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在義大利多洛米蒂山脈地區徒步時,在介紹牌上看到的一段話。沒有套路化的、敘述性的介紹,這段話直接詮釋了徒步的哲學意義——面對自我、審視世界、感知靈魂。
當時,我正在一個可以看到壯闊白雲巖倒影的湖邊紮營。夕陽把山峰照得血紅,湖邊的餐廳已經打烊,遊人漸漸離去,整個山谷空前寂靜,正如那段話所描述的那樣,天地浩渺,山峰綿延,人類在其中微不足道。
紮營時見到的壯麗落日景色在多洛米蒂山脈地區,戶外運動是一種生活方式,人們徒步、攀巖、騎車,全民參與。在這裡,你可以看到七八歲的孩子,也可以看到白髮蒼蒼的老人。正因為戶外運動的普及,人們反倒不怎麼關注每天走了幾萬步、消耗了多少卡路裡,也無心炫耀自己走了什麼線路,而是更沉下心來,關注純粹的身體遠行和精神建設。
阿爾卑斯深處白雲巖的故鄉說到多洛米蒂,它的英文Dolomites的意思是白雲巖。這片阿爾卑斯山深處的山區,正是以辨識度極高的白雲巖而聞名於世。這些巖石,不僅看上去恢弘壯觀、極富特色,更為戶外運動提供了許多種可能性。除了徒步之外,多洛米蒂也是攀巖愛好者的天堂。那些近乎垂直的山體上,經常可以看到背著許多繩子、組隊攀登的人們。在這裡,攀巖甚至不是年輕人和男人的專場,女人和老人同樣會出現在那些陡峭的巖壁上。
在三峰區域徒步登頂的攀巖愛好者們整個多洛米蒂地區,我最喜歡的是休斯山,它是整個阿爾卑斯地區最大的高原。盛夏的午後,只有幾輛割草機在草坪上來回修整。草皮上雲影流動,幾座小木屋零星分布在起起伏伏的草坡上,一直綿延到高聳的白雲巖——希利亞爾(Sciliar)群山腳下。此情此景,像極了託爾金筆下的「中土世界」。
這裡讓人想起《魔戒》裡的許多場景山區裡流傳著各種傳說,比如多洛米蒂人認為,白雲巖之所以是白色,是因為曾經有個來自月亮的公主墜入人間,為了緩解思鄉之情,她就讓本地人把群山粉刷成月亮的粉白色。
但這個流傳著各種傳說的寧靜山區,在一戰時卻成了血腥的前線。在山巒之間,義大利士兵與奧匈帝國交戰了長達四年之久。為了繞過山脈觀察敵軍、爭奪高處優越的地理位置,雙方在巖壁上修建了很多鐵索道,以供士兵們在山間快速轉移。如今,這些「鐵道」和戰壕、炮臺被部分保留了下來,被人們用來徒步和攀巖。
極好的徒步配套設施在中國,一般有個規律:風景最好的地方,要麼已經被開發成景區,遊客必須負擔高昂的門票和食宿費;要麼完全沒被開發,居住條件極為惡劣。但多洛米蒂這個有著上千條線路的「徒步天堂」,卻同時擁有極致的風景和極其完善的、價格公道的配套設施。
事實上,早在19世紀中葉,這裡便開始建設徒步小屋、規劃徒步線路。如今,每個線路都有編號,沿途的石頭上有油漆留下的記號,岔路口還有詳細的指示牌告訴你方向以及用時。在這裡徒步,你不需要手機裡的軌跡和導航,只需要注意標識,就不會迷路。
極致詳盡的路標你甚至不需要帶多少行李,除了基本的洗漱用品和徒步過程中的飲用水之外,只需要再帶一個薄睡袋即可。因為線路沿途都有乾淨的小木屋(refugio)。這些改造自放牧民居的建築,如今具備旅店、餐廳、小賣部、信息中心、救援中心等多種功能。木屋提供可口的一日三餐,以及啤酒、咖啡、甜點等,也有床位供遊客留宿。更可貴的是,雖然山區的營業和運輸成本高於城市,有的木屋甚至需要纜車、直升機運輸食材,但所有的木屋都維持著公道的價格。木屋的接待能力雖然有限,但分布均勻,每徒步2小時左右就能遇到一個,完全排除了徒步時的後顧之憂。
