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雕版印刷技藝,太絕了!帶你探秘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

2021-01-20 老王的旅行

帶你走進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雕版印刷技藝」,一起感受非凡絕妙的古人智慧。

在雕版印刷出現之前,咱們的書籍「複印」完全靠手抄,但是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非常不靠譜。直至隋唐,機智的人們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於是刻板出現,雕版印刷術自此發明。

小貼士

印章出現在周代以前,最初作為符信使用。東晉時候,大的印章有四寸見方,上面刻著120個字,已經是一篇短文了。印章太小,石頭也不易雕刻,人們改進使用木板後,便是「雕版印刷」了。

無論是宋人畢昇的泥活字,還是撬開西方現代文明之門的鉛活字統統源自於雕版印刷術,它是當之無愧的現代印刷術的源頭,在世界文化傳播史上起著無與倫比的重要作用,是我們中華民族「史詩級」的絕技之一!那究竟有多絕!

史詩級絕技

寫樣是雕版的第一道工序,是由寫樣手藝人用毛筆,將雕版的內容工整地繕寫在宣紙上。能做寫樣手藝人的書法大師極少,需要不斷的學習與長時間的苦練方能從事。

為蘇大臉演示寫樣的這位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芮名揚老師,已經在這些薄薄的宣紙上篤定地寫了50年, 凝氣、定神、提筆、落墨,一行行妍麗秀逸的小楷黑字,展現在紙面上,工整程度可謂「人肉印表機」,更為後續的雕版工藝打下了絕佳的基礎。

雕版首先要選板料,雕版板料一般多選用硬度適中、紋理細滑的梨木和棗木。這其中黃河故道上的野梨木,最為適用於雕版。將寫好的字樣用糨糊反貼至木板上刷實,待紙即將幹時,用手搓掉宣紙上層的紙衣直至清晰地顯露出字跡,雕版即將開始。

雕版的雕刻工藝,是整個雕版印刷技藝的核心所在,單是刻字的刀法就有數百種之多,視字型、材質不同而靈活多變、因勢利導。一個合格的雕刻大師,必須由經年的時光和無數的汗水共同磨礪而成,方能練成高難的刀法、隨心的節奏,可謂是「雕版江湖」的絕頂秘技了。

小貼士

一定要給大家說一下餖版印刷,它被譽為雕版印刷的「神功之作」,是一種彩色印刷技藝:就是按照彩色繪畫原稿的用色情況,經過勾描和分版,將每一種顏色都分別雕一塊版,然後再依照「由淺到深,由淡到濃」的原則,逐色套印,最後完成一件近似於原作的彩色印刷品。

胡正言《十竹齋書畫譜》

(清嘉慶二十二年芥子園重刊彩色套印本單頁)

書版刻好後,接下來的印刷可謂至關重要。首先刷印所用的墨汁極其講究,用的都是保存了數十年的松煙墨。刷印所用的松煙墨是以從松樹窯燒煙道中清掃取出的菸灰為主要原材料,加之麵粉、白酒、老陳醋、菸絲水、冰片、白芨、骨膠等十餘種輔料,按相應的配比用水調勻後,入鍋煮沸至膏糊狀,運至地窖池藏之三冬四夏方能使用。松煙墨在地窖池長期儲藏也是一個反覆發酵的過程,年代儲藏越久,其墨色也越發烏黑,純淨,更加有滲透力,刷印出的書籍,不易褪色,且墨香四溢。

其次刷印本身便是一項非常考驗技巧的工作,它需要經驗豐富的刷印師將松煙墨汁用棕帚均勻地輕掃版面,覆上宣紙後,再用棕擦重擦,過程中其手腕拿捏輕重分寸都是學問,而且每一種版面需要的力道都不相同。刷印完成後,待版面上的字跡逐漸在紙張上浮現,輕輕掀起,一張單頁就完成了。

最後的裝幀是要一氣呵成的,經過分書、折頁、數書、齊欄,穿紙捻、包角、扣面、打眼、打書根、訂線,貼箋條等多道工序後,一卷卷帶著梨木香、松煙味的古籍線裝書終於圓滿收工了。

