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儋州峨蔓火山巖海岸觀「龍門激浪
」——風卷碧綢繡銀邊
作者:海軍山 文/圖
早就聽聞儋州市峨蔓鎮的火山巖海岸風景獨特,筆者最近慕名一遊,果然名不虛傳,不愧是海南最具特色的海岸之一。黝黑的火山巖成片地散落在海岸線上,竟堆起了數十米高的峭壁,夾雜和點綴著成片的綠色海岸植被與紅褐色的峭壁,不時有成群的海鳥掠過崖下。登高遠眺,水藍沙白,浪湧鳥鳴,漁帆點點。怪石嶙峋的海岸看上去有些蒼涼,卻又透著盎然的生機。情不自禁賦上打油詩一首:「龍門自古震南疆,天涯遭劫慟九霄。黎民似蛟戰八荒,血染巖礁骨成嶺。風卷碧綢繡銀邊,壁前紅妝豔藍天。塔厭夕陽繪大路,從此儋耳無迷航。」
現在的峨蔓鎮「龍門激浪」景區仍顯得原生態,自駕遊有順暢的縣道直通海邊目的地,交能便利。峭壁上建有白色的峨蔓燈塔,遠觀一柱擎天,在夕陽霞光中格外顯眼。景區附近,有三兩個小村莊,基本上以種田和輔以農閒季節打魚為生。由於巖壁曲折向海裡延伸,構成了大大小小十數個港灣,最大的漁場和港灣位於最東面的龍井沙灘上,經常停靠著數十艘的小漁船,船上五星紅旗迎海風招展,頗為壯觀。另外,景區的路邊有兩三家農家樂式的小飯館,一般情況下都能提供養殖或捕撈的海鮮。
站在火山巖堆積而成的海岸懸崖上,環視周遭到處,一切都顯得那麼鬱鬱蔥蔥。但億萬年前這裡曾有過如滅世一般可怕的火海。當海上的火山噴發時,海岸線一帶濃煙滾滾,無數熾熱的巖漿與沸騰的海水交融,翻江倒海;火山灰與水霧遮天蔽日,無法想像那是一幅怎樣的可怕的景象……
據考古記載,瓊北(包括瓊北部海上)地處火山地震帶上,火山活動頻繁,最後一次的大噴發是在一億多年前了。如果在地圖上將儋州市洋浦角與文昌市的石頭公園,用一條直線連起來,約佔瓊島陸地面積三分之一的地區(約1萬多平方公裡)都曾屬於火山活動區。如果留心觀察,從海口到澄邁、臨高,再到儋州洋浦灣海岸,隨處可見類似的火山巖石。然而從洋浦灣再往西南的昌江、東方一帶的海岸就極少看到這類火山巖了,但也不是說就沒有了!在遠離洋浦灣數十公裡外的昌江溼地附近的海底一樣有大片的火巖。筆者曾在昌江溼地的海邊,親眼目睹了退潮之後的海底散落的無數的火山巖,越往海裡去似科就越密集。
火山噴發時固然是一場大災難,但災難過去後也意味著新生與機遇。火山灰、火山巖漿中富含著各種微量元素,能讓土地更加肥沃。冷卻後的火山巖漿變身為火山巖(玄武巖)也是寶貴的財富,它們構成了新的火山地貌,如海口火山口及峨蔓火山巖海岸,現在已成為風景名勝。聰明的儋州人「靠海吃海」,竟然將火山巖加以巧妙利用,變成了海鹽的生產工具。離峨蔓鎮的火山巖海岸不遠的洋浦灣邊,有個「千年鹽田」景區,裡面所有曬鹽製鹽的工具就是由一塊塊火山巖石鑿出來的。這些散落在海岸邊的大大小小的火山巖,其頂部被打磨平整,在四周留有海水的圍擋。當漲潮時,海水會淹沒這些巖石,當海水退去時,留在石頭上的海水就成了製鹽的原料,黑色的火巖加上日光的曝曬,效率高,能節省曬鹽時間。
