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陽泉晚報 作者:黃順榮
「溝深寂寞竟藏嬌,情切棧道抱嶺腰。雲鬢細數麗人醉,霧朦盤點倩影搖。」燕子崖的風光,在我心裡不外如此。
盂縣北下莊鄉崔家莊村西北1公裡的懸溝崖自然村,有一處絕佳的風景區,與晉冀門戶十八盤相望,到村口下車步行5分鐘就到達了。燕子崖群峰聳立,大氣磅礴,是為雄;山石洞穴造型各異、傳說眾多,是為奇;壁立千仞、棧道懸空,是為險;咫尺分冷暖,左右隔陰陽,是為怪。
為什麼叫「燕子崖」?當地人講,因懸崖很高,燕子從崖下往上飛,風就會把燕子吹回來,燕子很難飛過去,故稱「燕子崖」。燕子崖的「燕」,盂縣學者崔達道解釋說,指的就是「小燕」,而不是「大雁」。燕子道,是指半山腰上那條路徑。有人說,這裡過去常有「胡燕」,聚集於懸崖間的燕子道上而得名。有人說,此處山勢形如燕子飛翔一般,而得名燕子崖。還有人說,過去人們來往於半空懸崖石棧道,傳書知事,故而起名「燕子崖」。另有一種說法更加貼切:半空懸崖的石棧道,猶如一道梯田的「堰子」,橫亙在崖壁上故名「堰子崖」,久而久之便傳稱為「燕子崖」了。
燕子崖中有人行窄石道,中間處有近2米的斷崖,用一橫石達通,燕子崖石棧道平均寬度不足一米,人行走上面向下看是萬丈深壑,向上望崖壁通天,實是驚顫眩暈。燕子崖集「三雄」,即燕子崖、峰潭尖、小老虎圪洞。「四怪」,即藏寶洞、水背坡、陰陽泉、水窖堰。「五險」,即燕子道、神仙座、小神仙座、牛心寨、閻王鼻子。「十八奇」,即崔家寨、二郎腳印、一線天、寨懷窯、蓮花盆窪、燈豎只、順水窯、柏橋溝、包公遺鍘、天門、天柱、石甕、盧窪、一堵牆、雙口窯、佛爺佔、樊老窯、二十四盤炕等,移步換景,風光迤邐,確實是集景觀於一身的大美之地。
有人說,這裡是「雁子崖」而不是「燕子崖」。查閱典籍後發現: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重修盂縣誌》第二冊第五卷「物產」中有「野燕」「胡燕」的記載,沒有「雁」或「大雁」的蛛絲馬跡。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平定州志》(含盂縣、壽陽、樂平)「物產」中有「燕雀」的記載,無「雁」或「大雁」的記載。1995年12月出版的《盂縣誌》第128頁,有「大雁」的記載,還有「家燕」「火燕」「雨燕」的記載。1992年12月出版的《平定縣誌》第63頁,有「燕子」「火燕」的記載,卻沒有「大雁」的記載。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是杜甫《月夜憶舍弟》中的詩句。唐太宗說「不識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說的是「大雁」。「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這是李清照的《一剪梅》中,稱「大雁」為「雁字」的佐證。
大雁群居水邊,往往千百成群。群雁飛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人們稱之為「雁字」,因為行列整齊,又稱之為「雁陣」。大雁的飛行路線是筆直的。它們的行動很有規律,有時邊飛邊鳴,不停地發出「伊啊、伊啊……」的叫聲。遷徙大多在黃昏或夜晚進行,旅行的途中還要選擇湖泊、灘涂溼地等較大的水域休息,尋覓魚、蝦和水草等食物。每一次遷徙都要經過大約1至2個月的時間,途中歷盡千辛萬苦。但它們春天北去,秋天南往,從不失信。古代有很多詩句讚美它們,如:陸遊的「雨霽雞棲早,風高雁陣斜」(《幽居》);韋應物的「萬裡人南去,三春雁北飛」(《南中詠雁》)等。仁、義、禮、智、信是人們常說的大雁五常。即大雁有仁心,雁陣當中,總有老弱病殘,壯年大雁,絕不會棄之不顧,養其老送其終。大雁不僅有仁,更有情義,雌雁雄雁相配,向來是從一而終。
「離洋舍島伴春歸,織柳銜泥剪雨飛。不傍豪門親百姓,呢喃蜜語倆依偎」說的是「燕子」。燕子屬候鳥,隨季節變化而遷徙,喜歡成雙成對,出入在農家的屋內或屋簷下。因此,為古人所青睞,經常出現在古詩詞中。人們或惜春傷秋,或渲染離愁,或寄託相思,或感傷時事,意象之盛,表情之豐富,非其它物類所能及。
燕子有表現春光的美好,傳達惜春之情的說法。相傳燕子於春天社日北來,秋天社日南歸,故很多詩人都把它當做春天的象徵,加以美化和歌頌。如「冥冥花正開,颺颺燕新乳」(韋應物《長安遇馮著》),「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晏殊《破陣子》)。
燕子還表現愛情的美好,傳達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頡頏,飛則相隨,以此而成為愛情的象徵,「燕爾新婚,如兄如弟」(《詩經·谷風》),「燕燕於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詩經·燕燕》),正是因為燕子的這種成雙成對,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於燕、渴望比翼雙飛的概念。
燕子有時還表現時事變遷,抒發昔盛今衰、人事代謝、亡國破家的感慨和悲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舊巢,詩人抓住此特點,盡情宣洩心中的憤慨。最著名的當屬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詩以含蓄手法,寫燕子依舊,但屋主易人,表現昔日豪門貴族不可避免的沒落命運。表面是感慨,實為辛辣諷刺。另外,還有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浣溪沙》),燕子無心,卻見證了時事的變遷,負載可謂沉重矣。除此之外,燕子還有代人傳書,幽訴離情之苦、表現羈旅情愁,狀寫漂泊流浪之苦的寓意。
從上面的「燕子」和「大雁」內涵的比較中,我覺得「燕子崖」比「雁子崖」更為貼切。「燕子」常到「尋常百姓家」,盂縣東鄉沒有明顯的「灘頭、溼地」等「雁字」棲息地,只有大雁的過往,況且清代乾隆年間的典籍中,沒有大雁在此棲息的記載,顯得十分稀罕。但是,這裡不管叫什麼吧,確實是太行山少有的風光,值得一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