大傢伙兒可別小瞧了裝幀這一步,作為「史詩級絕技」雕版印刷工藝收尾的一環,那必然也是「史詩級」的。我國最早的裝幀技術早在秦時「簡策」時期已經出現,後紙張發明再至「雕版印刷技術」的出現,裝幀技術也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不但要考慮在閱讀、攜帶、保存時的使用價值,也要考慮書籍的藝術感染力,即審美價值。

比如古時的線裝本書冊結構,就有書衣、書籤、封面、封裡、扉葉、襯葉、書腦、書背、書根、書角等名目,而且除了線裝書以外,還有捲軸裝、經折裝、旋風裝、蝴蝶裝等各種裝幀方法,古人的精巧智慧絕對超乎你的想像。

這麼多令人叫絕的工藝步驟僅僅是雕版印刷最初級的基本原理,一塊雕版的完成,需要細緻和耐心,我們的先輩也是耐得住寂寞,每日不輟地雕刻,才磨練出如此技藝。

史詩級絕技「雕版印刷技藝」!

▼ 近距離接觸史詩級絕技,一起下「館」子▼

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

「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這裡留存著有關雕版印刷最為清晰的歷史記憶。

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是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全國唯一的國家級雕版印刷專題博物館。展廳總面積約4100平方米,設有「中國雕版印刷」「揚州雕版印刷」2個基本陳列。

隆重介紹雕版館內這個恆溫恆氧的庫房,裡面珍藏著10萬餘塊的歷代雕版,透過這些板片,依然能夠感受到我們中國雕刻、印書的千年盛況,場館還貼心地用全透明的玻璃進行了展示,壯觀!

在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我們不但可以近距離觀看雕版印刷出現之初時使用的工具及印刷出來的成品,還可以和蘇大臉一樣,走近「雕版演示區」,現場零距離觀摩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芮名揚大師的寫樣風採、雕版工藝美術大師沈樹華老師的精湛雕刻技藝,更可以親手體驗雕版「刷印」技術,感受雕版在自己手中完成的自豪感!我們刷的是紙張嗎?不!我們刷的是世界的寶藏!

一定要去一次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和蘇大臉一起感受跨越千年時光的璀璨中華文化,觸摸我們世代堅守的雕版印刷技藝。

▼ 課後問答▼

在參觀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的時候,對咱們的「史詩級絕技」中國雕版印刷技藝非常的好奇,也產生了許多小問題,GET了很多「知識點」,給大家分享一下吧~

Q

為什麼要將雕版印刷博物館設立在揚州呢?

A

因為揚州仍然存在一個機構,保存了一整套古代雕版印刷工藝流程,這就是廣陵古籍刻印社。

Q

木製雕刻一般多久可以完成一塊呢?

A

這個其實說不太確定,因為每塊板刻的時間是根據上面內容的多少決定的。那平均每天老師們能刻50-60整字,一頁書平均300多字,所以大概一周一頁書,而且複雜圖的版刻時間會更長, 有的一張圖就要花上半年時間哦~

Q

雕版印刷最鼎盛的標誌是什麼呀?

A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肇始於隋,行於唐世,擴於五代,精於宋人,盛於明清」,清代雕版印刷發展極盛,其中以揚州最為出名,標誌性作品就要屬《全唐詩》了: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詩》,此為揚州歷史上規模最大、質量最高的一次圖書刊刻活動。

Q

據說雕版印刷最早被發現是《金剛經》?它現在在哪裡?在哪裡被發現的呢?

A

是的,公元868年唐代的《金剛經》(現存大英博物館)是現存有明確年份記載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發現於上世紀初的敦煌莫高窟藏經洞。

Q

現在古籍雕版還可以被印刷嗎?還是只能看,不能摸了?

A

有的古籍雕版還是需要定期拿出來「開臉」維護的(刷印一下),但是刷印成冊量非常少,所以非常珍貴哦!

