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3日,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白天接受馬來西亞華文媒體《東方日報》專訪,就疫情時期的中馬關係、中馬兩國合作抗疫、疫情後中國及全球經濟復甦等問題答記者問。該篇專訪也將於馬來西亞英文、馬來文報紙刊登。全文如下:
一、上周末中國醫療隊剛剛結束訪馬行程,您如何總結和評價醫療隊此次訪馬?雙方有何收穫和成果?首先一個感覺是行程充實。此次訪問雖然只有15天,但在馬來西亞政府的積極安排與協調下,中國醫療專家組可以說是「馬」不停蹄、快「馬」加鞭,密集走訪了吉隆坡、雪蘭莪、沙撈越和沙巴的13家衛生部門、醫療及研究機構,共參加了34場活動,同來自馬來西亞各地的許多政府官員、公共衛生專家、醫護人員、研究者們廣泛深入交流。
其次我感覺到此訪效果顯著。中國醫療專家們積極向馬方同事們分享了中國抗疫的經驗及做法,重點就中國如何防控疫情、疫苗研發及中醫藥在抗疫中發揮的作用等馬方關注的問題進行了詳細介紹和深入交流,相信將為馬來西亞成功抗擊疫情提供有益參考。中國專家們也通過交流,獲得了馬來西亞抗疫的成功經驗,雙方建立了良好合作關係,並達成共識,未來將在應對疫情及其他醫學領域加強交流合作。專家組還抽出時間,通過視頻會議、在線問診、接受採訪等方式為馬來西亞民眾和在馬中國公民答「疫」解惑。
正如專家組臨行前一日接受媒體採訪時所說,此次赴馬來西亞不僅是一次中國抗疫經驗的分享之旅,更是中馬兩國患難見真情的友誼之行。「遇山一起爬、遇溝一起跨」不是一句空話。我相信,在馬來西亞政府、醫護人員和人民共同努力下,馬來西亞一定能夠早日戰勝疫情。在此進程中,中國將繼續向馬來西亞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資和經驗支持。
二、在中馬合作抗疫過程中,您能介紹下雙方如何互相幫助嗎?有發生過怎樣的感動故事或者小插曲嗎?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中國與馬來西亞始終保持密切溝通與協作。一是分享經驗。自疫情爆發以來,通過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以及東協10+1、10+3等框架,中國同馬來西亞保持密切溝通,及時分享病毒基因序列信息、診療方案、防控方案。在中國-東協關於新冠肺炎問題特別外長會、東協與中日韓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領導人特別會議上,中國及東協各國凝聚合作共識,同意加強抗疫合作。在中國駐馬來西亞使領館的推動下,中馬兩國專家也多次舉行了視頻會議,交流疫情防控診療經驗。剛才我也提到,中國醫療專家組成功訪馬,同馬方同事充分分享了中國經驗。
二是互通有無。在中國抗擊新冠疫情最困難的時刻,馬來西亞政府、企業、民間團體都以各種形式為中國捐款捐物,加油打氣。特別是,馬來西亞是全球橡膠手套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在得知中國醫院缺乏手術橡膠手套後,馬政府從多個廠家一口氣調貨900萬雙,加上社會捐贈的1208萬雙,以最快速度運至中國,分送給一線醫療機構,可謂「雪中送炭」,極大緩解了當時中國國內一線物資緊張的情況。
中國人常說「投桃報李」。在馬來西亞困難的時候,我們當然不會袖手旁觀。3月28日,中國政府援助馬來西亞的抗疫物資搭乘包機運抵吉隆坡,包括10萬人份核酸檢測試劑、10萬隻N95醫用口罩、50萬隻醫用外科口罩、5萬件醫用防護服、200臺可攜式呼吸機等馬方急需的物資。據我了解,第二批中國政府援助物資也正在組貨過程中,可能很快會起運,希望能為馬方抗疫提供及時的幫助和支持。
除中央政府外,中國各地方省市、企業和個人也在積極行動,向馬方捐贈了多批口罩、檢測試劑、護目鏡、防護服等醫療用品。使館也在盡全力幫馬方打通、理順購貨及運輸渠道,以便馬方從中國市場上採購急需的醫療物資。
除了相互支援物資,中馬兩國各界社團和民眾自發地通過各種方式為對方加油鼓勁。疫情發生以來,我時常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兩國民間製作的情真意切、打動人心的加油視頻和公益歌曲,使我深受感動。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名叫Petrina的馬來西亞小朋友給我寫了一封信,她在信中說,通過新聞看到了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的中國醫護人員們十分辛苦,感到非常心疼。她還附上了自己畫的漫畫,為中國醫護人員和中國人民加油,鼓勵他們堅持下去。稚嫩樸實的文字和圖畫背後是她寶貴的心意,讓我們由衷地感到溫暖和鼓舞。我給這位小朋友回復了感謝信,也邀請她及家人在疫情後訪華。在這樣的艱難時期,這些暖心的舉動不僅是對抗疫一線人員的有力聲援,也為包括我在內的所有人注入了滿滿的正能量,讓我們更加堅定信心,共同戰勝疫情。
