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靜遠):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貧困程度最深、脫貧難度最大的地區之一。昭覺縣地處四川省西南的大涼山腹地,是全國彝族人口第一大縣,地處高寒山區,自然條件惡劣,農業生產基礎條件薄弱,交通閉塞、經濟落後、社會事業發展不足。
過去,不少貧困戶都居住在低矮破舊的土坯房中,「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昭覺縣大部分村子的真實寫照。
11月17日,四川省政府發布通知,宣布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普格縣、布拖縣等7個國家級貧困縣摘帽脫貧。至此,涼山州11個貧困縣全部「清零」。昭覺縣脫貧摘帽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產業扶貧:握緊特色種養殖、鄉村旅遊兩把「金鑰匙」
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位於昭覺縣西南部,平均海拔2520米,屬高二半山區,是典型的純彝族貧困村。今年5月12日,三河村易地扶貧搬遷洛達社安置點的8戶貧困戶搬進了新居。至此,三河村9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中的147戶貧困戶801人全部分到了新房,居住條件大幅改善。
三河村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於2018年4月集中開建,房屋具有非常明顯的彝族特色:黃梁黑瓦,屋簷下的鬥拱如牛頭,還塗上了彝族紋飾。窗戶內側是橫拉的玻璃窗,外面則裝了兩扇木窗,上面均雕刻了花紋。
三河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之一(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發展產業是實現可持續的脫貧的「金鑰匙」,為了保證貧困群眾持續增收,三河村立足本地實際,結合氣候與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探索出「短中長」結合的發展路子,建起了「短期+中期+長期」相結合的特色種養殖模式。
三河村舊址(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具體來說,短期主攻養殖和組織勞務輸出,種植青薯9號3300畝,每畝地可增收1000元;引進西門塔爾牛240頭,採取「分散到戶養殖、合作社統購包銷」的方式,幫助貧困戶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養殖中華蜜蜂4000群,每群產量5至10公斤,每公斤在160元左右,帶動152戶貧困戶,戶均增收2000元。
今年春節後,部分群眾外出務工受到疫情影響,三河村及時組織他們到附近的工地或產業園區務工。目前全村輸出貧困勞動力221人,實現勞務經濟449.6萬元。
三河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內的村史館(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中期發展特色種植,向土地要效益。目前已種植雲木香1000畝、冬桃370畝、花椒2800畝,預計2至3年後,能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
長期走產業融合發展之路。立足三河村資源稟賦,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把舊址、新居和村史館串聯起來,開發彝族文化扶貧主題旅遊線路,圍繞吃住行遊購娛,配套建設民宿酒店、商鋪、彝家樂等經營設施,開發更多就業崗位,吸引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幫助群眾實現長期穩定增收致富。
2019年2月,吉好也求一家從以前的土坯房搬入了黃牆灰瓦的新家。吉好也求的新居位於三河村易地扶貧搬遷1號安置點,有寬敞的客廳和4間臥室。在潔白的客廳牆壁上,掛著吉好也求全家合照和孩子們的各種獎狀。
隨著如今村裡產業增多,吉好也求一家的致富門路也增多了,「現在養牛、養雞、養蜂、打工,我們還經營了一家自己的小賣部」,吉好也求一家在2019年人均年收入超過1萬元,而在3年前他家的人均收入還不足2000元。
吉好也求在新居前留影(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科技扶貧:大棚蔬菜耕出一條「致富路」
距離昭覺縣城15公裡的四開鄉好谷村,崇山峻岭之間,一排排整齊的蔬菜大棚和玻璃溫室格外引人注目,佔地5000畝的涪昭現代農業產業園就坐落在這裡。
初冬時節,園區智能玻璃溫室大棚內各種果蔬綠意盎然,與室外陰雨蕭瑟的冬景形成鮮明對比。
綠意盎然的園區大棚(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在園區內,黑色電纜隨處可見,這些黑色電纜可以實時監測室內溫度,一旦溫度過低,便會自動啟動儀器調節溫度,以保證蔬果在適宜溫度下生長。然而,幾年前當地的農業生產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的階段,機械化程度低。受耕地面積少和氣候惡劣的影響,當地主要種植土豆、蕎麥等作物,一年一熟,每畝地產值不超過2000元。
