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本島雖不大,但卻有約1140公裡長的海岸線,更有不少特殊的地質景觀,這其中尤以臺灣島東北部地區的野柳地質公園最受人歡迎,在不久前舉辦的「臺灣十大地質景觀」評選活動中,野柳名列第一,超過了玉山主峰和日月潭。野柳最出名的是「女王頭」,「她」甚至是臺灣旅遊業的名片。
野柳這個名字,源自西班牙語「魔鬼岬角」發音,它位處新北市萬裡區,乃大屯火山餘脈伸出於東海中的岬角,長約1700米,寬約250米。這裡的層狀沉積巖,歷經海浪侵蝕、巖石風化、地殼運動等大自然的洗禮,造就了鬼斧神工的各式景觀,比如蕈狀巖、單面山,比如燭臺石、豆腐巖。也就是說,這裡的山是半屏山,造型奇特,一邊極為陡峭,一邊極為平緩。這裡的石頭千奇百怪,有的像蘑菇,細長的脖子上面頂著個圓圓的石頭;有的像巨大的蠟燭臺;有的則像一塊塊被切割好的豆腐一樣整齊劃一。這其中尤以蕈狀石最為典型,數量也達180個之多。
在眾多的蕈狀巖當中,「女王頭」最奪人眼目。「她」有高高的髮髻,修長的頸項,優美的臉部線條,雍容尊貴的體態。「女王」儀態萬方、風姿綽約,引得八方遊客慕名而來,2012年造訪野柳的遊客達到了269萬。而到野柳地質公園,遊客們最愛做的一件事,就是「朝覲女王」,並與「她」合影留念。
然而,在野柳屹立4000多年的「女王頭」,最近也碰到了煩心事,因為不堪自然風化,「她」的頸圍已從2006年的144釐米縮小為如今的126釐米。島內專家表示,「女王頭」頭部表面積遠大於頸部表面積,頸部是最脆弱部位,如果以現在的速度持續遭風化,5年內「女王」恐將「斷頸」。
臺灣民眾對於「女王頭」到底該通過人為手段保存,還是讓它自然逝去,一直存在著爭議。為此,臺灣的相關管理部門今年決定由網上民調、電話民調以及野柳地質公園現場遊客投票這3項調查來決定「女王頭」未來命運,如果大多數民意贊成保存,就會啟動搶救計劃;如果民眾普遍認同尊重自然,那就讓「女王頭」自生自滅。結果有63%的民眾支持搶救計劃,希望能延長「女王頭」的壽命。目前,由臺灣大學化工所教授謝國煌與地理系、地質系和應用力學所等教授組成的研究團隊,正以納米技術製作的塗料為女王頭「凍齡」。如果一切順利,「女王頭」至少能再有15至20年以上的壽命。
但搶救計劃也不過是權宜之計,只是延後「女王頭」的「斷頸」時間。為了替「女王頭」找尋接班人,野柳地質公園特地挑選了和「女王頭」造型相似的蕈狀巖,公開徵名票選,最後綁馬尾辮的「俏皮公主」雀屏中選。與「女王頭」相比,於2010年1月因巖石節理崩落成的「俏皮公主」頭抬得更高,髮髻像小女生梳的包頭,雖然還有點兒青澀,沒有女王的雍容華貴,卻帶著年輕人熱情及甜美善良。(吳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