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文整理
一、簡述
彌勒佛,即彌勒菩薩,也叫彌勒菩薩摩訶薩(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在大乘經典中,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十一地等覺菩薩,候補佛,是釋佛的繼任者。
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於龍華樹下成道,為眾生三度說法,即龍華三會。《增一阿含經》說:「去雞頭城不遠,有道樹名日龍華,高一由旬,廣五百步。時彌勒菩薩坐彼樹下,成無上道果。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來佛,即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
彌勒菩薩現在居於欲界第四天兜率天,將於佛滅度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自兜率天下生人間,故被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被法相唯識學派(法相宗或唯識宗)奉為鼻祖,其佛論思想體系由無著菩薩、世親菩薩等闡釋弘揚,深受中國大乘佛教大師支謙、道安和玄奘等的推崇。
玄奘弟子窺基大師在《阿彌陀經疏》中解釋說:「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或言阿逸多為姓,彌勒為名。
二、降生與成道
《菩薩處胎經》曰:「彌勒當知。汝復受記五十六億七千萬歲。於此樹王下成無上等正覺。我以右脅生。汝彌勒從頂生。如我壽百歲。彌勒壽八萬四千歲。我國土土。汝國土金。我國土苦。汝國土樂。」
彌勒菩薩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與釋佛同時代人。後來隨釋迦出家,成為佛弟子,他在釋迦涅磐之前先行入滅,為一生補處菩薩,升於兜率天內院,為院主。
之後因緣成熟時,從兜率天宮降生南瞻部洲人世間,出家修行,覺悟成佛,紹釋迦如來之佛位。到那時,娑婆世界閻浮提有翅頭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彌勒屆時將託生於此城中一個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說法,其經歷一如釋佛。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等正覺,以三昧,故稱為慈氏。乃至成佛,猶立是名。
並將於龍華菩提樹下舉行三次傳法盛會(又稱龍華三會),分別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億眾生,令他們開法眼智,證羅漢菩薩果,脫離生死輪迴。
根據《雜阿含經》,兜率天的天人壽命是四千歲,相當於人間5.76億年,這是以萬萬為億計算,如果以千萬為億則有如五十六億年這樣的記載。
三、彌勒淨土
彌勒淨土,即欲界第四天之兜率天內院。其內院常為補處菩薩之生處,未來佛淨土。今彌勒菩薩生於此,故稱彌勒淨土。
彌勒上生經說淨土之相,以勸願生。兜率淨土彌勒三尊是彌勒菩薩、法華林菩薩、大妙相菩薩,復有古來他方諸大菩薩和大德發心而來,其中有阿難尊者、戒賢大師、道安法師、法遇法師、玄奘大師、窺基大師、無著菩薩、世親菩薩、智晞、智者大師、玄朗、灌頂、道宣律師。近代有虛雲老和尚、太虛大師、慈航法師等。
淨土宗慧遠大師的導師道安法師,因對經文原義有疑問,發願上升兜率天親自聽彌勒菩薩說法。玄奘、窺基等一代高僧也以往生兜率內院為臨終之大願。
隋唐之後,彌陀信仰愈盛,但彌勒淨土依然不衰,在平民和士大夫中大有傳播。
著名詩人白居易便是彌勒信徒。他組織了「一時上升會」,希望這個會的成員都能往生兜率淨土。他本人在《畫彌勒上生幀記》云:「願當來世,與一切眾生,同彌勒上生,隨慈氏下降。生生劫劫,與慈氏俱;永離生死流,終成無上道。」他在晚年的言志詩中也說:「海山不是吾歸處,歸即應歸兜率天。」
日本的彌勒信仰。彌勒信仰傳入日本是通過朝鮮半島作為中介的。百濟國王曾把彌勒佛像贈給日本天皇。在奈良、平安時代(公元710年-1185年),彌勒寺的建造已經頗為盛行,且分布地域很廣。發願往生兜率內院的僧人,則如雨後春筍,以南都六宗僧人為主,尤其是日本研究因明的學者,大都仿效日本因明開山祖師松蓧善珠,發願往生兜率天內院。
四、主要著作,即彌勒五論
漢傳佛教認為彌勒寫作了五部主要的論書,稱為慈氏五論,即《瑜伽師地論》,藏傳佛教認為此論為無著所作,《分別瑜伽論》,此論已失傳,《大乘莊嚴經論》,《辨中邊論》,《金剛般若經論》。
藏傳佛教所傳的五論,有不同,除《大乘莊嚴經論》、《辨中邊論》與漢傳相同外,其餘三論不同,即《現觀莊嚴論》,漢地未傳,民初法尊法師漢譯有《現觀莊嚴論略釋》;《辨法法性論》,漢地未傳,民初法尊法師由藏譯漢;《大乘最上要義論》,此論內容同於漢傳《究竟一乘寶性論》,但漢傳此論題為堅慧所造。
五、彌勒菩薩心咒
梵文:Om Maitreya svāhā !
漢音:嗡 埋特雷耶 司哇哈!
