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鏡」的奇景不是國外才有
國內就有四處以上
◎ 本篇圖文系樂途旅遊網原創作品
作者 | 樂途君
還在嚮往玻利維亞的烏尤尼鹽沼?
悄悄告訴你,國內的天空之鏡有四個以上
而且各個都美到窒息
▼ 樂途旅遊網靈感旅行家 星雲視界 推薦 ▼
「茶卡」是藏語鹽池的意思,古往今來因盛產大青鹽馳名中外,自古以來就被列為皇家貢鹽。茶卡鹽湖位於青海省海西州烏蘭縣茶卡鎮,是中國唯一一個國家AAA級鹽湖類景區,因其清晰分明的湖光倒影而享有「天空之鏡」之美譽,同時被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人生必去的55個地方之一」。
天空之鏡華麗轉身說實話,去年來茶卡鹽湖,對於景區風光,我大大讚賞。至於景區的管理和設施及服務方面,評價上要大打折扣。造成如此狀況原因主要是這裡太火了,請看這樣一組數據:2014年接待遊客43.08萬人次。 2015年接待遊客130萬人次!這麼猛增長的客流量確實很難讓景區接受了的。管理和設施跟不上也在所難免。
今年鹽湖周邊,尤其是鹽蓋較淺的地方全部設立了警戒線並由專人守護,所有去年踩踏的地方全部用鹽進行了恢復,進入景區700米後,每30米設立了下鹽湖的通道,直至小火車終點站,遊客可以下鹽湖拍攝。
坐上觀景小列車,人在畫中遊一列小火車緩緩駛向鹽湖。穿梭在景區的遊客不時拿著相機拍照,其中有慕名而來的攝影愛好者,也有提前約好特意來拍婚紗的情侶,遊客的身影和藍天白雲完整地倒映在湖面,如同茫茫戈壁的一幅油畫。
記錄最美的身影愛美的年輕人,來到這裡就為留下自己最美的身影,早早換上了鮮豔的裙裝,把攝影師忙得暈頭轉向,將曼妙的身姿和飄渺的倒影一一記錄下來。
茶卡鹽湖的「鏡」與「淨」,置身其中,如入夢境,恍如隔世。純淨、倒影、藍白交織又如同一場夢境。站在這面天空之鏡之上,一切靜止,無限遐想!
茶卡鹽湖造就了一個奇觀:水上漂。由於茶卡鹽湖大量的湖鹽類沉積礦物結晶析出並結成數米厚的「鹽板」,而其上又鋪著一層幾毫米厚的水,因此遠遠望去,站在鹽板上的人便好似漂浮在水面上一般,倒影清晰可見。
夕陽無限好最佳拍攝時段是日頭西落,天光將變得越來越美。還有就是是雨過天晴的傍晚,白色的湖倒影出湛藍的天空,棉花糖似的白雲,以及暖暖的夕陽。
陽光透過雲層好像舞臺的追光燈不斷變換角度和位置,當照射到遠處一片落雨雲層時,奇蹟出現了。水天一色的交接處竟然連接出一條彩虹。在場的人們都不約自主一同歡呼起來。
茶卡鹽湖景區到「十三五」末,將打造以高原結晶鹽湖為特色,集自然風光、歷史文化與民族風情於一體的西部重要旅遊目的地、中華鹽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全國汽車自駕遊基地和國際知名的鹽湖旅遊品牌,讓「天空之鏡」閃耀在世界第三極。希望茶卡鹽湖日臻完善,越來越好,爭取明年再來記錄她的精彩。
▼ 樂途旅遊網靈感旅行家 志遠天下行 推薦 ▼
想要去看「天空之鏡」?福建就有一處地方滿足你的視覺體驗。雖然不比茶卡鹽湖的一望無際,但別有一番「鹽」色。
泉港山腰鹽場是片安靜小眾的「天空」,這裡水平如鏡,鹽白似雪,有著與茶卡媲美的精緻顏值,也有著跟天空一樣的屬於自然的寧靜!一望無垠的鹽場水渠縱橫,格狀的鹽田鋪滿淺水,波光粼粼,略帶鹹味的海風和空氣撲鼻而來。
山腰鹽場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也是福建省最大的食鹽(載體鹽)生產和出口基地。
