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市是1957年伴隨萬裡黃河第一壩——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在陝州故城遺址上崛起的一座新興工業旅遊城市。相傳大禹治水,使神斧將高山劈成「人門、神門、鬼門」三道峽谷,三門峽由此而得名。
三門峽天鵝湖
三門峽文化厚重、資源富集、生態宜居、交通便利,被譽為黃金之都、黃河明珠、文化聖地、天鵝之城。
三門峽市區位獨特,順達亨通。地處豫、晉、陝三省交界處,東與十三朝古都洛陽為鄰,南依伏牛山與南陽市相接,西望古城西安,北隔黃河與三晉呼應,自古以來就是中原與晉、陝地區交流往來的咽喉通道。
函關古道
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崤函古道」,為古代中原通往關中的咽喉,是東至洛陽西達長安的交通要道。久負盛名的秦函谷關,歷來都是秦、晉及中原地區的軍事要衝。途徑三門峽谷的古代黃河漕運,也是長安與洛陽兩京之地的經濟命脈。
三門峽市歷史文化悠久,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人類遠祖的起源地、華夏之花的誕生地、道家思想的產生地、歷代軍事的必爭地。
1921年,在三門峽市仰韶村,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發現了大量的彩陶器皿和人類早期活動遺蹟,掀開了七千年前新石器時代華夏先民繁衍生息的神秘面紗。
仰韶文化博物館
仰韶文化的發現,找到了中華文明的源頭,改寫了「中華文明西來說」的偏見,揭開了中國原始社會考古研究的第一頁,填補了中國遠古文化發展史上的空白,開創了中國近代田野考古的先河,同一時期在三門峽市澠池發現的人類遠祖「上河曙猿」,動搖了「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論斷。三門峽地區之後的「廟底溝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證實了這裡還是「華夏民族的起源」和「最早的中國」。
流傳至今的民間捶草印花工藝,也印證和延續著「廟底溝文化」中對「花」(華)的鐘愛和崇拜。五千多年前,黃帝採首山之銅,在三門峽的荊山下鑄鼎祭天,昭告天下歸同,建立了最早的國家政權,「中國之前的中國」就從這裡走出。三門峽市的古陝塬上,曾經豎立著西周王朝周公和召公「周召分陝」而治的界石,這裡不僅留下了召公親民勤政、不勞百姓「甘棠遺愛」的故事和遺蹟,也成為了陝西省之「陝西」之名由來的淵源;
虢國博物館
位於三門峽市區黃河東、西兩岸的上陽城、下陽城遺址、車馬坑遺址和虢國墓地及虢國博物館,集中體現著西周虢國的強悍和威武。出土的「青銅玉柄鐵劍」,被學界稱為「中華第一劍」,將世界冶鐵史向前推進了近200年!
世事紛爭中,這裡也留下了「假虞滅虢」「唇亡齒寒」的歷史遺憾和哲學思維。被譽為「千古雄關,道家之源」的函谷關,不僅是強秦扼六國,御中原的要塞門戶,也是老子著寫《道德經》的地方,留下了「紫氣東來」「雞鳴狗盜」「終軍棄繻」「黑馬白馬」的傳奇和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