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文創 | 藝術復興鄉村——大地藝術公園的魅力

2020-08-28 風景文創


花海、麥田怪圈、稻田畫,讓我們看到了藝術與農業融合的魅力;牆壁彩繪、創意塗裝,讓我們領略了鄉村本身的美麗;而一些藝術節慶的成功舉辦,讓我們見識了藝術復興鄉村的巨大能量。大地藝術公園,不同於普通的文創空間,它以土地為依託、以藝術作品為主角,結合當地歷史文化,重塑土地的空間價值,將人與自然、藝術與鄉村完美的結合起來,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審美體驗。

在我看來,大地藝術公園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大地作為「畫布」進行藝術創作,將園區當作一個完整的藝術作品;另一類是在大地上放置藝術作品進行裝點,成為展示當代藝術作品的「野外藝術館」。接下來就讓我們來領略一下世界各地的大地藝術公園的魅力吧!

愛丁堡丘比特大地藝術公園

丘比特大地藝術公園位於蘇格蘭愛丁堡Kirknewton,是一個主要用於雕塑展覽的主題公園。這個公園擁有著以大地為載體的創意藝術作品,還有著精緻美麗的景觀小品。

這裡有一座巨大的、人造的大地藝術,由美國藝術家Charles Jencks設計。平滑整潔的草坪層層疊加,構成「生命細胞」,恍惚間能讓人感受到生命的脈動。Jencks曾是建築師,在建築和園林方面有著卓越的經驗。這座層層疊疊的綠色漩渦流體幾何形態的大地藝術,營造出了一個豪華蔥鬱的綠色空間,讓人心曠神怡。


「生命細胞」由8塊不同的地形構成,彼此有長堤連接,這樣遊客們可以駕車穿越整個場地。草堆的周圍是4片湖泊和一個較平緩的小島,上面陳列著小型的雕塑。該景觀的靈感源自生物細胞的分裂過程,尤其是有絲分裂。遊客們可以根據兩種不同的地貌來區分細胞膜和細胞核之間的關係。


除了大地藝術作品之外,這座公園在林間、小徑還隱藏著出彩的藝術創作,等待你的發現。這是由蘇格蘭藝術家Jim Lambie 設計的A FOREST (林間)公共空間作品,是一座林間小屋的外牆。


藝術家採用相嵌面板噴塗後,將鏡面向後彎曲,顯露出多彩的背景顏色。這面外牆利用鉻圖層反射林間的色彩,搭配作品本身剝離出來的顏色,為靜謐的林間增添了一抹樂趣。這件景觀小品敏感地向遊客們反射和傳遞了季節的每一點變化。


荷蘭Buitenschot大地藝術公園

Buitenschot大地藝術公園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不僅是一個頗具藝術氣息的大地藝術作品,也是一個具有降噪功能的休閒公園,能夠降低飛機帶來的噪音,同時也為區域提供活動空間與休閒場地。該設計是風景園林、大地藝術和創新科技的獨特融合。


Buitenschot大地藝術不僅降低了機場噪音,而且增加了環境的美感和場地的娛樂性。一道道3米高的能分散噪音的堤壩橫亙其中,在這些防噪音的突起結構之間有一條瀝青鋪就的道路,讓人們可以沿路進行參觀。



地面的突起是與聲波傳播方向垂直的,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削減噪音,其一道一道排列的形態與整齊有序的田地景觀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起伏的地形中,還點綴著大大小小的豐富的空間,這些地方可以用做運動場地或開展文化活動。北部和南部的草坪覆蓋的山脊綿延不斷,沿著金字塔分布。



而由拋物型聲鏡演化而來的獨特藝術品佇立在矮堤之上,讓人們在這個由聲音衍生而來的景觀之中探索聲音的真正意義。


美國布魯克林大橋公園

紐約的布魯克林大橋有著百年歷史,作為紐約標誌性的景點以及公共空間,布魯克林公園一直以來都是休閒互動的好去處。丹麥藝術家 Jeppe Hein 曾在這裡舉辦展覽 Please Touch the Art(請觸摸藝術),讓人們感受和藝術交流的感覺。

Jeppe Hein的設計俏皮,醒目,能使觀眾一起互動。他希望遊人能夠參與到藝術之中,而不只是觀賞,所以選擇在公園展出。展出的作品包含三個部分:水簾屋、鏡子迷宮以及十六個鮮紅的長凳。

