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藏&布達拉宮
前年去西藏,由成都入藏,透過萬米高空的舷窗拍下了藍天下的雲海,潔白、稠密、層積,綿展。倒真像是仙人居住的九天之外。碧空之下,白雲渺渺,層雲翻卷,為之神往。
成都著名的寬窄巷子,必定要去的,寬窄巷子裡各式各樣的古門,門上無一例外,都有手繪或陰雕的凸肚鼓睛、神態威儀的門神。非常迷戀於垂掛在中式,西班牙式的門簷上,姿態灑脫、花開繁茂的桃色八角梅,青磚粉梅相映成趣。錯落有致的翠竹與青磚上的點點青苔,使寬窄巷子古意盎然。
三國英雄裡的大葉竹逆著9月的日光,巴掌大的竹葉漸漸透明,脈絡清晰。還有那一池已經沒有了荷花,卻依然田田的荷葉,木架上一格一格的竹篩子裡,放滿一蓬蓬朝天而立紅彤彤的辣椒,在初秋的時節迸發著盛夏的熱情。很想在這樣的氛圍下,在這樣的寬窄巷子裡幹一杯酒,可惜同行的淑女們沒有一位應和,只得作罷。
一入藏,就覺得在飛機上看到的萬米之上的藍天,都沒有高原天幕那般藍的純粹,如洗的藍天下漂浮的一大團一大團厚厚的白雲,像一座座棉花山悠悠然漂浮著,卻襯得藍天更藍。直射的日光,將空氣中的所有顏色擊得粉碎,亮得只剩下光,那光將萬物鍍了金。一波一波地暈開,沉入空氣,如鑽石般的耀眼。粉白、赭紅的牆,一排排烏黑的梯形窗框,粉過的屋頂,描彩的屋簷,經幢樣式的路燈,一切都昭示著這裡就是我魂牽夢繞的西藏,在明晃晃的日光下站著,恍如夢境。
那藍底白字的路牌,泛著光芒,照耀著眼睛,刺激著久居江南的心臟。因為曝光在陽光下的一面,光芒萬丈,而另一面的陰影更為堅硬清朗。行走在陽光下的各式行人,被日光剪出了一個個利落的剪影,隨著光芒搖動,靈動飄渺。
拉薩就是這樣令人難忘的地方,蜷縮在大昭寺牆角陰影下的兩條黑黃大狗,無論路過的遊人腳步如何匆匆,依然伏在那裡自在酣睡,在它們低垂的眼帘裡,是否夢見了寺裡的怒目金剛,漫天佛陀。
金黃色外牆的兩層小樓,紫色絹花鑲著船型弧邊的瑪吉阿米,坐在它的二樓喝著酥油茶,看著日光下晃晃的人影,享受著藍天,白雲,微熱的薰風
瑪不日山的山腳下,高僧帶來的非洲菊的種子已然生根發芽,盛開著色彩濃豔的花朵,許是高原光照的關係,朵朵都開的張牙舞爪,嬌豔欲滴,充滿生命張力。還有那海碗大的五彩絢麗的大麗花,它們怒張的花朵,簇擁著山頂上那座白赭相間的有著「之」字形圍簷的布達拉宮,描著黑墨的窗框一排排整齊的嵌在粉白的牆上,層層遞進,向上拓展,在最高處閃著霞光的金頂,讓人不由自主的心生敬畏,滿懷虔誠。
布達拉宮在正午的陽光下,莊嚴肅穆,偉岸高大。但是若你按下澎拜的心情,靜下來細看,就會發現在布達拉宮白赭兩個主色調中夾雜幾棟廟黃的房子,它們或是在階梯的一個轉彎,或是在哪處高牆的後面,或是在之子形圍簷的交匯處。半露半掩低眉順目地站在那兒,只一瞬間整個布達拉宮立即靈動活潑起來,極接地氣。
