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鬆口古鎮
古鎮鬆口秀,往事憶千年!客家名鎮人傑,梅水滔青天。象鼻雄獅1遙望,寶塔元魁2譁喧,明月九州圓。足跡遍四海,僑韻滿人間。
雁南舞,絳河醉,歲遷延。泛舟邀月,秋波依舊誰纏綿?世德堂前殘垣,孤雁閒窗夢別,荔樹對愁顏。翰林垂青史,華夏續新篇。
—題記
鬆口千年秀,古鎮夢千千。初到鬆口,許多人都會被這座梅江邊上嶺南四大名鎮所深深吸引,這裡不但是喚醒世界記憶,讓海外千萬遊子魂牽夢繞的家園,而且是歷史上多次與國家民族命運相關,承載富民強國偉大夢想,傳承客家勤勞忠義精神的聖地。
金秋時節,我又一次走進這片神奇的土地,駐足梅江河畔,遠眺元魁古塔,行走古街巷道,閱讀古橋古村,傾聽著青石板上的足音,仿佛站在了時間的岔口,夢回鄉關,幽遠探古,追尋歷史的痕跡,家國的變遷,文化的傳承。古鎮在水一方,松源河與梅江在此交匯,水路可直通江西、福建,經汕頭可往海外。特殊的交通位置,使鬆口成為客家人南遷的重要驛站,早在南漢就建立了梅口鎮,有鎮之稱已有1000餘年。鬆口又是南洋古道的起點,是梅州乃至閩粵贛客家先民出海尋夢的始發站。站在新建的中國移民廣場,遠眺火船碼頭,江水金光閃閃,岸邊翠竹連綿,當年「日見千帆過,夜觀萬盞燈」的繁華,仿佛還在眼前。兩江交匯,憑水依山,船來客往,商賈雲集,風雲吐納,有多少榮華在她的目光下起落?有多少夢想在此起航?又有多少悲喜歷史在此上演?歲月滄桑,這條連接山與海的大動脈,不息地律動了幾個世紀,見證著背井離鄉遠渡重洋的徵程;這個偏處一偶的小鎮,見證著一代又一代追夢人的酸甜苦辣,也無可爭辯地成了聞名於世的商貿重鎮,文化傳播的搖籃。客家人從這裡衍播四海,足跡遍布全球。僅鬆口旅居海外的僑胞及港澳臺同胞達8萬多人,分布在五大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鬆口自古不認州。160多年前,鬆口就是海外許多華人心目中的故土,華僑郵件只要寫明中國鬆口即可送達,鬆口的知名度可見一斑。留連在古色古香的大街小巷,西洋風味的騎樓建築,感覺就在穿越時空,心靈更像在閱讀一部世界移民史詩。坐在古老的松江大酒店天台,遙望巍巍陰那山,悠悠梅江水,依稀可見當年碼頭上那一幕幕震撼人心的畫面。是的,有太陽升起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的身影。在那通郵通訊落後的年代,鬆口還是水客活動和僑批流轉的樞紐,傳遞著海外遊子心系桑梓,情歸故裡的不變情懷。
歷史的濤聲依舊,劃漿而來,便可觸摸到那些沉澱在更深處的遺夢。鬆口有明太子最後的行宮,是客家人忠義厚德,復興家國夢想的故土。據記載,鬆口人的家國情懷歷史上與幾個朝代相關。南宋末年,鬆口800名卓姓壯士當義軍,跟隨文天祥抗元到底,最後只剩10餘人漂洋過海到南洋,成為梅州最早的華僑。當然最具傳奇色彩的應數世德堂,這座古建築坐落在具有800多年歷史的銅琶村,規模巨大,達7000平方米。結構獨特,按三堂二橫三圍龍設計,由源遠樓、仁壽樓等10幢按皇家規制建造的建築群組成。她充滿神秘感,史料記載是明太子最後的行宮。我慕名來到大門口,望著普通而略帶小氣的門樓,難以置信這樣的古民居能與行宮沾邊。但兩邊題刻的藏頭對聯:保世滋太,明德惟馨,倒是讓人頓生震撼!進門入屋,只見裡面大有乾坤,設計考究,主樓上中下三堂不見瓦,呈七星伴月的風水格局,屋中有屋,集生活、祭祀、辦公、防禦於一體,功能齊全,恍若迷宮,堪比故宮。穿行在世德堂,猶如翻讀一本古書,追憶明朝沉重的歷史。1644年3月19日,李闖王攻破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殺,明朝滅亡。後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被俘的翰林東宮侍讀李士淳趁著混亂,攜太子朱慈烺南逃,潛回家鄉鬆口,命侄子借改建民居之名造行宮,以圖東山再起,恢復大明江山。世德堂是李瀚林忠心耿耿扶持明太子,實現反清復明登基夢想的歷史見證。亂世忠君,不離不棄,心懷復國夢想是需要何等的勇氣和智慧!雖然歷經數百年,七級金階,文武官石,仍安然無恙。這種建築不敢說是全國僅有,至少是罕見吧。據傳當年清朝重臣左宗棠在鬆口設臨時總督行轅時,鄉人想讓他入住世德堂,但他入屋便感貴氣逼人,堪比皇宮,乃不敢入住。如今雖然物是人非,但當年花胎上種下的7棵荔枝樹,歷盡滄桑,現在還有3棵依舊生機盎然,每年掛滿甜蜜的果實,讓後人回味無窮。梅州地處山區,鬆口的氣候並不適宜種植荔枝,嶺南佳果琳琅滿目,當年為何偏偏選種荔枝?也許學識淵博的李翰林深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艱辛和驚喜,善解北方人對荔枝情有獨鍾之意吧。在家鄉能夠讓皇后妃子們足不出戶,只需朱唇輕啟,佳果即可甜蜜入口,「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豈不美哉!不管初衷如何,從中足見建造者的匠心獨運和用心良苦。面對世德堂前的殘垣斷壁,閒窗雜草,看遠山隱隱,大江東流,聽秋風陣陣,雁叫聲聲,故人遠去,遺夢不再,不禁感慨萬千。有道是翰林垂青史,華夏續新篇。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李翰林當年攜明太子登元魁塔時寫下「收拾金甌掀鐵臂,龍飛九五又重來」的壯志未酬,反清復明的夢想最終破滅。明太子出家,留下許多謎團,但鬆口周邊民間至今仍保留著每年農曆3月19日家家戶戶吃炒麵的習俗,借紀念太陽生日行懷念明朝之實。此後,李翰林隱居鄉野著書立說,清廷徵召起用,敦促再三,堅不出山,教書育人到百年歸壽。天地悠悠,今天登臨李翰林募資建造的元魁塔,站在這座海內外客家人心目中的故鄉地標,撇開政治和歷史觀點,一代名仕李瀚林的忠義厚德精神和壯舉乃日月可鑑!