相關焦點

  •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太絕了!帶你探秘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
    今天讓我們跟著蘇大臉下「館」子,帶你走進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雕版印刷技藝」,一起感受非凡絕妙的古人智慧。▼ 您有一張名片,請注意查收 ▼ 這麼多令人叫絕的工藝步驟僅僅是雕版印刷最初級的基本原理,一塊雕版的完成,需要細緻和耐心,我們的先輩也是耐得住寂寞,每日不輟地雕刻,才磨練出如此技藝。和蘇大臉一起下「館」子,帶你去看史詩級絕技「雕版印刷技藝」!
  •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
    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國出現的印刷形式。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的《金剛經》(現存大英博物館),不過雕版印刷可能在大約2000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揚州是中國雕版印刷術的發源地,是中國國內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藝的城市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印刷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江蘇省揚州市的陳義時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 古代的印刷技藝——雕版印刷
    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四大發明讓古代中國在世界上有著最受追捧的地位。其中印刷術的發明,更是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最開始有紙的時候,人們是在書上手寫內容,十分麻煩,效率低下,但是自從有了雕版印刷技藝,一切都變得簡單起來。
  • 【魅力江蘇】雕刻歷史傳承文化——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尋珍
    揚州,是中國雕版印刷術的發源地,也是國內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藝的城市。2009年,以揚州為代表的「中國雕版印刷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今天,我們不妨走進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感受中國雕版印刷的歷史發展和揚州傳統文化的迷人之處。
  • 《大陸尋奇》聚焦揚州雕版印刷
    (趙天/攝)昨天上午,臺灣「中視」《大陸尋奇》攝製組走進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聚焦世界級非遺雕版印刷技藝,拍攝專題紀錄片,成片將於4月中旬於臺灣「中視」黃金檔時間首播。值得一提的是,廣陵古籍刻印社將在臺灣開設中國雕版印刷技藝「傳習所」,而這檔以雕版技藝為主題的紀錄片將作為「傳習所」的資料片長期循環播放。
  • 【魅力江蘇】雕刻歷史傳承文化——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尋珍
    揚州,是中國雕版印刷術的發源地,也是國內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藝的城市。2009年,以揚州為代表的「中國雕版印刷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今天,我們不妨走進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感受中國雕版印刷的歷史發展和揚州傳統文化的迷人之處。
  • 中國滸灣雕版印刷博物館(中國印刷博物館滸灣書鋪街分館)
    金谿縣滸灣雕版印刷博物館建在中國古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的金谿縣滸灣鎮,總投資100多萬元,面積逾600平方米,主要展示該鎮宋、元、明、清時期各類珍貴木刻雕版和不同時期雕版印刷的古書藏品。滸灣傳統木刻雕版印刷術包括製版、寫樣、上板雕刻、打空拉線、刷印、校對、套色、裝訂9道工序。
  • 傳世絕藝:雕版印刷
    不僅在宋元明清的中國久盛不衰而且更加成熟,同時還傳播至朝鮮、日本乃至歐洲等地。這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發展的巨大貢獻。 揚州的書籍刻印事業,早在我國印刷術發明不久的中唐時期就已經開始。在全國佔有相當地位。沈括的《夢溪筆談》,,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等名著的最早的刻本都是揚州刻出來的。元、明以來,揚州刻書事業一直沒有停頓過,至清代,官刻、家刻、坊刻書業皆大為興盛,成為當時江南三大刻書中心之一。
  • 傳世絕藝:渾樸厚重的雕版印刷
    儘管宋代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但雕版印刷仍作為一種不可替代的技術保存流傳下來。不僅在宋元明清的中國久盛不衰而且更加成熟,同時還傳播至朝鮮、日本乃至歐洲等地。這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發展的巨大貢獻。 揚州的書籍刻印事業,早在我國印刷術發明不久的中唐時期就已經開始。在全國佔有相當地位。沈括的《夢溪筆談》,,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等名著的最早的刻本都是揚州刻出來的。