當遊客們進入公園時,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水簾屋,它位於大橋下面的草坪上。垂直的水柱漸漸地從網格平臺上噴湧而出,形成七尺高的水「牆」,然後過一會兒再消失。短暫的水「牆」在一個時間周期內不斷地出現和消失,誘導遊客們進入這片動態的空間,並在其中自由穿梭,而不會沾到一滴水。


鏡子迷宮由距離相等的垂直鏡面組成,鏡面的高度錯落有致,反射著周圍的城市景觀。這些鏡子其實是拋光的不鏽鋼,鏡子間的距離都是相等的,你可以躲在鏡子後面玩捉迷藏,也可以透過這些鏡子欣賞周圍扭曲了的景色,很有意思。


16個改裝的座椅是對傳統公園座椅的一次重新思考,它們呈不規則的弧形,形狀彎曲各不相同,所表達出的情感和功能也不同。比如可以躺著休息看書的椅子,圓形的弧度,恰好可以讓人舒服地靠著,不會因沒有枕頭而不習慣。


"一棵樹的距離」,這個椅子利用樹隔開了坐在同一個椅子上的兩個人,坐一個椅子的兩個陌生人更有私密感。如果兩個認識的人坐在這個椅子上,似乎還能增加彼此的神秘感,更有趣味性。


背靠背的長椅,這個椅子通過彎曲的弧度巧妙的隔開了長椅上的每一個人,讓陌生人之間相處起來更舒適。當然,如果你要認識新朋友的話這種設計也非常方便,只要輕輕轉個身就可以互相打招呼。


俄羅斯Nikola-Lenivets大地藝術公園

Nikola-Lenivets大地藝術公園在俄羅斯可謂是家喻戶曉,創始人尼古拉·波利斯基(Nikolay Polissky)帶領了本地的村民和創作團隊打造了這個美麗的大地藝術公園。


在2000年,尼古拉·波利斯基想創造出一個在烏格拉河那被冰雪覆蓋的河岸上展示一大群雪人在一起的景象,於是他指導當地居民一起製作兩百多件雪人。第一個項目Snowmen(雪人)出現了,這個項目標誌著Nikola-Lenivets藝術公園的開始。


自成立以來,該公園創造了100多件當代藝術品。而且Nikola-Lenivets大地藝術公園對創意想法十分的開放,並且不斷添加新的藝術作品。這是俄羅斯唯一一個展示最好的俄羅斯和國際藝術家的風景裝置的地方,許多Nikola-Lenivets藝術品已經成為現代文化的標誌。


超過30件當代藝術作品成為永久性展覽品。The Lighthouse(燈塔)是第一個長期存在的物體,高18米,於2004年創建,成為Nikola-Lenivets的象徵。


除了這些吸睛的藝術作品以外最吸引遊客的就是Nikola-Lenivets的謝肉節。每年在冬天的最後一天, Nikola-Lenivets公園會燃燒因國際公開比賽而產生的物品。


舉辦這一活動是希望通過燃燒裝置的熱量,發出旋轉的光,給予人們無所不能的力量,象徵著俄羅斯漫長的冬天過後即將來臨的春天的陽光。這個節日從2001年開始一直延續至今,多年來,這已成為俄羅斯藝術界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之一。

小結

用藝術手段復興鄉村,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通過上述這些來自各個國家的大地藝術公園案例,我們可以發現,土地+藝術所創造出的不僅僅是人們審美上的享受,同時還會帶來功能、文化、經濟等方面的一系列的益處。我國的鄉村地區有著大量的土地,在耕田之外,如何能夠最大限度的開發這些土地的價值,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大地藝術公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其所有

