹這是嘉慶皇帝親筆書寫御賜的金匾,當時由沿途各驛站奉旨發送到勉縣武侯祠安裝保留至今。

諸葛亮彩塑座像

好一個忠貫雲霄!諸葛亮對蜀漢政權的確忠心耿耿。劉備在白帝城臨終前託孤,曾對諸葛亮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是一句很有份量的話,但諸葛亮對蜀漢政權忠心耿耿,鞠躬盡瘁,因此贏得「忠貫雲霄」的好名聲。

雖然在漢中只呆了兩天,但當地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深沉吸引了我。漢家起源、三國故地,將在歷史的長河中永遠被銘記、被傳誦。

中國市場監管報記者 喻山瀾

END

原標題:《山瀾漫筆 | 漢中行(六):走進「天下第一武侯祠」》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山瀾漫筆 | 漢中行(六):走進「天下第一武侯祠」
    山瀾漫筆 | 漢中行(六):走進「天下第一武侯祠」 2021-01-09 1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山瀾漫筆 | 漢中行(一):探訪漢族、漢語、漢文化稱謂的來歷
    山瀾漫筆 | 漢中行(一):探訪漢族、漢語、漢文化稱謂的來歷 2020-12-05 11: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山瀾漫筆 | 漢中行(二):走褒斜古道,感受「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山瀾漫筆 | 漢中行(二):走褒斜古道,感受「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2020-12-12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山瀾漫筆 | 漢中行(一):探訪漢族、漢語、漢文化稱謂的來歷
    山瀾漫筆 | 漢中行(一):探訪漢族、漢語、漢文化稱謂的來歷 2020-12-05 11: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山瀾漫筆 | 漢中行(二):走褒斜古道,感受「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山瀾漫筆 | 漢中行(二):走褒斜古道,感受「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2020-12-12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山瀾漫筆 | 漢中行(三):觀曹操書法真跡 賞「石門十三品」
    山瀾漫筆 | 漢中行(三):觀曹操書法真跡 賞「石門十三品」 2020-12-19 07: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山瀾漫筆 | 漢中行(四):登上陽平關,辨析空城計情節的真假
    在計程車上,司機不時指著路邊一段段斷垣殘壁說:那就是古代的陽平關城牆。陽平關與漢江南、北的定軍山、天蕩山互為犄角之勢,是漢中盆地的西邊門戶,同時也是巴蜀通往關中的北端前沿,地理位置十分險要。後來鍾會率大軍滅蜀時,就是由東向西橫穿漢中,最後從陽平關魚貫而出逼進益州腹地。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出師北伐,率領各路大軍屯兵於勉縣(當時稱沔陽)長達8年之久。
  • 山瀾漫筆 | 漢中行(四):登上陽平關,辨析空城計情節的真假
    其東面一公裡是武侯祠和馬超墓,其東南面四五公裡是定軍山和武侯墓。11月下旬,記者慕名來到勉縣陽平關。陽平關與漢江南、北的定軍山、天蕩山互為犄角之勢,是漢中盆地的西邊門戶,同時也是巴蜀通往關中的北端前沿,地理位置十分險要。後來鍾會率大軍滅蜀時,就是由東向西橫穿漢中,最後從陽平關魚貫而出逼進益州腹地。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出師北伐,率領各路大軍屯兵於勉縣(當時稱沔陽)長達8年之久。
  • 漢中勉縣武侯祠,劉禪下旨撥款修建,被譽為「天下第一武侯祠」!
    勉縣武侯祠,位於陝西漢中市勉縣城西,距離城南定軍山武侯墓僅四公裡。勉縣武侯祠始建於公元263年,是蜀漢後主劉禪親自下詔、撥款建立的,既是全國最早的一座武侯祠,也是唯一的一座諸葛亮「官祠」,因此,勉縣武侯祠被譽為「天下第一武侯祠」!
  • 漢中勉縣武侯祠,劉禪下旨撥款修建,被譽為「天下第一武侯祠」!
    勉縣武侯祠,位於陝西漢中市勉縣城西,距離城南定軍山武侯墓僅四公裡。勉縣武侯祠始建於公元263年,是蜀漢後主劉禪親自下詔、撥款建立的,既是全國最早的一座武侯祠,也是唯一的一座諸葛亮「官祠」,因此,勉縣武侯祠被譽為「天下第一武侯祠」!
  • 南陽有武侯祠,漢中有天下第一武侯祠,陝西理工大學不平凡
    由於今天我想寫一下漢中市,所以臨時查詢了一些相關資料,然後發現漢中勉縣也有一座武侯祠,而且號稱「天下第一武侯祠」。具體位置在勉縣縣城西3公裡處,距離城南定軍山武侯墓只有4公裡,始建於公元263年,是蜀漢後主劉禪下詔修建的,由於比全國各處武侯祠較早,所以才有剛才所說的「天下第一武侯祠」。