  • 中國古代印刷術,其實畢昇的活字印刷,還不如雕版印刷好用!
    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而相對於雕版印刷,它的就早的多。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開始普遍使用。
  • 閩西連城:四堡雕版印刷技藝的百年「涅槃」
    新華網福州12月3日電(記者王成)四堡是閩西連城一個偏僻的山區小鎮,卻因古老的雕版印刷技藝而聞名。經歷百年涅槃,四堡雕版這塊「前世之寶」又煥發出新的光芒。  明清時期,四堡與北京、武漢、江西許灣並稱為中國四大雕版印刷基地。
  • 雕版印刷的興始與佛教有關?
    為什麼刻石和璽印早已出現,而與之相似的雕版印刷卻遲遲沒有被發明呢?這是因為雕版印刷的產生與社會發展密不可分。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隋唐以前,中國城市的發展一直比較緩慢。雖然有鹽、鐵等國家專營的產業,手工業卻仍然沒有形成規模。雕版印刷產業既需要造紙、制墨、刷印等多種行業與之配合,同時也需要跟寫樣、刊刻、刷印、裝訂等多方面的專門技術人才相結合,只有隋代開創的大一統局面能夠為雕版印刷業提供充足的原料供給,並創造巨大的產品銷售市場。
  • 書法遇上雕版印刷 古老技藝煥新意
    今天(9月15日),江蘇省版權貿易博覽會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開幕,南京雲錦、蘇州絲綢、揚州雕版印刷……全省13個市的自主版權產品一一亮相。   傳統技藝搭上版權保護,激發出無限創意。書法家茅健的這幅作品,用漲墨的方法寫就,筆法隨性,暈染之間充滿禪意。書法作品首次遇上雕版印刷,在茅健看來,這是一種融合的藝術,質樸中增加了厚重。
  • 中國古代活字印刷卻爭不過雕版印刷
    一提到「四大發明」,我們心中想到的肯定是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藥。但有一些說法是,四大發明中的「印刷術」指的是「活字印刷術」,這甚至還被載入了某些歷史教科書,似乎成為了不容爭議的事實。然而,對中國古代文獻稍有了解的人都會知道,活字印刷術在中國古籍印刷中應用極少,民國以前絕大多數書籍都是採取雕版印刷的。
  • 「雕版印刷」體驗活動
    雕版印刷術凝聚著中國造紙術、制墨術、雕刻術、摹拓術等幾種優秀的傳統工藝,最終形成了這種獨特文化工藝;它為後來的活字印刷術開了技術上的先河,是世界現代印刷術的最古老的技術源頭,對人類文明發展和文化傳播有著突出貢獻。1900年,在敦煌裡發現的《金剛經》為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日期記載的印刷品,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
  • 探訪中國千年印刷術 連城四堡雕版印刷
    探訪中國千年印刷術連城四堡雕版印刷 (1/7) "← →"翻頁
  • 你怎麼可以不知道?從唐傳承千年的凸版印刷: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雕刻完成的文字圖案凸出於木板,因此此種印刷方式也屬於凸版印刷。)。現在我們不是經常玩橡膠圖章嗎?就是那樣的感覺,只是現在圖章都是機械化。所以你可以想想,手工雕刻實際挺不容易的。三、中國古代活字印刷01、刻活字簡單的說,就是將每一個文字雕刻成一枚方形的活字。這是其中種辦法,木活字基本是用這種工藝。
  • 中日韓越法五國學者,共議雕版印刷的古往今來
    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陳正宏雕版印刷在中國的保留現狀中國最早的印刷術為雕版印刷,始於何時已難考證。我國現存最早的雕版書是唐末 868年印的《金剛經》,日本卻存有公元770年印的佛經。眾所周知,日本的雕版印刷是中國傳過去的, 因此中國的雕版印刷發明當在8世紀中葉以前,有人甚至認為6世紀的隋朝就出現了雕版印刷術。
  • 雕版印刷《鄭板橋六分半書》
    入木三分的墨韻,在雕版印刷的作用下淋漓盡致地展現開來。 閒雲齋藝術館主人侯桂林,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軍旅退役後,進入「江蘇廣陵古藉刻印社」,有幸跟班(服務)於復社的雕版印刷老前輩們,眼看、耳聽、手動,一晃就和雕版印刷接觸了二十多年;後調入新成立的「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揚州博物館」,守館之餘,刷印了大量館藏版片(單色與套色餖版印刷),在此基礎上,還進一步研習岀木刻水印與拱花技法,揉入到揚州雕版印刷之中。
  • 迎國際博物館日 白鷺洲書院博物館舉行雕版印刷體驗活動(多圖)
    參加活動的學生與工作人員合影留念  中國江西網/吉安頭條客戶端訊 記者曾學涵攝影報導:2020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為傳承白鷺洲書院歷史文化,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5月17日上午,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白鷺洲書院博物館策劃舉辦了以「韶華雕琢·印中書院」為主題的雕版印刷體驗活動,吉安市白鷺洲中學七年級30餘學生參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