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縣域網絡百強縣,中國書法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八女投江」遺址紀念館被中宣部命名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林村被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村,站前社區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示範點……林口縣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
1、內外兼修,強勢出擊。近年來,林口縣共在上級主流媒體刊發反映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民生建設的稿件2400多篇,創辦了《牡丹江日報·林口專刊》,推出了160多個版面有深度有分量的專題報導,共邀請接待了20餘家市級以上媒體600多人次來該縣採訪,2015年刊播的《一帶一路、共建繁榮》,是10多年來首次登上央視《新聞聯播》;成功策劃了中國書法之鄉授牌、蓮花新鎮奠基、「八女投江」遺址紀念館開館、林口霧凇節等重點工作的宣傳;精心組織春節系列文化活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紀念「八女投江」75周年、「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電視連續劇《八女投江》開機儀式等新聞宣傳戰役;圍繞「哈洽會」、「木博會」、「木耳節」等會展活動,周密策劃包裝對外宣傳項目,在《黑龍江日報》刊發了中俄雙語版「推動改革發展——林口篇」專版,高質量地完成了10部電視宣傳片製作,精心設計製作了對外宣傳畫冊和圖板,在牡丹江電視新聞頻道開闢了《直通縣區》林口專欄;對政府門戶網站進行了全新改版,信息發布量和點擊率逐年上升,通過網站協調解決各類信訪信件400多件,有效化解了社會矛盾;開展了「宣傳工作走基層」活動,承辦了「牡丹江市新聞獎和十佳新聞工作者」評選大會,製作201國道宣傳板12塊。
2、群眾文化,豐富多彩。林口縣精心組織春節、國慶等一系列文化活動,成功舉辦市民節、傳統文化節等節慶活動,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好評,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開展了「烈士紀念日」公祭活動,組織群眾觀看《半江瑟瑟半江紅》等反映林口抗聯事跡的歌舞劇11場。出臺了《關於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施意見》和《林口縣文學藝術獎勵辦法》,實現了館團合一。組建林口縣書畫院,打造創作、培訓、展銷三位的書畫產業發展平臺,開展了對臺、對日書畫交流活動,在基層建立了10個書法培訓基地,在電視臺開闢了書畫培訓專欄,組織開展了霧凇節書畫展等書畫展會13次。組織開展了紀念「八女投江」75年和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系列活動,電視連續劇《八女投江》在林口舉行開機儀式,出版了反映林口抗聯書籍3部、專題片2部、圖片集2冊,編排了大型歌劇「八女組歌」、召開「林口縣在東北抗聯史中的歷史地位」座談會;舉辦百名書畫家筆會、徵文演講和知識競賽等,弘揚了「八女精神」。積極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書畫、蠶翼繡等工藝品加工業形成特色。大力推進文藝精品創作,其中有200多件舞蹈、文學、書畫、攝影等文藝精品獲得上級獎勵。
3、文明之花,碩果纍纍。林口縣以創建全國文明縣為重點,製作了形象專題片和公益廣告圖板,聯合相關單位開展了城市環境綠化、美化和交通秩序整治、市場環境治理、「文明餐桌示範店」評選等一系列活動,積極申創全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示範縣,出臺《林口縣2015-2017年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行動計劃》,全面推進思想道德「六項引領行動」,以「德孝之城」創建為切入點,通過召開傳統文化節、公益論壇、創建德孝品牌樓院等一系列活動,弘揚了社會公德;在社區開展「德孝講堂」宣講和「四點半」課堂培訓活動;在農村普及「中堂」書畫藝術,並賦予其德孝內涵;在學校充分利用國旗下講話、紅領巾廣播等載體,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組織開展了「林口好人」、十星級文明戶、「十佳公僕」、「黨的優秀兒女」模範人物等評選表彰活動,湧現出150多名先優模範代表,通過開展向「好人」學習活動,放大榜樣示範力量。加強了志願服務制度化建設,開設志願服務網絡、微信、微博管理與交流平臺,構建志願服務網格化管理,通過志願服務隊承包網格內服務,真正實現了志願服務的全覆蓋,得到了省市領導的高度讚揚。成立了13支志願服務隊,組建了「雙十服務小隊」,開展了「讓愛循環起來」等一系列志願服務活動,志願服務工作連續兩年排名全市首位,2014年在全省推進志願服務制度化管理電視電話會議上,林口縣作了的典型發言,並作為成功經驗,在全省推廣。
4、理論武裝,事半功倍。近年來,林口縣聘請專家學者、報告團成員共計31人來林口宣講,有14名縣級領導登上講臺;同時註冊「宣講家」網站,開設政府網理論學習園地和解讀十八大報告專欄,擴大了學習覆蓋面;組織知識競賽11場,組織參加網上答題2200份,開展「書香林口」主題讀書活動,發送學習簡訊86條,創建理論普及示範點6個,縣級領導在上級報刊上發表理論文章、心得體會共計64篇;湧現出了群眾路線教育宣講團、百堂黨課下基層、微型黨課、四點半課堂等一系列學習品牌。 (牡丹江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