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筋混凝土結構作為現代建築物的主要結構形式,由於其分散性、可塑性、多樣性、經濟性、高強性和耐久性等諸多優點已經在建築領域普及化,但在其建造過程中存在不少質量問題,本文把筆者多年來在施工過程中接觸到的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加以梳理,供各位同仁參考,為創建優質混凝土工程創造條件。
鋼筋分項工程
1.常見質量問題
(1)鋼筋原材料質量不符合要求:批號不符、直徑不合格、實物與資料不符等。
(2)鋼筋製作或結構處理不當。
1)接頭形式、接頭數量不符合要求。
2)箍筋、拉筋彎鉤形式及長度不符合要求。
3)梁、柱接頭位置不準、未按照設計要求或圖集11G101—1《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製圖規則和構造詳圖》結構平面整體表示法中的要求進行等。
4)柱變截面和柱頂處的構造節點未按要求進行。
5)錨固長度不符合要求,未根據混凝土強度等級和一些特殊要求嚴格進行,如抗扭筋的錨固長度不足等。
(3)鋼筋焊接的質量通病:焊縫長度不足、焊接缺陷多、無證操作、人證不
符等。
(4)鋼筋的連接和鋼筋的安裝存在不足。
1)箍筋的分布不均、加密區長度不足、構造柱箍筋未設加密區。
2)相鄰兩跨梁的支座負彎矩筋長度未按照11G101—1《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製圖規則和構造詳圖》結構平面整體表示法中要求的按最大跨進行。
3)板的負彎矩筋由於施工人員的隨意行走導致位置下移。
4)混凝土保護層墊塊的數量不足、特別是梁側面容易漏放。
5)主筋的間距、排距未進行有效固定且不能滿足最小間距要求。
6)主筋的連接位置不正確,未按照有關要求隨意連接。
7)梁或板拉筋少放、漏放、間距偏大、綁紮不牢或只綁一端。
8)梁側縱向構造筋少放、漏放、位置不正確、高低起伏、搭接不規範。
9)板角附加筋、主次梁交接處的附加筋少放、漏放。
2.控制措施
(1)對進場鋼筋必須先進行外觀檢查,不得有裂紋、結疤、縮徑或機械損傷等質量缺陷,然後使用遊標卡尺對鋼筋直徑進行檢查;並核對出廠合格證及質量證明書,牌證符合後還要按規定進行抽檢,見證取樣,檢驗其力學性能,合格後方可使用。另外如果有鋼筋外加工的,還要按規定加強管理。
(2)鋼筋的接頭形式應按設計要求執行,不得隨意更改;鋼筋接頭應嚴格按規定控制同一斷面的接頭數量;採用綁紮搭接時還要嚴格按照規定控制搭接長度。
(3)要求施焊人員必須有焊工操作證,且在核准的作業範圍內進行性質相同的工作,嚴格控制焊接質量,杜絕出現裂紋、咬傷、弧坑、夾渣和氣孔等質量缺陷,並確保焊縫長度、厚度和寬度符合相關規定和規範要求。
(4)要求施工人員認真熟悉圖紙、圖集,加強料單的多級審查覆核,並按部位、順序對構件進行詳細編號。
(5)鋼筋綁紮應結合圖紙、圖集、設計認可的變更,對規格、數量、位置及錨固長度和接頭位置逐項進行檢查,並要求加強班組自檢和專職質檢,完全符合要求後方可進行隱蔽驗收。
(6)要求嚴格檢查墊塊的安裝質量,杜絕隨意安裝,安排專人進行此項工作,確保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符合設計和規範要求,同時要與其他工種做好配合,防止墊好後的墊塊被擾動。
(7)對於基本完成綁紮的板面應減少人員走動,必要時儘可能在梁頂走動,以避免擾動板面負筋。
(8)對於梁或板拉筋、梁側縱向構造鋼筋安裝方面的缺陷,有不少是人為的,這是因為這些細部往往工程量不大,但操作難度大且耗時,工效較低,大部分班組長也認為這些不屬於主要部件,僅是構造要求,所以綁紮時馬虎。對於這種情況,首先要端正態度,然後要加強技術交底,此外,質量檢查員還要做到現場勤檢查。
(9)有不少工程往往片面追求施工速度,對綁紮好的鋼筋往往一次成型,沒有檢查和整改的習慣,其實綁紮後期的調整很重要,對此仍要求建立多級檢查制度、劃範圍建立責任追查制度和獎罰制度。