相關焦點

  • 日本大地藝術祭 用文創復興鄉村
    大地藝術祭由來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創始於西元2000年,每三年舉辦一次,原本是為了重振日益衰頹老化的農業地區,卻在這十多年期間茁壯成世界知名的國際藝術季。  這是一個人口老化,人口流失嚴重的日本典型鄉村。
  • 「大地之光」點亮鄉村藝術經濟
    潘徵軍口中的「大地之光」就是蔓塘裡村新引進的一個文創燈光項目,正是這個項目讓這座靈峰山腳下的小村落成了安吉的「網紅村」。7月13日晚,「大地之光」項目試運營,以往並不與農村連接的元素在這裡高度融合,正在演繹一個鄉村經營的新樣板。一部曲「爛塘裡」變身美麗鄉村蔓塘裡是個自然村,屬於靈峰街道劍山村管轄。
  • 藝術+鄉村=?桐廬的答案是「大地藝術節」
    讓藝術走進鄉村,讓桐廬更藝術。初夏至,中國首個大地藝術節在浙江省桐廬縣新合鄉鍾氏大屋正式發布。包括北川富朗在內,一大批海內外知名策展人、藝術家、建築師、文創文旅專家、鄉村工作者和本地民俗業者共聚一堂,為2020年的桐廬大地藝術節建言獻策。
  • 創意的種子在沃野萌芽 成都首屆天府大地藝術季啟幕
    活動以「天府大地·風物共生」為主題,將成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與川西林盤、天府大地有機融合,詮釋了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讓人充分領略天府文化的獨特魅力。  本次活動將從9月8日持續舉辦至10月8日,除了位於天府現代種業園的主會場外,活動還設有邛窯遺址公園等分會場。
  • 成都首屆天府大地藝術季…
    此次藝術季將歷時一個月,以「天府大地•風物共生」為主題,通過大地藝術裝置作品和系列主題活動,把成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特質與川西林盤、天府大地有機融合,讓廣大市民遊客充分領略天府文化的獨特魅力。成都是天府之國,正在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和高品質生活宜居地。「西控」區域自然環境優越、歷史文化深厚,是成都重要生態涵養地和水源保護區。
  • 好耍成都趣玩邛崍 稻田林盤間樂享大地藝術盛宴
    9月8日,成都市首屆天府大地藝術季在邛崍市天府現代種業園區啟幕,活動將持續一個月。成都市首屆天府大地藝術季由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成都市農業農村局、邛崍市人民政府主辦,以「天府大地·風物共生」為主題,將成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與川西林盤、天府大地有機融合,詮釋了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讓人充分領略天府文化的獨特魅力。
  •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讓藝術成為重塑鄉村的典範 | 而她們是為了大地藝術節在中國綻放!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藝術重塑鄉村的典範
  • 日本鄉村改造丨大地藝術祭
    Christian Boltanski《最後的教室》1996年,他第一次來到越後妻有,就發現了這個地區別致的一面:群山環繞之間,四季風景千差萬別,獨特的地理與氣候造就了秀美的山川和豐饒的物產。 如此一塊寶地日漸衰敗太過可惜,身為策展人的他決定用藝術挖掘土地蘊含的生命力,重振空心鄉村。
  • 大地藝術祭:越後妻有的鄉村「擬像」?
    地處偏僻的日本「越後妻有」已被打造成耳熟能詳的文化旅遊熱點,體驗浪漫田園生活的需求,資本、文化機構與地方政府一起嘗試重現前工業時代的鄉村景觀以及重構前工業時代的鄉村浪漫印象。而參觀「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觀眾們關於鄉村「美好生活」的認知和想像就愈來愈依憑於鮑德裡亞所謂鄉村性的「擬像」,由脫胎於都市美學、服務於資本積累的諸多「戲仿」的鄉村元素編織而成。
  • 藝術復興鄉村,英國和日本是這樣做的
    近年來,在一些先驅學者的呼籲之下,來自政府、市場、科技、文化等諸多領域的力量都在試圖用各自的方式來振興鄉村。而藝術作為一種柔性活化的力量,正在以潤物細無聲地方式介入鄉村,與鄉土和居民共生,改變也在這一過程中慢慢發生。本文將視線轉向人口老齡化嚴重的鄰國日本和工業革命誕生地英國,來看看他們的藝術實踐為當地鄉村帶來了哪些積極的變化。