鬥轉星移,歷史的年輪跨越近代門檻,再給古鎮鬆口烙上鮮明的時代印記。循著國父孫中山留下的足跡,追憶反對封建專制,追求民主共和,實現富民強國夢想的近代歷史,心靈再次被這片熱土震撼著。鬆口是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以謝逸橋和謝良牧昆仲、梁密庵為代表的鬆口華僑,出錢出力出人資助孫中山追求民主共和,推翻封建專制。1906年1月,孫中山派謝逸橋回國開展革命活動,發展同盟會員,成立中國同盟會鬆口支部,鬆口籍同盟會員達32人。同時組織體育會,培訓軍事人才。孫中山在廣東發動的多次武裝起義,都有鬆口體育會師生參加。如廣州起義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鬆口體育會會員佔了三分之一。愛國僑胞梁密庵鼎力資助民主革命,在印尼籌集的經費就佔了當時革命總經費的四成,1911年孫中山策劃3·29廣州起義時,他慷慨地捐出家中所有存款。辛亥革命成功後,為表彰梁密庵的貢獻,孫中山特頒發旌義狀。1918年5月26日,孫中山特地到鬆口探望老同盟會員梁密庵和謝逸橋、謝良牧兄弟,在愛春樓住了3天,並親題門聯:博愛從吾志,宜春有此家。愛國愛民,玉樹芝蘭佳子弟,春風春雨,朱樓畫棟好家居。表彰他們對革命的義舉。孫中山親臨鬆口傳為一時佳話,為此,松口鎮於1933年專門興建了全國第一座鄉鎮級中山公園,以示紀念。如果說明末李翰林忠君反清復明夢想破滅,是非功過不好評說,那麼清末鬆口華僑全力支持和參與辛亥革命,幫助孫中山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無疑是在近代史上抒寫了光輝的一頁。
夢似駝鈴驚明月,心似紅葉染青山。鬆口這片人文秀區,不但傳奇於世,而且是名人故裡,自古英才輩出。明清兩代出翰林4人,進士17人,舉人34人。共和國元帥葉劍英的母親、泰國前總理他信和英拉的母親都是鬆口人。梅教村和橫西村還留下了葉帥年少時讀書生活的足跡。秀麗山川養育英才,先進文化成就夢想。厚重的文化底蘊,使勤勞善良的鬆口人,把握時代的脈搏,觸摸閃光的信仰,追求不朽的夢想。歷史的車輪在此駐足,時代的強音不斷在此奏響。今天的鬆口是誠信致富,文化旅遊與實體經濟並舉,建設美麗鄉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偉大中國夢的一方樂土。在遠近聞名的信用村大黃村,剛剛落成的農工民主黨教育基地丘哲紀念館前遊人如織,金燦燦的柚子壓彎了樹,豐收的喜悅讓村民笑彎了腰。這個具有光榮傳統的村莊,用誠信擎起了農業產業化、農民勞動致富的一片天。碧峰青山間,綠水環繞著秀麗的村莊,寬敞潔淨的村道,果園、魚塘、古民居、小洋樓、文化活動中心錯落有致,老人和小孩在秋陽裡怡然自得。豐收的果園裡,合作社物流中心,金柚檢測中心,金融服務站……到處都是熱鬧非凡的場面,歡樂的身影和笑聲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山水畫。百年古建築經過精心裝點,變成接待八方遊客,傳播客家文化的農家樂園,使客鄉記憶流淌在每一個遊人心間。留連在這裡的山水田園,你會感覺到偉大的中國夢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
一泓碧水向東流,兩岸青山載春秋。站在鬆口古榕婆娑的河岸,白鷺翩翩攪動一江碧波金輝,山澗清風飄來兩岸燦爛的芬芳,千百年來如歌歲月的風雨堅守,在這裡編織成一個又一個神奇的夢想:發展夢、家國夢、民主夢、共和夢、富民夢、強國夢、復興夢、團圓夢……千年古鎮千千夢,都牽動著中華民族一個共同的偉大復興夢想:民主文明富強!如今那千年的期盼,又紅了這一方沸騰的土地。鬆口古鎮,必將跨上時代的駿馬,煥發出新的青春,成為追夢人的驛站,尋夢人的家園。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編輯:翁美格;校對:林詩晴;
策劃:周逸帆;責編:戴穎箐;
投稿郵箱:79041784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