模板分項工程
1.常見質量問題
(1)軸線偏位,控制標高不準,幾何尺寸不符合圖紙要求。
(2)模板拼接不嚴,接槎不平,平整度差,安裝支撐不牢,容易產生變形。
(3)脫模劑選用不當,使用方法不妥。
(4)拆模時間控制不嚴,容易產生缺稜掉角,甚至出現裂紋。
2.控制措施
(1)要求嚴格執行自檢、互檢、專檢 「三檢制」 的施工程序,嚴格按照設計、規範要求經常對模板軸線、標高和尺寸進行檢查,發現不合格處要及時整改,在安裝過程中還要防止因固定件過分收緊或收緊不均使尺寸偏差超出允許範圍,對層高要根據經驗預留出足夠的沉降值,對大跨度的構件要按要求適當起拱。
(2)對一般拼縫不嚴、洞眼可採用貼膠帶紙、嵌海綿條密封、打玻璃膠的辦法,當縫隙較大時,可採用同材質的材料補齊。對於平整度差的情況,首先要保證模板支撐底部一定要墊實、墊牢,支撐杆件要保證其強度和剛度,不能產生變形,支撐點分布要合理,其次,在安裝時一定要架設水準儀確定出足夠數量的關鍵點,最後再配合拉線等方法實時進行控制。
(3)模面組合要嚴格選材, 應做到材質一致,避免新舊材混用。模板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能要符合要求,保持顏色均勻一致,杜絕使用劣質模板材料。
(4)脫模劑的選用必須嚴格按照產品說明書要求操作,試驗合格後方可推廣使用。刷脫模劑前,一定要認真清理模板上的汙垢;脫模劑塗刷應均勻一致,嚴禁使用成分不純、來歷不明和顏色不均的油料,防止造成對模板和混凝土的汙染。
(5)嚴格控制拆模時間,根據結構的特點,合理選擇拆模工具,禁止野蠻拆模,必須按成型時間確定拆模部位、順序和突破點,並及時清理落地的模板。對梁板底模等一些重要部位,應根據拆模試件的強度進行拆除,或者根據氣溫和養護時間等綜合條件,經項目技術負責人和監理工程師審批後進行。
混凝土分項工程
1.常見質量問題
(1)配合比控制不嚴,隨意性強,顏色不均勻。
(2)混凝土表面出現蜂窩、麻面、孔洞和露筋等質量缺陷,施工縫有夾渣現象。
(3)柱、牆根部出現爛根現象。
(4)混凝土表面出現泛白、粉化、細裂縫的現象。
2.控制措施
(1)嚴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使用,儘可能杜絕不同供應商、不同品牌、不同產地、不同時間的材料混合使用。
(2)無論是自拌混凝土還是預拌混凝土,均應嚴格按照配合比攪拌,對混凝土在攪拌過程中的計量、拌和時間、材料使用進行不定期抽查。
(3)從嚴控制混凝土坍落度,禁止向拌制好的混凝土中隨意加水,監理員、項目質檢員應當在現場或者隨車到預拌混凝土生產廠家進行檢查,嚴格把關。
(4)嚴格執行澆築方案,嚴格控制振搗程序,適當增加振動棒的數量,振搗時間每處控制在10~20s,重點對施工縫、後澆帶、結合部和鋼筋密集部位實施控制,防止漏振、過振、振搗不均等現象產生。
(5)澆築過程中要求安排專人進行查看,核查模板是否鬆動變形、雜物是否完全清理、混凝土保護層墊塊是否脫落破損、鋼筋是否位移鬆弛等。
(6)要制訂合理的吊運路線,保證未澆築部位的作業面清潔,對拋灑滴漏及時清理。同時,根據氣溫等條件控制好間歇時間,合理布置澆築順序、放料範圍,保證混凝土連續澆築,如果為預拌混凝土,應加強與供應商的聯繫,避免分層離析產生。
(7)柱、牆根部在澆筑前要認真清理雜物,並澆水溼潤,模外邊縫口要做到事先封堵嚴實,澆築混凝土前應用同強度等級的砂漿進行積漿,在澆築過程中應進行有效振搗,振動棒應至少伸入距底部300mm處,如果柱、牆高度大,可以設置澆搗口或採用外部附著式振搗器振搗的辦法進行,具體取決於澆築方案。
(8)要求及時進行養護,養護方式得當,應根據不同結構、部位、溫度條件等特點,制訂合理的養護方案,養護工作落實到人。同時養護期間應做好成品保護,避免不利於養護的工序過早開展。
來源:建築技術雜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