與千年鹽田景區不同,峨蔓火山海岸景區地勢更高,不適合產鹽,卻適合觀光。景區中有龍門激浪、五彩海灘和龍井沙灘若干個觀景點。龍門激浪景點位於儋州市峨蔓鎮海濱的龍門山。 當地人把海岸邊最高的巖石山稱之為龍門山,龍門山是座屹立於海岸的巖石山,最高點39米,山上怪石嶙峋,從北望南,延綿起伏,狀似萬裡長城一段,雄偉壯觀。山之東有一甕門,素稱「南天第一門」,高30多米,寬闊20來米,中空通風,巖石呈拱形,北風掀浪,撞於石門,鳴聲如鼓,迴響10餘裡,故得名「龍門激浪」。
龍門的稱謂也與傳說有關,「相傳很早以前,這裡有一犁頭石,長年隨波衝擊,鏟去海坎之石,故龍門有壁立之形。其壁中有一洞上通那細嶺,可容數百人行走。據《儋縣誌》記載,明代黎族首領符南蛇組織黎漢災民起義失利後,起義軍餘部曾守於此,"忽山忽海",神出鬼沒,同官兵周旋十多個春秋。」海南地處邊荒,生存環境惡劣,古代黎民存世的傳說大都比較悲壯,讀後令人唏噓不已。
在風高氣爽的季節裡,登高遠眺,海天一色。觀龍門激浪奇景令人感到震撼的同時,也激人奮進,可以驅走內心一些的壓抑的負面情緒。整個火山巖海岸猶如一條長長黑色的巨龍,盤在岸邊,將龍爪「探」向深海與巨浪博鬥。
到峨蔓觀海的人,第一時間都會被火山巖構成的大片險峻的峭壁所吸引,峭壁蜿蜒曲折地橫亙在長達數公裡的海岸線上,有的火山巖峭壁層層疊疊,如黑色的石林;有的峭壁猶如一塊五顏六色的五彩油畫掛在碧海之上;有的峭壁被密密麻麻地雜草、灌木叢與海防林所包裹,似與大海和藍天相融。絕大多數峭壁的火山巖石都很粗糙,但受億萬年來受風氣的影響,崖上也有相對光滑的裸露的巨大圓石。
海岸植被很豐茂,除了人工種植的常見的海防林——木麻黃樹外,還有椰子樹、榕樹、苦楝樹和仙人掌等,更多的是叫不出名字的海邊草本植物與灌木。筆者曾在峭壁上遇見一種成片的植物,嫩黃的花朵散發出類似於九裡香一樣的香味;也看到半人多高的,莖細長如筷子般的植株,葉子很少,但果實卻很鮮豔奪人眼球……
沿著小路下到峭壁下,海灣中到處是黑色的玄武巖,仿若身處「巖石王國」中。而漫步海難礁石,透過澄清的海水,常年沒在海水裡的黑色火山巖,成了海底生物最好的家,上面除了覆蓋著密密麻麻的牡蠣殼外,還有長滿了厚厚的海草,潮來潮往,海草隨著海流搖曳,嫵媚靈動,有如海上草原令人賞心悅目。沿途看到不少村民在礁石上、在海裡拾挖海螺。回望懸崖峭壁,海風狂嘯中,波濤拍打著峭壁,激起無數的浪花,猶如黑色的巨龍博浪汲水,又似巨鯨戲水。
峨蔓火山巖海岸從明代開始,漸成海南名勝,而「龍門激浪」也聲名鵲起,備受遊人稱奇。前清拔貢陳有壯題有七絕一首:「龍門峭石勢嵯峨,遠望潮來卷白波。漫道艱難驚蜀道,吾鄉仍有險途。」詩中借景抒情,借蜀道之險讚譽「龍門激浪」勝景,耐人尋味。從明清至今,峨蔓火山巖海岸雄奇的景色吸引著無數的文人墨客前來吟詩作對,曾留下許多動人的詩篇。又如清朝的韓祐也題有七絕:
禹闢龍門山有名,凌空際水自天生。
浮桃漾日朝舒錦,鼓浪無風夜發聲。
起蟄蛟騰尋變化,乘時鯉躍啟文明。
儋南頭角崢嶸者,試聽春雷快步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