三峰地區的木屋作為冬季滑雪勝地,多洛米蒂還有非常完善的纜車體系。從四人規格纜車、公交車式大纜車,到一人獨自站立式纜車,應有盡有,為遊客提供了更多在高低海拔之間穿梭的方式。比如著名的刀背峰(Seceda),從Ortisei小鎮或Funes山谷出發,只需要購買一張纜車票,就能輕鬆越過那幾百米的垂直落差,抵達山頂,欣賞雲隙中的陽光打在巨型的傾斜山峰上。
獨特的刀背峰總之,在多洛米蒂,你能想到的一切配套設施,這裡幾乎都在規劃時考慮到了。如果你只圖輕鬆愜意,那麼自駕加纜車的方式也能讓你看遍美景;如果你想在山間輕鬆徒步,這裡有上千條線路供你選擇;如果你想挑戰各種難度的攀巖,這裡也有各種白雲巖壁供你選擇。
正是這種全面的、完善的配套設施,降低了「戶外運動」的門檻,讓它不再是局限於某個群體的小眾運動。無需太多準備,只需要背個小包,就能自如地穿梭在群山之間。路上遇到的義大利人甚至會調侃說:「這些大山就是我們的健身房啊!」
戶外運動是歐洲人的生活方式在多洛米蒂徒步期間,我去了一座叫Vajolet的山峰。出發前,曾聽聞幾位中國朋友中途放棄了這條線路,因為「難度太高、爬不動」。據他們所說,這裡有一段路非常陡峭,需要依靠沿途的繩索,手腳並用「爬」上去。但我打開那家位於Vajolet山峰下的木屋的網站,上門明明寫著「雖然有難度,但兒童也完全可以完成」。我非常好奇,這種認知的出入,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徒步當天,當我走到那段「難度很高」的路段下,向上眺望時,看到的確實是一段差不多60-70度、極為陡峭的山壁。沿途固定了堅固的繩索,一方面指引了人們攀爬線路,一方面也提供了保護。
我一手拉著繩子,一手撐著巖石,手腳並用地進行攀爬。有的地方跨度太大,不得不用雙手撐著地面,借力把自己送上高處。這段路確實與我所走過的多洛米蒂其他緩上坡緩下坡路段不同,需要更強的手臂和腿部力量,同時,你還不能恐高。
陡峭的路但真的難度很高嗎?放眼望去,這條路上有許多白髮蒼蒼的老人,也有小學生團體。人們偶爾會停在某些相對寬一點的區域休息,但沒有人表現出精疲力竭的疲態和恐懼,更沒有人臨時放棄。事實上,Vajolet峰有著名的攀巖巖壁,許多人攀登這段路,是為了到山頂的木屋住上一晚,第二天繼續去挑戰攀巖。
多洛米蒂山區的其他線路,也不乏那些寬度只夠一個人通行的崖邊窄路,但那些七八歲的孩子,就這麼獨自走過,他們的父母從不會給他們特別的關注和幫助。由於從小就接受戶外運動的訓練和薰陶,孩子們早已習慣這樣的生活方式,不會在危險地帶調皮地做危險動作。
我在這裡甚至看不到男性與女性的差距,不管是年輕情侶裡的女生,還是白髮蒼蒼的老太太,都沒有嬌弱到一直需要男性照顧,他們完全平等地享受著戶外運動帶給人的身心愉悅。
在多洛米蒂地區拍攝風光的15天裡,我深深被這裡的氛圍所吸引。在歐洲,戶外、運動、健康、尋求挑戰的理念深入人心,它們不是只屬於某個小群體的、與主流觀念迥異的興趣愛好,而是一種非常尋常和普遍的生活方式。風景只是多洛米蒂的一張名片,更讓我欣賞的,是活力四射的戶外氛圍。人們頻繁前往山間,鍛鍊身體、審視生活、面對自我,一點也不匆忙和浮躁。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