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完的電視劇《破冰行動》,最後一集太令人失望。為了突顯出緝毒英雄的偉大與不易,居然強行讓一個潛伏了二十年的老臥底莫名其妙死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嘍嘍手裡。既然每一集的片頭上打上「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就該克制一點表達。
強行製造生離死別騙取觀眾的眼淚,這一招實在不怎麼高明。因為過度的煽情和過度的歌頌,一樣讓人難以接受。我向來拒絕偉大的歌頌,因為那似乎總帶有群體自我催眠自我狂歡的嫌疑。很多時候我們愛替別人在道德高地上插上迎風飄揚的旗幟,以為那樣就可以讓別人替他完成永遠也不可能完成的英雄夢想。個人如此,群體亦無他。因為人類渺小如塵埃,投之宇宙皆無聲,無法決定自己生死的我們,只能用大腦,編織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美麗故事。
人類就是靠著這一個自己虛構的故事,在虛構的公認的價值觀、倫理觀的支撐下,孤傲頑強地一代又一代自欺欺人地走過盪氣迴腸的人生。
而那些令我們心潮澎湃的崇高主義,憂國憂民、興邦報國之大志、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之決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情懷……哪一種不是在世代傳承的價值觀的建構下人為的定義?而這定義,恰好又成為新的價值觀的素材。人們樂此不疲探究生而為人的意義,可就連意義這個詞,本身就不是存在的物質啊。
不過一味反煽情也很無聊,「解構主義」也並不全是很酷的事。有時候被某些人、某些事所打動,也是人之常情,這也正是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
不能因為「感動」這種情緒不太酷,就把它藏著掖著。人類對自己的情感太過戒備,也沒必要。正如《破冰行動》中反映出來的緝毒警的艱辛處境,平均每天都有一名緝毒警因公殉職的真實情況,很難不讓人肅然起敬。
你不得不承認,世界上真的有那麼一些人,是真正超脫了個人的得失悲喜。
顧羨季先生曾說過,一個人「要以無生之覺悟為有生之事業,以悲觀之體驗過樂觀之生活。」一個人,參透生命的須臾,看透了小我的狹隘與無常之後,才真正會把自己投向更廣大更高遠的一種人生境界。那時候所有的付出,全聽憑自己的內心。
而這種境界,我們普通人往往沒辦法企及。所以在我們的世界中,她不自覺就站立成了一座豐碑。只是不歌頌,一樣可以很感動,在各種道德高地被推到之後重新建立起來的熱愛,會更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