藏音:嗡 美鎮達楞 梭哈
彌勒菩薩心咒之功德:若有聞此咒音一字者,亦不落三惡道,亦不入胞胎,而生蓮花中。
六、化身布袋和尚
大約在五代以後,江浙一帶的寺院中開始出現笑口彌勒佛的塑像。其實這是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的。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裡,常見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為表法啟慧,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其中寺中常用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布袋和尚,明州(今寧波)奉化人,或謂長汀人,世人不知他的族氏名字,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世傳為彌勒菩薩之應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見物就乞,別人供養的東西統統放進布袋,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那布袋又是空的。
假如有人向他請問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還不懂他的意思,繼續再問,他就立刻提起布袋,頭也不回地離去。人家還是不理會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七、布袋和尚表法
應化事跡不勝枚舉,在這裡略舉一二,若有人問怎樣做才不可墮他人是非,布袋和尚就以偈回答: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
寬卻肚皮常忍辱,放開泱日暗消磨。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
要使此心無掛礙,自然證得六波羅。
有人問和尚有法號否?布袋和尚又以偈答: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
打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問大師有行李否?又以偈答曰: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遊。
睹人青眼在,問路白雲頭。
曾有居士恭請和尚再留齋宿,以盡弟子恭敬之意。翌日一早,大師復書一偈於居士之門上曰:
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塊泥土,無一點彩色。
工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淨常皎潔。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
布袋和尚有歌曰。
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騰騰自在無所為。閒閒究竟出家兒。
法睹目前真大道。不見纖毫也大奇。
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
心王本自絕多知。智者只明無學地。
非聖非凡復若乎。不疆分別聖情孤。
無價心珠本圓淨。凡是異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無量清高稱道情。
攜錫若登故國路。莫愁諸處不聞聲。
他在後梁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日,示寂於寧波奉化嶽林寺東廡下石凳上,留有辭世偈:
「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
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偈畢安然而化。其後在其它州有人見和尚亦負布袋而行。於是四眾競圖其像。今嶽林寺大殿東堂全身見存。
之所以示時人,時人不識,因為他「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寬腸,不知眾檀越信心時,用何物供養;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請問這頭陀得意處,是什麼來由?」(清·王廷諍題福山湧泉寺聯)有人曾贊其像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贊語反映出作者及大眾的心聲。
八、道人詩聯讚嘆
1、峨嵋樂山
上聯:擁大佛之莊重,化天地之蒼桑,諧和萬象,開一州風月。
下聯:譽香國而美嘉,依樂山而凌邁,曉會千秋,更萬裡梵馨。
2、五古·大佛印心
與大佛交心,不墨萬古卷。
擇禪法見性,無憒樂山緣。
3、七古·峨眉天下
峨眉頂攬佛光勝,千載猶榮禪韻風。
清心可飛來殿上,喜法從會宗堂生。
有客來與妙有會,無僧沒覺空無明。
自古霞客此風流,不惹紅塵九天行。
註:會宗堂,原報國寺名。
九、五大彌勒菩薩道場
貴州——梵淨山:梵淨山位於貴州省東北部的銅仁地區,海拔2572米。具有「武陵第一峰」,「貴州第一名山」的美稱。也是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彌勒菩薩道場。
浙江——嶽林山:嶽林山,位於浙江省奉化縣城東北部,其主峰三山上建有嶽林寺。在全國各大寺院內供奉的彌勒佛像,外向而坐,袒胸露腹,笑容和藹,迎接四方香客,其形象,皆據嶽林寺布袋和尚之像而造。後人多以為布袋和尚系未來佛彌勒化身,因而依其形而圓其像,從此取代原印度形象之彌勒佛,嶽林寺亦因之成為遠近信眾頂禮膜拜、崇信有加的彌勒道場。
浙江——雪竇山:雪竇山位於浙江奉化市溪口鎮西7.5公裡處,上有雪竇寺,創建於晉,興盛於唐宋,歷來高僧輩出,香火興旺,被稱為天下禪林十剎之一。1934年《佛學辭典》中提出,雪竇山為彌勒道場,與普陀觀音、五臺文殊、峨眉普賢及九華地藏四座菩薩道場齊名,共列為中國五大佛教名山。
遼寧——千山:在遼寧省鞍山市千山風景區,坐落著一座由山峰天然生成的稀世巨型彌勒大佛。大佛呈坐姿,左手五指分開置於膝上,右手半握拳,肩負布袋,面西而坐。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為其題書「千山彌勒大佛」。
雲南——錦屏山:雲南彌勒縣城北有錦屏山,錦屏山上建有彌勒寺。據清乾隆《彌勒州志》、民國《新纂雲南通志》載,唐天啟六年如玉和尚募資興建了彌勒寺。
1999年12月,高19.99米、世界上最大的彌勒大佛在錦屏山的中心部位建成,體現了佛中有佛的涵義。經過復建改造的錦屏山彌勒寺,擁大佛、大運、大雄、大智四院之宏闊,集彌勒強巴相、彌勒仙光相、彌勒布袋相、彌勒天冠相之絕致,遂成「彌勒道場」之大寺,錦屏山彌勒道場已有相當大的規模。
漫長的人生路上,修道天會陪你走下去……
三一道人:詩人,佛道文化行者,「道心詩社」、修道天公眾號和修道天書院發起人。長按二維碼添加師兄交流。
修道天所發布的文章精摘自前輩經典、實修行者文章與網絡公開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參考之用,不代表修道天意見,亦不一定完全正確。請客觀待之,不盲從,不排斥、不惡意攻擊。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告知我們立即刪除,歡迎在留言中提問 或者敬請郵件聯繫:三一道人 :sanyidaoren991569@163.com ,我們一定會及時更正和回復讀者有代表性的問題彙編成文發表在公眾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