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1到3年級的小學生如何為寫作文做準備,我在上一篇文章中介紹了朗讀法,今天,圍繞如何激發孩子寫作文的興趣,我想繼續談一談、聊一聊。
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到了中高年級,有的孩子作文寫的就是要好一些。這時候,有的家長會覺得寫得好的孩子是悟性好,聰明些。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的。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情,作文出手就好,並不是天生,更多的原因是孩子在小學低年級的時候,父母給他們創造了好的條件和環境,比如我所提倡的朗讀。大家試想一下,一個堅持了三年早晨朗讀的孩子,一般情況下,他的作文會比睡了三年懶覺的孩子差嗎?當然,不排除特例。
所以,我們家長不要忽視了低年級在作文上的準備,就好像春天來了,竹筍冒出了地面,筍子破土而出也許是一場雨之後,當你知道竹筍在土地之下經歷了多少積累,所以才有「出人頭地」的那一天。
就作文而言,1到3年級的時光,我們完全可以做很多工作,來1到3年級喚醒孩子寫作文的興趣,並做好必要的準備。除了朗讀之外,麥田老師還有幾種方法,現在毫無保留地介紹給大家,以期幫助更多的小學生和家長朋友。今天介紹另外一個受學生喜歡又很有效果的訓練低年級孩子寫作文的方法:做遊戲,也就是:玩。麥田老師鼓勵家長朋友們將小孩子培養成一個地地道道的「小頑主」,在玩耍中學會寫作文。
也許有的家長會感到奇怪,1到3年級的小學生也是學生啊,怎麼能夠玩耍呢?那學習怎麼辦?我要說的是小孩子都喜歡玩,玩是小孩子的天性,這在低年級孩子身上表現的尤其突出。我們看看小動物,它們基本上都在玩耍,它們的玩耍是在學習覓食捕食的本領。小孩子也是這樣,他們的玩耍其實也是在適應外在的環境,也是在鍛鍊生存的本領。況且,小孩子的玩耍是在家長和老師的安排監督下開展的,並不是漫無目的的「瞎玩」。
言歸正傳,我們可以給1到3年級的小學生設計一些玩耍的項目,在這些項目中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為中高年級的作文儘量儲備一點「優質彈藥」。我們來說一說。
寫作文離不開觀察,為培養孩子們的觀察能力,麥田老師讓他們從觀察遊戲開始。比如玩最簡單的「老鷹捉小雞」遊戲。選擇一塊空地,我做雞媽媽,一個孩子做老鷹,其餘孩子做被保護的小雞仔,就這麼玩。關鍵是玩過後,我讓孩子們坐在草地上,讓他們回憶剛才的場景,把看到的、聽到的事或者感興趣的事都說出來。你一言我一語地說,當著大家的面說,每一個孩子都有發言權。
這時候,他們說的是很雜亂的。我呢,在他們說的基礎上再引導他們有條理地說出來,今天的天氣怎樣,在什麼地方,有哪些人參加了這個遊戲,有哪些動作,有哪些聲音,小朋友的臉上有什麼表情,心情怎麼樣。這樣做下來,孩子們根本感覺不到是在做作文方面的訓練,但確確實實地得到了很好的作文訓練,不是嗎?如果孩子們願意的話,可以在日記中,或者本子中把今天的遊戲記下來。我想你們如果做了同樣的時期,孩子們的表現會讓你感到驚奇的。
這個方法也不是我的創造,麥田老師也是學習別人的做法。錢穆是個大學問家,1895年出生,無錫人,吳越錢鏐的後代,是著名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被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但他曾經是一位小學語文教師,教小學生作文有一套。
下雨天,錢穆讓學生觀察雨,讓學生們說這是什麼雨,展開討論,根據討論情況寫成文章。他帶學生來到郊外的一個古墓邊,這兒有上百棵古松,靜觀四周地形景色,然後各自寫下來。不管是看雨,還是到古墓去郊遊,都是玩,都可以看作是做遊戲,總之,不是正襟危坐地在講怎麼寫文章。這樣教作文既生動有趣,又切實有效,下筆也就言之有物了。
受到錢穆老先生的啟發,我從一年級開始就運用做遊戲的方法來鍛鍊孩子們寫作文的能力,效果還是槓槓的。在做遊戲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調動各種感官,視覺的,觸覺的,聽覺的,味覺的,需要體驗各種動作、心理、神態,需要動心思。遊戲結束後,又要發言,鍛鍊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如果還有餘力,還可以寫一寫,又鍛鍊了自己的書面表達能力。作文能力就是這麼一點一點地積累起來的。「九層之臺,起於累土。」不是沒有道理的。
當然,這樣的遊戲還有很多很多,比如捉迷藏、丟沙包、比賽折飛機、踩氣球等等,是無法窮盡的。
我們家長要想培養孩子的作文能力,不要指望課堂上那些乾巴巴的所謂技巧指導,那是沒有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孩子們只有在遊戲中才能真正體會到樂趣,在這樣的樂趣中加以設計引導,孩子的作文興趣自然會高漲起來的,而且還不留痕跡,讓孩子們感覺不到是在練習寫作文,在他們眼裡,老師設計的這些活動純粹就是玩。有心的家長也可以這樣來試試呀,在快樂的情景中,孩子們是最放鬆的,在放鬆的情景中不知不覺地把作文學了,豈不是一舉兩得?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告訴我。如果你還有疑惑或者建設性意見,請在下方留言,我好完善本文的內容,以期幫助到更多的人。
我是麥田老師,專注小學作文,解決小學生寫作文的煩惱。更多優質內容,敬請關注:麥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