相比故宮的金磚,布達拉宮和大昭寺的寺內地面極具地域性。它不是用一塊塊石材或是其它的材料拼接而成,它的地面是一個整體,呈現泥土般的淡黃色,有些呈淡青色的水泥色。其中夾雜著比指甲蓋還小的碎石子,在藏語中稱之為阿嘎地,製作阿嘎地的工藝極其繁瑣,藏民挑選大小均勻的碎石子,用細篩篩過的藏土,與酥油嚴格按比例混合,平鋪地面夯實,夯平,待幹透後,用揉軟的牛羊皮一遍一遍的打磨,直至光滑如鏡 。阿嘎地冬暖夏涼,經久耐用,經歷百年依舊如新。
在寺廟裡用的另一種特殊的建材是白牤草,白牤草是生長在海拔5000多米的稀有灌木,藏民把它採集回來,去皮曬乾,用秘制藏藥浸潤後,再用牛皮帶一捆綑紮緊,晾乾。然後嵌入牆體,用藏泥填實空隙處,塗上赭紅的顏色,一般都用在建築的立牆與屋簷的連接處,整齊排放,在建築外部就可以看出一個個短棍層疊。這樣可以起到減重和防震作用。
布達拉宮的屋頂和窗簷多是木製結構,飛簷外挑,屋角翹起,用鎏金經幢,寶瓶,摩蠍魚和金翅烏裝飾屋脊。屋頂採用歇山式和攢尖式,具有漢代建築風格。柱身和粱枋上布滿了鮮豔的彩畫和華麗的雕飾。內部廊道交錯,殿堂雜陳,空間曲折莫測。
門飾也很特別,門的大小按殿堂的等級不同而不同,門上的主要裝飾類似於藏民九宮掛佩,用黃銅做,級別越高,鑲飾越多。橫鑲於門上,高級別門環多是雙龍銜環式。所有的殿門門環上都掛著紅、白、藍、黃、綠五色編織的吉祥如意金剛結,只是大小不一。
廊柱是方形或是多柱型,多柱型由幾根直徑大小一樣的圓柱或是方柱,用如意紋精銅片等距鑲嵌紮緊,粗細大約一抱的直徑,底部略粗與頂部。漢族寺廟和宮殿的廊柱多採用圓柱型,上下通直。只在扎什倫布寺主殿外廊看到過圓柱型廊柱,但也是底部略粗於頂端,呈雄偉式。殿內廊柱被酥油燈燻得油膩烏黑。給人沉甸甸的感覺。寺廟內牆會裝飾大面積的色塊,在狹窄陡峭的樓梯扶牆上,用色大膽。上半部是豔麗的橘黃下半部是憂鬱的紫色,在半人高處塗上紅色,藍色綠色各一掌寬的用金色鑲邊的色帶,在逼仄的空間裡極有視覺衝擊力。
在主殿天井式的外牆上,四周整面的牆壁上畫滿了以四大金剛為主,輔以雲紋、卷草、纏枝卷葉、寶相花的壁畫。色彩豐富豔麗,筆觸細膩,飄帶翻卷,裙裾飛揚,四大金剛分文武,立淨土殿兩廂。皆怒目圓睜,龍鼻獅口。甲冑上的龍頭獸首鬚眉畢現,虎虎有力。四大金剛分別是:
增長天王:青臉,穿甲披胄,右手持寶劍,系虎紋肩巾,頭頂實心圓形火焰圓光。
廣目天王:紅臉,穿甲披胄,雙手持綠色飄帶,系豹紋肩巾,頭頂實心火焰圓光。
多聞天王:金臉,穿甲披胄,右手持寶傘,左手持銀鼠,系白底綠葉小團花肩巾,火焰邊空心桃形圓光。
持國天王:白臉,穿甲披胄,手持琵琶,系白底綠葉小團花肩巾,火焰邊空心桃形圓光。
也有在天井式外牆上繪上素衣千佛像,頭頂圓形佛光,線條飽滿流暢,明顯是唐代風格,內斂厚重,寶相莊嚴。
在西藏,重要的建築物外牆,多粉刷成白色,淡黃色,和赭紅色,他們的顏料具有顆粒感,易掉落,用手一摸 全粘在手上。只有白色可用於民居,在通向布達拉宮主殿臺階的一側,有一堵特殊的高大白色護牆,這個白色護牆是用牛奶,酥油,糖拌上顏料粉刷的,觸感油潤,涼滑。
如果覺得好,請點<贊>和<在看>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