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
廣佛兩地,自古唇齒相依。在新花城「廣佛同城」頻道開通之際,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兵分多路,從無數廣佛見證者中優中選優,尋找到多位「廣佛代言人」。
他們眼中的「廣佛夢」和「廣佛事」有著哪些精彩的內容呢?廣州日報佛山全媒體傳播中心、新花城「廣佛同城」頻道、「網信佛山」微信公眾號聯合推出「廣佛代言人」系列報導,和大家一起感受廣佛同城的美好與感動。
----
廣佛代言人⑧:中山大學教授 馮原
「佛山的未來,一定會朝著廣佛聯合的大方向發展。」這是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馮原對廣佛同城的期許。在這位曾擔任2010年上海世博會廣東館核心顧問的專家看來,佛山不僅是經濟發達地區,還擁有豐厚的傳統鄉村資源。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喜歡穿梭於廣東各地鄉村做調研的馮原把目光投向了佛山。今年,他計劃帶領中山大學南方學院的學生們成立鄉村設計產業學院,讓這些「00後」大學生走進南海區裏水鎮的傳統鄉村,在實踐中錘鍊出鄉村活化的方法,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
39年前初到佛山產生興趣
廣佛同城是必然的趨勢
在對廣東鄉村的長期調研中,馮原對佛山產生了濃厚興趣。1981年,還就讀於廣州美術學院的馮原第一次去到了佛山。「我去了石灣和南莊,這裡跟廣西完全不一樣,這裡有茶樓、有市井文化。」當時,馮原不會講粵語,他因此得以用一種旁觀者的視角去觀察廣佛。
廣州和佛山到底是怎樣的關係?馮原試圖從地理和歷史學的角度尋找答案。他說:「廣州和佛山都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也是文化資源豐厚的地區,二者從地理上來說是密不可分的。」
馮原補充道,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佛山其實不是一個城市,而是以商貿為主體而形成的中心,廣州城則是有非常嚴格的定義的。「佛山的興盛包含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廠』和『店』的關係。改革開放後,香港和深圳、東莞就是『前店後廠』的關係,這個現象並非新現象,早在幾百年前就曾在佛山發生了。廣州作為一個重要的口岸,在不同時代裡都充當著中國與世界連通的角色,這就帶動了周邊發展,作為手工業中心的佛山也得以發展。」馮原說。
在對廣佛的起源和發展有了更多認識後,馮原認為,廣佛同城並非人為的制度安排,我們應該順應這個方向去實現它,廣佛同城是必然的趨勢。馮原堅定地說:「佛山的未來,一定會朝著廣佛聯合的大方向發展。」
鄉村設計產業學院紮根裡水
引領「00後」大學生進村
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推進,佛山農村正面臨全方位的深刻轉型,迫切需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馮原看來:「佛山不僅是一個經濟發達地區,而且擁有著非常豐厚的傳統鄉村資源。」
佛山是一個探索鄉村振興新模式的承載地,其中,位於南海區的裏水鎮地處廣佛前沿,在工業發達的同時,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農業大鎮。目前,裏水鎮各個村落正由鄉伴廣東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建設,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這對佛山乃至珠三角來說,都極具標杆意義。
鄉村振興,人才是魂。為了破解鄉村振興的人才瓶頸問題,今年,馮原計劃帶領中山大學南方學院藝術設計系的學生與鄉伴文旅集團聯合成立鄉村設計產業學院,讓這些「00後」大學生走進裡水的傳統鄉村,為古村注入新活力,在實踐中錘鍊出鄉村活化的方法。
「我們將以裏水鎮作為目標,把傳統課堂搬到鄉村,希望把新鄉村建設和文化復興相結合,讓設計課程和鄉村建設相結合。」馮原期盼著,鄉村設計產業學院能在文化和設計上為佛山作出新的探索和貢獻,也為日後佛山乃至珠三角地區培養更多鄉村設計人才。
策劃|翁曉鵬、鄧柱峰
統籌|劉藝明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馮嘉敏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陳楓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陳楓、何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