三、我們留意到中國駐外使館在捐獻物資的時候,特別喜歡用上當地的諺語,中國駐馬大使館為何會選「遇山一起爬,遇溝一起跨」(Bukit sama didaki, lurah sama dituruni)?中國與馬來西亞歷來守望相助、相互支持,我們不僅能開展互利友好合作,共享發展成果,也能共克時艱,經受各種考驗。正如中國諺語「患難見真情」一樣,「遇山一起爬,遇溝一起跨」這句馬來諺語也是中馬關係最貼切的寫照。所以,我們在向馬方捐贈的物資上都印著這句標語,希望雙方秉持同甘共苦的精神,共同抗「疫」。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脅,團結合作是我們戰勝疫情的最有力武器。中馬昨天是鄭和下西洋時的好兄弟,今天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好夥伴,更應在當前的戰「疫」徵程上攜手並肩,共同奪取最終的勝利。
四、疫情之際,大馬政治動蕩,會否對中國與大馬關係帶來影響?今年是中馬建交46周年,建交以來,中馬兩國政治上高度互信,經濟上紐帶緊密,兩國人民相知相親,賦予了中馬關係強大韌性。46年來,世界在變,兩國在變,但中馬守望互助的兄弟之情始終沒變。中馬友好是馬來西亞朝野各方的共識。中馬關係經受住了風雲變幻考驗,始終保持健康穩定發展。我認為,中馬關係基礎深厚,潛力巨大,前景廣闊。我對中馬友好關係的發展始終充滿信心,充滿期待。
儘管馬來西亞經歷了政權輪替,我們應該看到幾個沒有變——中馬友好的民意基礎沒有變,中馬合作的互補屬性沒有變,我們對中馬務實合作的信心沒有變,我們對中馬友好的誠意沒有變,中國對馬友好合作政策也沒有變。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成為中馬兩國乃至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危機,對國際貿易投資也帶來巨大衝擊。馬來西亞疫情已趨平穩令人欣慰。現在馬來西亞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振興經濟,儘可能減少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我們願同馬政府密切合作,積極探討恢復和提振兩國貿易、投資等往來,穩定合作產業鏈,不斷培育合作新動能。我相信,只要兩國攜手而行,我們一定能夠化危機為機遇,共克時艱、共渡難關,並推動兩國各領域務實合作重回正軌,再攀高峰。
五、您是否同馬來西亞新政府已有接觸?對於同馬新政府發展雙邊關係與合作,您有何期待?今年3月馬新政府成立以來,我已拜會了穆希丁總理、內政部長扎伊努丁、國防部長沙比裡、貿工部長阿茲敏、外交部長希沙慕丁等多位重要高官,我能真切感受到他們致力於發展中馬友好關係的真誠意願,也能感受到中馬各領域務實合作的深厚潛力。穆希丁總理向我表示,馬中兩國親如兄弟,友誼源遠流長。期待中方在貿易、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安全等領域積極同馬開展合作,造福兩國人民。
我期待同馬新政府共同努力,推動中馬兩國做共建「一帶一路」的夥伴,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穩步推進東海岸鐵路、「兩國雙園」等既有合作,優化貿易結構,擴大貿易往來,並在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製造業等領域加強合作,在高新技術、數字經濟等領域開闢新的合作增長點。
我期待同馬新政府共同努力,推動中馬兩國做文化包容、文明互鑑的夥伴,在文化、教育、體育、旅遊、青年等人文領域加強交流合作,推動更多民眾了解和喜愛對方國家,加強中華文明和馬來西亞伊斯蘭文明間的對話交流。
我期待同馬新政府共同努力,推動中馬兩國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開展更多協調合作。今年馬方將作為東道國主辦APEC會議。中國是APEC重要經濟體之一,始終支持推動APEC等國際和地區多邊經貿合作機制發揮更大積極作用。中方讚賞馬方為今年APEC設立的「優化人類潛能 共享繁榮未來」主題,將全力支持馬方成功辦會。中方也願與馬方繼續在東亞合作、聯合國等多邊舞臺加強協調配合,共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維護多邊主義和國際公平正義。
我堅信,中馬友好紮根於兩國淵源流長的傳統友誼,深耕於兩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厚植於兩國堅實的合作基礎。「以心相交者,成其久遠」。中國政府和人民會一直同馬來西亞政府和人民心心相映,真心實意攜手發展。