山腰鹽場地處福建省湄洲灣南岸,所在的海灣灘涂廣闊,潮水和氣候條件十分適宜鹽業生產。據史料載,早在唐、五代時期,福建中南部沿海民間便有農戶從事「煎制海鹽」,直至明嘉靖年間,民間製鹽由煎制改為日曬。明末清初,原屬惠安的山腰地區有產鹽戶一百多戶。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起,山腰地區陸陸續續用20年時間圍海建鹽埕一萬多公畝,這是山腰地區成規模圍海建鹽田的開始,史稱山腰鹽場的誕生之年。從清朝到民國年間,山腰地區各鹽戶或單獨或聯戶不斷小規模圍海,擴大灘場面積,但都屬於個體經營。
新中國成立後,山腰鹽場還開始了大規模圍海擴建。1959年,山腰鹽場通過走合作化道路,由一家一戶個體經營轉為國營企業,生產方式也從零散生產轉為集中經營。到上世紀80年代,山腰鹽場共轄9個鹽業工區、67個生產單元,灘場總面積從新中國成立前的33000公畝發展到近十萬公畝。
近些年,由於城市化進程加速,山腰鹽場周圍的鹽田,已經有一部分被徵用,改建為公路、公園、和居住小區等,加上如今曬鹽的經濟效益已不如以往,鹽田面積正逐年在縮小,令人惋惜。
不過作為福建省最大的鹽場,山腰鹽場由於其悠久的歷史和宏大的規模,還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大家都知道福建霞浦灘涂是全國聞名的攝影聖地,其實山腰鹽場也是許多攝影愛好者鍾情的地方。在天氣晴好的傍晚時分,山腰鹽田由於其規模宏大的場景和衝擊力極強的獨特光線,往往能拍出不錯的攝影作品出來,常聽聞一些攝影師在此創作的作品,在一些大賽上獲得佳績。
前一段時間還聽說,山腰鹽場正在新建一間展覽室,用圖文結合實物的形式,展示山腰鹽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對此很是期待。
▼ 樂途旅遊網靈感旅行家 多布 推薦 ▼
世間有些美景會因時而變,根據不同時段或光線在天堂模式和凡間模式之間來回切換,比如高美溼地。嚴格來說,高美溼地算不上一個典型的旅遊景點,因為交通不是很方便,景致又和天氣有莫大的關係,所以它是臺灣的秘密之地,根本不會出現在旅行團的路線安排中。正因為如此,這裡沒有擁擠的人流,沒有販賣紀念品的商店,而是別樣的樸素和家常。
光線合適時,這兒就是天堂
這片溼地實際是一半水草溼地,一半海水淺灘
我們到達的時候是下午四點鐘,離日落還有一個多小時,天地之間一片灰濛濛,似乎別無新奇。沿著木棧道一路走去,眼前浮現出豐美的水草和三兩成群的鳥兒,棧道的盡頭擺滿了鞋子,它們的主人此時都赤腳在溼地裡玩耍呢。
傳說中的「抹泥」之交
來這的幾乎都是臺中本地人,有帶孩子舉家同遊的,有情侶二人世界的,更多的是年輕人結伴撒歡的,眼皮底下一個MM就正在給男票背上抹泥巴。
當時正在搭建的另一條棧道,現在已經完工
逆光下的棧道也是一道特別的風景
我們也忍不住脫下鞋子,挽起褲腳,跳入這片波光粼粼的水面。溼地的水面很淺,也就剛剛沒過腳面,水溫暖暖的,腳下踩著的泥巴柔軟而緊實,完全不會把腳踩髒。仔細觀察的話還可以見到小螃蟹們在溼地上橫行,不遠處有一隻汪星人也跳入了溼地,在水草從中追逐著水鳥和螃蟹,同樣玩得不亦樂乎。
一切都籠罩在夕陽的光輝中
一家人其樂融融
白天看似平淡無奇,一到日落時分卻羽化為另一種境界。隨著太陽加速西沉,溼地開始泛出金黃的光。高大的風力發電機在遠處舞著風輪,情侶手牽手在淺灘漫步,嬉鬧的人們都安靜下來凝望夕陽……這兒簡直就是個開放的伊甸園!
