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夏月,回寧德省親,得閒遊三都澳。
三都澳,在寧德市東南面,為閩東沿海的"出入門戶,五邑咽喉"。由三都、青山、鬥帽、白匏、雞公山5個單島和一個城澳半島,14個嶼,17座礁,5處灘涂以及官井洋、復鼎洋組成。島嶼連綴,水深波平,腹大口小,能停泊數10萬噸巨 輪,是世界少有的天然良港。
寧德市區到三都澳30公裡路程,經飛鸞鎮直通高速,半個小時就到了。六月天,娃娃臉,看著剛放晴的天,剛下高速,竟又烏雲密布,濃雲翻墨了,一場豪雨近在眼前。剛到礁頭村碼頭停車場,眼看三都澳鎮就在對面海島,豆大的雨點就已傾盆而下,打在車窗玻璃上噼裡啪啦的響,霎時間宇宙陷入白茫茫的混沌一片,分不清東西南北。
這場突如其來的的暴雨足足下了一刻多鐘,我們被困在車裡,目不能辨物,耳畔也只有雨點打在車窗上的聲音,猶如身處洪荒世界的一個蝸殼之中,對外界莫名的感知,這是非常奇妙的感覺。
暴雨來得迅猛,停得也乾脆,忽然之間烏雲就迅速地消失了,雨腳斷絕,天色轉為透亮,眼前的海面平靜而又蔚藍,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什麼都不存在,清澄透徹,如一片藍紫色的琉璃一般。琉璃上停泊著大大小小的許多船隻,也如建築一般,紋絲不動,靜謐得如同時光都已靜止。而再往遠處眺望,海的顏色變得淡而模糊,遠處海面之上白色的雲氣蒸騰翻湧,與天上低垂的重疊的雲氣糾纏在一起,分不出哪是海,那是天,剛剛隔海相望的三都島在茫茫白霧之中忽隱忽現,忽而憑空消失,忽而如一扇黛青色山水畫屏,觸手可及近在咫尺。
小乖的大表姐在聯繫租用船隻,電話裡講了半天,總算搞清楚了,船隻原來卻等候在十幾公裡外的城澳外漁潭客運碼頭,不得已,遂沿著海岸線一路尋覓過去,雨後港灣,空氣清涼帶著鹹腥的味道,車子行駛在彎彎曲曲的泥水路上,一邊是青冥的海,一邊是錯落雜亂的漁村,間或穿過雲霧繚繞的青山,倒也別有趣味。
城澳外漁潭村是一個熱鬧的漁村,濱臨漁港,沿街許多搭建的平房做的都是鮮魚海貨的買賣,空氣中瀰漫著漁港獨有的腥氣。碼頭旁邊居然有一個巨大的停車場,車場旁邊就是一個小避風港,泊著一排排許多的蓬船。穿過一條平房魚鋪中間長長的巷道,踩著顫顫悠悠的木棧道來的碼頭,船老大就在碼頭上招呼著我們。
船老大五六十歲年紀,微駝,古銅色的肌膚,滿面皺紋,阿玲她們用閩東話和他交流,聽說我們只是去海上看風景時,他似乎也習以為常了,講妥價錢後,便招呼我們上了木船。我們在艙內、船頭各自坐好,他自顧去船尾發動電機,木船便突突突地望海面駛去了。
天上雲層很厚,映襯著海面藍黑而深邃。海上風來,清涼中帶著鹹味,吹起我的衣襟,通體暢快。小乖她們原本呆在船艙中,紛紛也爬上船頭來,憑海臨風、扣舷歌嘯。船尾帶起一條長長的白色尾巴,向兩邊蕩漾擴散。三都澳沿岸,筆架山、青山山色深黛,山勢陡峭,如畫屏層疊,山谷山巔俱雲霧繚繞,岸邊錯落分布著漁村、漁港、碼頭,遊弋的萬噸巨 輪和泊靠著的星星點點的小漁船觸目皆是,猶如十裡潑墨圖卷。
船出大海,眼前漸漸出現一大片的海上建築,這就是聞名遐邇的海上漁城了。三都澳人工養殖區是浮在海面上的城市,漁戶相連,綿延數十公裡,被稱為「東方威尼斯」。海上人工養殖景觀區,用塑料泡沫浮球和木板搭建,下為網箱養殖,上面可以住人,漁戶相連,綿延幾十公裡,居住上萬人口。海城之內有街巷、門牌,有社區管理機構、警察、移動通信營業廳,有百貨批發部、酒樓、娛樂場所等,這是最獨特的海上社區。據船老大介紹,真正的漁城還在三都島周圍,此處只能算是外圍很小的一部分。我們的船隻從漁城邊上經過,但見城上漁民男女捕撈曬網勞作紛忙,真是獨特的水上人家景觀。
又前行十幾分鐘,海面漸漸開闊,前面卻又出現一道翠綠的屏障,一個山石奇特充滿意象的海島浮現在碧綠的海上。船隻慢慢靠近海島,島上也有一個小小的碼頭,原來這就是三都澳著名景點鬥帽島。據說此島是三都澳風光絕異之處,臨奇石,觀滄海,沐山色,探幽洞為景區四大賞點,尤以螺殼巖、北鬥星母、鬥姥迷宮、犀牛望月等景為形勝。登上海島,迎面是一座山門,橫批上刻「天關畫屏」四個大字,略能見此海島特色。山門前面礁巖突兀,形態怪異,正是獨有的海蝕地貌。小乖眼尖,發現礁石縫隙中有許多小螃蟹在爬行,欣喜地尖叫起來,於是幾個女生都忙著捉螃蟹去了。
我本欲是上島去飽覽海色天光,可一問景區人員,言此島雖小,遊遍也至少要兩個小時,而此時已近五點,天色將晚,她們遂不願同行。小乖忙著搜尋小螃蟹,瀟灑地回答:這裡已經很好玩了,幹嘛還要上去?頗有王子猷何必見戴的名士風範。
鬥帽島前勾留半個小時,潮水漸漸上漲,看夜幕漸起,遂盡興回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