  • 山瀾漫筆|漢中行(三):觀曹操書法真跡 賞「石門十三品」
    >這年,皇帝下令整修褒斜道以方便人們出行整修過程中在褒斜道南口山體開鑿了一條隧道隧道長16.3米,寬4.2米,高3.45-3.75米兩輛馬車可並排而行》《李君表》《石門頌》《楊淮表記》《玉盆》《石虎》《袞雪》《石門銘》《李苞通閣道》《潘宗伯、韓仲元》《重修山河堰》13件摩崖精品從山體上剝離取回在漢中市博物館陳列展覽《石門頌》拓片筆者慕名走進漢中市博物館
  • 山瀾漫筆|漢中行(一):探訪漢族、漢語、漢文化稱謂的來歷
    同時,這裡也是主要的三國故地,諸葛亮曾經在此屯兵八年,五次北伐曹魏,死後也葬於漢中定軍山下。今年11月,利用休假之機,我前往陝西,走進漢中,探訪這塊神奇的土地。幾十年間,我常常在成都與北京兩地之間穿行,不管是走原來的寶成線,還是如今乘坐動車,都要經過漢中,卻從未在此駐足。所以從漢中高鐵車站下車時,我十分興奮。
  • 山瀾漫筆|漢中行(一):探訪漢族、漢語、漢文化稱謂的來歷
    同時,這裡也是主要的三國故地,諸葛亮曾經在此屯兵八年,五次北伐曹魏,死後也葬於漢中定軍山下。今年11月,利用休假之機,我前往陝西,走進漢中,探訪這塊神奇的土地。幾十年間,我常常在成都與北京兩地之間穿行,不管是走原來的寶成線,還是如今乘坐動車,都要經過漢中,卻從未在此駐足。所以從漢中高鐵車站下車時,我十分興奮。
  • 過蜀道達漢中,品三國文化寄大漢情懷,陝北行1
    過蜀道,向著粗放厚重的陝北而行,向著濤濤的黃河而行。心情竟然有些激動,黃河呵,永遠是中國人不變的母親。此章單敘陝北行的第一站:漢中。朝辭蓉城,正午已到達漢中的勉縣。勉縣,這座在歷史風雲中也有一席之地,卻在2020年2月才批覆脫貧的古老縣城。
  • 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歷經數千年,他有了歷史感
    武侯祠建於三國時期(公元),由蜀漢皇后劉嬋建造,他是世界上最早的武侯祠,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武侯祠與橫跨漢代的武侯墓相對,千百年後,在武侯祠和武侯墓的正殿裡有一尊諸葛亮的泥塑,雕像上有皇帝親筆題寫的「忠貫雲霄」勉縣武侯祠位於陝西漢中勉縣,對應於武侯定軍山,早於成都武侯祠。人們不禁感嘆,他在離開學校之前就去世了,而這位長使英雄淚則充滿了他的心,有一些三國的遺物,看看諸葛諸葛先生的八年漢中風光,你可以一起去參觀。每人40張,古鎮免費。
  • 至明清時期,全國各地武侯祠近百座,這裡可謂"天下第一武侯祠"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至明清時期全國共修建武侯祠將近百座,而保留至今規模、知名度較大、最具代表性的有十所,分別是陝西勉縣武侯祠、陝西五丈原武侯祠、湖北宜昌武侯祠、湖北古隆中武侯祠、四川白帝城武侯祠、四川宜賓武侯祠、河南南陽武侯祠、雲南保山武侯祠、甘肅祁山武侯祠,而陝西勉縣武侯祠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
  • 至明清時期,全國各地武侯祠近百座,這裡可謂是「天下第一武侯祠」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至明清時期全國共修建武侯祠將近百座,而保留至今規模、知名度較大、最具代表性的有十所,分別是陝西勉縣武侯祠、陝西五丈原武侯祠、湖北宜昌武侯祠、湖北古隆中武侯祠、四川白帝城武侯祠、四川宜賓武侯祠、河南南陽武侯祠、雲南保山武侯祠、甘肅祁山武侯祠,而陝西勉縣武侯祠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
  • 至明清時期,全國各地武侯祠近百座,這裡可謂「天下第一武侯祠」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至明清時期全國共修建武侯祠將近百座,而保留至今規模、知名度較大、最具代表性的有十所,分別是陝西勉縣武侯祠、陝西五丈原武侯祠、湖北宜昌武侯祠、湖北古隆中武侯祠、四川白帝城武侯祠、四川宜賓武侯祠、河南南陽武侯祠、雲南保山武侯祠、甘肅祁山武侯祠,而陝西勉縣武侯祠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
  • 比成都武侯祠早半個世紀,堪稱天下第一!還有世界唯一珍奇古樹
    今天,小漁要為大家介紹的這個景區,正是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因為太受人們尊崇,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武侯祠,如今保存完整的還剩下9座。很多遊客可能去過成都武侯祠,這裡是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也是成都最受遊客歡迎的景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