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這是兩千一百多年前,一位姓李的老兄唱給漢武帝聽的歌。他叫李延年,是個音樂家。此歌一唱,他向武帝推薦的妹妹,便進宮成了漢武帝的老婆,即李夫人。
在湘西的鳳凰古城,福成也見過這樣的佳人嗎?說見過,你可能不信;說沒見過,你同樣不信。其實,我要向各位推薦的,不是一個具象的人,而是鳳凰的民居!
確實,無論是立在沱江邊,還是站在山坡上,或是走在深巷裡,我都被鳳凰古城的獨特的民居建築給迷住了。
我把鳳凰古城的民居建築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江邊的吊樓樓,二是老街深巷裡的民房,三是江北山地的民居。先說吊腳樓:
沱江流入到鳳凰古城這一段,呈西北到東南走向。將城鎮一分為二。沱江西南,為古城池。吊腳樓群座落在古城池的回龍閣處,前臨古官道,後懸於沱江之上。在江北河畔,是最好的觀賞地點,這裡,我們放眼望去,江之南吊樓密布。
吊腳樓,是鳳凰古城具有濃鬱苗族建築特色的古建築群之一。資料介紹說,鳳凰古城的吊腳樓群全長240米,屬清朝和民國初期的建築,如今還居住著十幾戶人家。
吊腳樓,也叫「吊樓」,為中國黔東南、渝東南、湘西、鄂西、桂北等地區的苗族、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傳統民居。
2018年10月的黔湘渝陝之行,最先在赤水的丙安看到吊腳樓。丙安古村落的吊腳樓建在赤水河畔,背依高山。其實吊樓多依山靠河就勢而建。
丙安古村建在赤水河畔的吊樓
吊樓是一種木構建築。屬於幹欄式建築,為半乾欄式,因為它是半懸空的。站在江畔,望江中的吊樓支杆,一根根,一排排,淡色豔影,如建築中的芭蕾之舞。偶或江舟穿行,則影蕩色開(下圖為引用的網絡照片)……
鳳凰古城的現代民居,也有很好的觀賞性。沱江兩岸是家鄉,江西北的的民居,是我們北方人不曾熟悉,而看著格外新鮮的。
江北的現代民居以灰白色調為主。風格上似兼有苗、漢的雙重風格。
我被迷住的,是那依山建築的如有旋律和節奏似的民居,馬頭牆,屋頂兩側翹起欲飛的裝飾。
馬頭牆,就是我們北方民居的山牆。這裡的民居山牆有些的徽派特徵。馬頭牆既是一種實用的構件,如防火災,也是一種很好的裝飾,它的美,讓我駐足。
馬頭牆如龍似鳳的翹角,磚雕瓦飾共同奏出的音樂。近辨,可見馬頭牆側壁的雕花
馬頭牆的不同方向和位置水平,組合成為更為宏大的交響樂
如一群俏美人在選美的舞臺上,內斂著感情且張揚著個性。
我並不懂建築。但卻喜歡欣賞建築之美。
看似擁擠,實張弛有度;好象粗俗,卻有匠心。我亦不厭拍攝,記錄的是一顆被建築之美迷住了的心呢:湘西有佳人,安說不是?!
民居群落下,是深巷。溫暖,也神秘;普通,也不平常。深巷中隱約的紅燈籠,告訴我們這兒的人們,過的是紅火的好日子。
民居一律以灰瓦覆頂,節律一致而普通。
民居瓦作的藝術性,我不知如何評論。
走進深巷老街,則又一一番景象。有徽派的建築風格。新浪網友「快樂攝影50」認為,歷史的原因,鳳凰古城的民居建築形成兩種風格:一是城外沿河岸採用了苗族、土家族的幹欄式吊腳樓結構形式;二是城內沿街鋪面及各街巷房屋主體均以典型的漢族穿鬥式和部分抬梁式木結構為主,山牆多採用具有徽派特徵的馬頭牆風格。實地觀賞,確實如此。
鳳凰古城之行,原本不在我們規劃的行程之中。在湘西芷江城,我們的隊長、資深旅遊達人臥虎藏虎兄半夜睡不著,臨時決定改走鳳凰。因此,鳳凰古城一行,是性價比極高的遊覽。本人感念種種的緣分集會,深覺古城的特色與美,雖遲到經年,即使年年歲歲千萬人將鳳凰古城的遊記寫濫,亦欲分享快樂與諸友。故將手機所存圖片,編寫為七篇圖文。這是最後一篇。前六篇分別題為:行走在沱江邊上:鳳凰古城散玩(一);畫境:鳳凰古城散玩(二);沱江塔影:鳳凰古城散玩(三);老街古韻:鳳凰古城散玩(四);小巷風情:鳳凰古城散玩(五);登臨古城牆:鳳凰古城散玩(六)。謝謝您的觀賞,特別感謝親友點讚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