汪星人也跑入溼地,追逐水鳥和螃蟹
高美溼地也是臺灣西部海濱的賞鳥重鎮,冬夏季都能觀察到許多
手牽手,此刻的甜蜜無需言說
堤岸上等待日落的情侶
地平線、水草、風車,點綴著遊人的剪影和倒影,一切全都籠罩在燦爛的金色中,如置身幻境,與號稱「天空之鏡」的烏尤尼鹽沼完全有的一拼。用與我同行的一位才子的詩句來描述再恰當不過——「暖陽西斜水尤溫,野犬逐蟹碎綠波。鹹風兀自拂人面,車笛聲聲不忍歸」。
如置幻境
坐著等,躺著等
棧道的盡頭擺滿了鞋子,進入溼地必須赤腳
美景吸引了不少攝影愛好者
▼ 樂途旅遊網靈感旅行家 無語 推薦 ▼
七八月正是草原土壤肥沃之時,去若爾蓋純屬偶然。
若爾蓋縣隸屬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從成都到若爾蓋大約500公裡,趕了一天的路傍晚才到川主寺,到達藏寨的時候正好太陽快下山,放好行李背著相機和腳架出來,對面的山峰已被晚霞映紅。
山上早晚溫差很大,早晚穿棉襖,中午穿短袖,一天過兩個季節,走在寨子裡遇到一群小朋友在一個迷你球場踢足球,遇到年長的藏民客氣的說句扎西德勒,藏民們還是蠻友好的,但是因為各民族習俗不同,不了解的晚上可不要因為好奇隨便逛。
第二天早上到花湖,花湖可不是說全是花的湖,它位於若爾蓋和甘肅郎木寺之間的213國道旁,熱爾大壩上有3個相鄰的海子,最小的叫錯爾幹,最大的叫錯熱哈,花湖是居中的一個。
坐觀光車大約十來分鐘,就到一望無際的草原溼地了,旁邊有馬場可以騎馬。長長的棧道連接著遠處的天際一眼望不到邊,兩邊水草豐美,每隔一段路便有可供休息的小涼亭。
若爾蓋草原是低調的美麗草原上的一滴淚珠,是我國僅次於呼倫貝爾大草原的第二大草原,海拔3468米,也一直被旅行者稱為若爾蓋草原。若爾蓋藏語念作「若尕」,據說意思是犛牛喜歡的地方。來到這裡,一望無際的綠色版圖可以滿足你對草原所有的幻想。在這裡,你永遠不會覺得什麼叫做單調,這裡遍布著沼澤,溼地和途經的水域,給這片本應有著雄偉特質的土地以女性般柔美的一瞥。
往前走,就可以看到湖啦,一望無際,藍天白雲倒映在湖面,非常漂亮。運氣好的話可以看到黑頸鶴等珍稀動物。
花湖就是草原上的一個天然海子。花湖一年四季有著不同的美麗,綠色,彩色,金色……隨著不同的時節變換著色彩。那湖邊長長的棧道,宛若通向天邊的臺階。五六月份,湖畔五彩繽紛,好像雲霞委地,而湖中則開滿了水妖一樣的絢麗花朵,這種植物看起來平淡無奇,在雨水充沛的八月把純藍的湖水染成淡淡的藕色,時深時淺,像少女思春時低頭的一抹酡紅。
離開花湖,開車半小時左右便到了若爾蓋大草原。
草原上開滿了小花,數蒲公英最多。
行走在一望無際的藍天下,隨處可見的牛羊群,以及騎著馬歡快奔跑的人,暫時忘掉城市的喧囂與匆忙吧。
樂途旅遊網微信公眾號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如果你喜歡本文,歡迎分享轉發至朋友圈
長期招募樂途微信專欄作家,請回復「投稿」
▼ 點擊閱讀原文,啟發更多旅遊靈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