隨處可見的黑色電纜(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2018年6月,涪昭現代農業產業園一期建設完成,建成了智能玻璃溫室、育苗室、種植大棚等,主要種植茄果類、葉菜類蔬菜。通過一系列農業設施、技術,蔬菜種植克服了冬季低溫、少雨的不利條件,農業產品除了銷往昭覺縣、西昌市的農貿市場外,還能給深圳等地的大潤發超市供貨。每畝地產值可達到2萬多元,增長了近10倍。
據了解,園區建設以來,依託縣人社局、農業農村局及省農科院等單位和科研機構,合作建立農技專家工作站,已經累計為1000多名農戶開展農技培訓,培養了一批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本地創業人才,其中新型職業農民20人,鄉村農技人員7人。
截至目前,先後已有8名貧困戶,通過園區培訓後回家自主創業,開展越夏蔬菜種植,實現畝產值8000餘元,戶均增收2.2萬餘元。
健康扶貧:積極推行「1+M+N」艾防工作模式
四開鄉中心衛生院距離昭覺縣城22公裡,服務1.8萬餘名群眾。四開鄉衛生院院長賈巴爾日介紹,在脫貧攻堅期間,衛生院增設多個功能科室,目前設有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X光放射科、心電圖等診療科目,能夠承擔四開鄉基本醫療服務、計劃免疫、婦幼保健、公共衛生健康服務、愛滋病等重點疾病防治工作。
四開鄉衛生院院長賈巴爾日(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衛生扶貧基金、愛心基金等等,以前這些基金都得病人單獨去報帳,來來回回跑很多個地方,現在都是『一站式結算』,病人不需要到處跑,之後醫院自己到各個部門去報銷各項費用。」昭覺縣衛生健康局健康扶貧辦副主任洛古裡古說道。
賈巴爾日稱目前四開鄉所有貧困人口都已納入城鄉居民醫保。另外,四開鄉還開展了針對精準扶貧建檔立卡人員的醫療救助,實行「先診療後付費」和「一站式」服務,將貧困患者就醫費用個人支付佔比控制在5%以內。
四開鄉衛生院貧困戶「一站式」服務結算窗口(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我們這裡是愛滋病重災區」,賈巴爾日表示由於社會化程度低,現代文明普及不夠,在昭覺縣許多陳規陋俗還依然存在。此外,加上早期毒品的傳入,毒品犯罪、愛滋病的傳播導致貧困狀況加劇。
在四開鄉衛生院內,一面寫著「涼山州精準防艾信息管理平臺」的電子屏格外顯眼。賈巴爾日介紹,目前,包括四開鄉在內的涼山州30個重點鄉鎮都實行「1+M+N」防艾工作模式,即鄉(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鄉(鎮)衛生計生專員+村艾防員。
涼山州精準防艾信息管理平臺(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所謂「N」級是指基層隨訪調查宣傳員,主要包括村醫、母嬰員、艾防員等,他們負責定期入戶摸底調查,管理隨訪,對村民進行防艾宣傳教育,同時還要將摸排後的數據及時錄入信息管理平臺。
「這是他們昨天剛去現場拍的照片,這些照片是後續給他們發放津貼補助的憑證」,賈巴爾日表示根據排查人群的不同,調查宣傳員的工作頻率也有所區別,「比如說HIV檢測一年一次就可以了,但是對於陽性育齡婦女必須一個月一次」,大部分調查宣傳員都是兼職擔任母嬰員、艾防員等,每個月除了有2000元的基本工資外,還享有參與防艾項目的資金補貼。
今年4—6月調查宣傳員參與防艾項目的資金補貼明細(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調查宣傳員拍攝的隨訪現場照片(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M」級指的是鄉衛生院的醫療技術服務團隊,他們需要對「N」一級調查宣傳員上報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及時掌握防艾工作進程。「1」級指四開鄉黨委政府,以及分管衛生健康的專職書記。
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四開鄉普通育齡婦女健康教育覆蓋率91.29%、普通育齡婦女HIV檢測率89.70%,陽性育齡婦女孕檢率100%,各項指標不斷向好,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減輕了對脫貧攻堅成效的制約影響。
「全國脫貧看涼山,涼山脫貧看昭覺」,昭覺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同時也是全國貧困問題最突出、致貧原因最複雜、脫貧任務最繁重的地區。
時間是一條蜿蜒向前的路,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循著昭覺縣一路走過的這條路回望,有窮困潦倒,有砥礪奮進,更有攀登跨越。這個曾經的貧困縣,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惠及下,正一步步走向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