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20年5月15日,拼多多的市值已經突破700億美元,成為僅次於阿里巴巴、騰訊、美團的中概股第四大網際網路公司。
在過去,拼多多被認為是服務「五環之外」的人群,是低端的代名詞,僅僅一年半的時間,拼多多不僅用戶總量超過了5個億(阿里同期為6.93億,京東為3.344億),甚至用戶有近一半還來自大城市。
無論你喜歡或者不喜歡它,事實已擺在那裡:拼多多,很可能被我們低估了。
這值得我們重新去審視,拼多多是如何做到的,它給社會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以及拼多多將會走向何處。
在拼多多發展的早期階段,其創始人曾說,拼多多的戰略就是「農村包圍城市」,服務「五環之外」的人群。
它早期的運營也完全是圍繞這一戰略來執行的。簡單來說就是兩個字——便宜!
問題是,產品質量靠譜嗎?
在發展的早期階段,拼多多沒少因為這一問題而遭受質疑。
於是,在2018年12月,拼多多推出了「新品牌計劃」。
該計劃提出,主要是扶持1000多家各行業的中小微企業,幫助它們「更有效地觸達消費者,以最低成本培育品牌」。
絲飄出自江蘇揚州的一家紙品企業,原本他們主要給線下商超(比如大潤發)提供貨源,市場好的時候一年銷售額能達3000萬元。
但隨著主流消費人群從商超轉到線上電商之後,這家紙品企業一度徘徊在生死線上,負債率超過了20%。
其實他們家產品的質量完全沒問題,畢竟一直在給大潤發這樣的大型商超供貨,他們缺的只是銷售渠道。
拼多多改變了這家企業的命運。
2019年,絲飄銷售額突破3.5億,成為了準一線品牌。
類似的,還有新寶電器、德力股份、浙江三禾等等,這些在代工行業深耕多年的企業,都有著強大的生產能力,卻苦於打不出自己品牌的知名度。
是拼多多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這就是為什麼有不少企業家們表示,如果拼多多把「新品牌計劃」做好做下去,十年後對中國製造產業的升級貢獻不會比阿里小。
為什麼在拼多多平臺上架後,廠家可以把價格壓得那麼低?
這和拼多多主打的 C to M (消費者-工廠)模式有關。
拼多多是 C to M 模式的踐行者,作為連接消費者和廠家的中間平臺,拼多多既幫助那些優質的中小企業培育起了自主品牌,扶持「中國製造」,一邊又為用戶提供了各種各樣平價且質量過得去的產品,提升了五環外消費者的生活品質,從而實現供給端、需求端和平臺的三贏。
「便宜」讓拼多多在下沉市場一騎絕塵,也是不少人對它的固有印象。
但別忘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真正含義——在農村站穩了腳跟後,自然是要向城市進軍的。
2019年6月,拼多多推出了「百億補貼」計劃。
所謂的「百億補貼」,簡單來說就是拼多多自己貼錢,讓消費者在享受大額折扣的同時,提供「正品保障」,「假一賠十」和「售後無憂」服務。
和「新品牌計劃」不同的是,「百億補貼」計劃針對的主要是蘋果、戴森、茅臺、格力等知名品牌,並且由中國人保財險為「假一賠十」提供資金保障。
最初,拼多多的「百億補貼」被認為是針對6·18的一次短期促銷,然而這一活動一直貫穿了6.18、雙十一、雙十二……轟轟烈烈搞了200多天,延續到現在,甚至還可能會一直繼續下去。
沒有人不喜歡優惠。
只不過,每個人對優惠的敏感程度不同。
對於五環外人群,用8.9元買到能用半年的衛生紙,用200多的價格享受到掃地機器人的便捷,就已經很有吸引力了。
而對於追求精緻生活的城市白領,4599元的 iPhone11 64g(原價 5499),1699元的 airpods pro(原價1999),以及2489.9元的戴森吹風機(原價2990),同樣極具吸引力。
哪怕是那些中老年的國企領導和私營企業老闆,819元的43度飛天茅臺(友商平臺999)同樣能夠打動他們。
拼多多走的路線和阿里其實有著相似之處。
從淘寶早期的草莽崛起,到孕育出以中高端品牌為主的天貓平臺,然後再回頭開展大規模的打假、打山寨。
這條路,阿里至少走了10年,而拼多多只用了4年半。
正是靠著極快的成長速度,拼多多在阿里和京東——兩強對峙局面已然形成的情況下,楞是殺出了一條血路,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7月1日晚間,追趕阿里的關鍵時刻,拼多多突然搞出兩個大新聞:一是,黃崢宣布卸任CEO,由原CTO陳磊接任;二是,黃崢出讓部分股權,控股比例由43.3%降低到29.4%。
在黃崢擔任CEO的期間,拼多多雖然成功進軍電商龍頭企業,但也遺留下一個最大的遺憾,公司一直沒有實現盈利。
在黃崢卸任CEO後,市場的反應也開始作用於拼多多,開盤後,拼多多的市值一度跌破了1000億美元。
拼多多能否開啟「後浪」時代,需要時間來證明。但也許就像黃崢本人在全員信中說到的:我希望通過這次調整,管理層可以逐步把更多的管理工作和責任交給更年輕的同事,讓團隊加速成長,讓拼多多成為一個更好更強的持續充滿創業活力的公司。
今後的拼多多,也許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