  • 南平市第四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2020中國延平鄉村藝術季將於11月7...
    4日,記者從2020中國延平鄉村藝術季活動籌備部門獲悉,由中共延平區委、延平區人民政府和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南平市第四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2020中國延平鄉村藝術季將於本月7日,在延平區巨口鄉開幕。
  • 感受天府大地美好風物,成都市首屆天府大地藝術季即將啟幕
    邛崍附近就有不一樣的風景!「地景藝術」,20世紀60年代產生於歐美的藝術家以大地為創作對象、把藝術與大自然有機結合所創造出的一種富有藝術整體性情景的視覺化藝術形式。藝術家用大地作為藝術作品的穹頂,使得這些藝術品的誕生來自大地和風景,最終又回歸到大地。
  • 河南省政協委員借喻熱播劇話鄉村藝術公園:藝術讓鄉村美出氣質
    洛陽三彩藝術博物館供圖  中新網鄭州1月17日電 (闞力)「一個藝術村官藉助畫筆,讓窮山村脫胎換骨,美得驚豔。」在17日開幕的河南省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委員通道」答記者問時,河南省政協委員、洛陽三彩藝術博物館館長郭愛和借喻熱播劇《我和我的家鄉》中的故事情節,描繪他用5年時間打造的鄉村藝術公園。
  • 用藝術振興鄉村:臺灣的「藝術鄉建」之道
    並在宣揚特色物質文化的同時,融入藝術化的加工打磨,通過「藝術」與「鄉村」的結合,提升鄉村魅力和產業價值。本文講的兩個案例臺灣板頭村和池上鄉便是如此,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的資源特色,藉助自身的產業和文化起死回生,打造如今聞名的藝術文化旅遊村,實現了新的繁榮與復興。
  • 成都學習倫敦南岸 將開始「錦江藝術復興」?
    其中成都明確提出: 對標紐約,學習「矽巷」的城市更新思路;對標東京,學習軌道引領的城市群發展;對標上海,學習打造「濱江CBD」; 對標倫敦——就像曾經泰晤士河畔的「南岸復興」,一場沿錦江兩岸的「藝術復興」拉開大幕。
  • 牙象大地藝術公園舉辦稻田音樂會
    茂名網訊 稻田音樂會作為茂名市首屆城市藝術季的重要組成部分,於日前在茂南區金塘鎮牙象大地藝術公園舉行。在當天的活動中,茂名青年藝術團隊傾情表演,為上千名遊客呈現了一場融合藝術、舞蹈、美食與農耕的文化藝術盛宴。參加了當天活動的一位年輕女士表示,這裡良田成片,美不勝收,她的小孩玩得非常開心,以大地為舞臺舉辦稻田音樂會,令人耳目一新,希望以後多舉辦類似的活動,讓大家得到更好的精神享受。
  • 藝術與社群|越後妻有:討價還價的大地經驗
    作為持續了二十多年的、公共藝術介入鄉村活化社區的模範樣本,從大地藝術節到瀨戶內海藝術祭,它們與城市間保持著若即若離的觀望。從外來移植生長的藝術創作,到關於日本鄉土再造的討論聲,不絕於耳。早在上世紀90年代,高畑勳的動畫長片《歲月的童話》,東京女生回歸鄉村的簡單真摯的故事曾獲得日本電影學院頒發的「最具話題影片獎」。
  • 茂名大地藝術公園,美輪美奐的稻田畫,獨特嗎?
    國慶前夕,我在網上看到一幅獨特的稻田畫,介紹說,這是茂名市牙象大地藝術公園。當時我雖然剛遊完放雞島,但看到如此美景,忍不住又向群友邀約,準備國慶節後就去看。國慶節後回來上班,我忙著雜七雜八的事情,去看稻田的事就擱下了,直到2019年10月19日,高中同學從佛山回來,打電話問我周日可有安排?我一下子想起了茂名牙象村的大地藝術公園,我說我們可以去看稻田畫,體驗一下鄉村的氣息。
  • 大地藝術的起點——羅伯特·史密森【NO.37】
    而在國外這根線中有一個景觀藝術門類不得不談那就是大地藝術。如果我問你誰是大地藝術第一人?大多數人都會一臉懵逼吧。這期我們就來聊聊大地藝術的起點~他用「無場地」和大地藝術的形式探討衰敗與復興,混沌與秩序的理解。說白了就是他認為任何事物都從出現那一刻就註定了要衰敗。所以在螺旋防波堤在史密森創作之後遍讓自然界來接手這件傑作,因為水位的上升,這件作品已經消失了30多年,直到04年因為水位下降才再次出現!
  • 圓桌|瀨戶內海鄉村復興30年:用藝術「縫合」土地與居民
    圓桌|瀨戶內海鄉村復興30年:用藝術「縫合」土地與居民 澎湃新聞記者 錢雪兒 2020-12-11 09:33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