六、各國經濟似乎都將深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及打擊,中國經濟是否也受到衝擊?您覺得疫情是否會影響「一帶一路」的推進?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4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2020年全球經濟預計將萎縮3%,為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目前,全球疫情何時得到遏制仍存不確定性。這次疫情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尤其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免受波及,中國當然也不例外。
就中國而言,新冠肺炎疫情的確給國民經濟運行帶來較大衝擊,造成生產下降、銷售減少、投資降低等影響。但總的來看,這些影響是短期的、外在的,也是可控的。首先,中國有14億人口,有4億多中等收入人群。中國經濟有超大體量的經濟規模和物質條件託底,有超大規模的市場空間和內需支撐,還有完備的產業體系和配套能力,這些因素讓中國經濟在應對疫情衝擊時底盤更穩、韌性更強、恢復更快。第二,中國作為最先控制住疫情的國家之一,正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企業復工復產加快,生產生活秩序逐步恢復。僅以受疫情衝擊最嚴重的旅遊業為例,剛剛過去的中國「五一」假期裡,全國接待國內遊客總人數1.15億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約475.6億元,這說明旅遊市場和消費信心正在穩步恢復。第三,中國人常說「危中有機」。在與疫情較量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信息技術服務業不降反增,信息網絡產業對消費和投資的帶動作用得到充分展現。中國將以此為契機,加快推進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帶動創業就業,助力產業升級,培育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面對疫情衝擊,多邊合作對全球經濟恢復至關重要,這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當前,「一帶一路」沿線的很多亞非國家疫情形勢還不明朗,疫情結束後復甦的力度也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各國急需加強合作,助力經濟恢復健康,避免全球化進程和經濟復甦受到損害。包括馬來西亞在內的多國智庫和媒體都表示,中國的復工復產對於穩定全球供應鏈有著積極作用,疫情結束後,中國經濟將繼續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因此,我認為,「一帶一路」的推進或許會因疫情時期全球「停擺」而有所放緩,但著眼「後疫情時代」,各方加強協作,維護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穩定,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共同推動世界經濟復甦,必然是大勢所趨。
七、西方媒體有一個輿論,就是中國希望藉助馳援其他國家來增加國際影響力,您怎麼看待這個論述?中國人對幾句話耳熟能詳,「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是中華文化重情誼、念恩情的體現,可能一些西方媒體確實比較難以理解來自東方的思維。
中國人民不會忘記,在中國疫情形勢最嚴峻的時候,全球170多個國家、50多個國際和地區組織及300多個外國政黨和政治組織向中國表示慰問支持,7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向中國提供物資等援助。作為率先控制住疫情的國家之一,中國為全球抗疫積累了經驗,也成為供應抗疫物資的大後方,中國有能力、有意願分享信息經驗,提供物資支持。
這場疫情讓我們認識到,世界各國休戚與共、命運相連,人類事實上結為了命運共同體。中國最早控制住疫情,但全球疫情何時結束,不取決於中國,取決於世界各國。要取得戰疫的最終勝利,國際社會一個成員都不能少。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病毒沒有國界,不分種族,國際社會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戰而勝之。遺憾的是,當中國和各國夥伴正在為抗擊疫情做出巨大努力的同時,卻總有些論調將疫情政治化、標籤化,散播謊言和仇恨。我也想問問一些西方媒體和政客,面對疫情,到底是選擇堅持科學?還是選擇操弄政治?
在疫情面前,沒有哪個國家或個人能置身事外、獨善其身。現在是合作抗疫的時候,不是無端指責的時候。只有拋開偏見成見,真誠攜手,人類才能贏得共同戰疫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