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如何追求古法與古意

2020-12-14 國學解說

中國的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衍生出許多技法和傳統。在書法藝術中,最為書家追摩和推崇的就是古法與古意。雖然隨著書法藝術的傳承,後代許多書法家也開始歸納和總結新的一些書法技藝和創作意境,但從大的方面來講,「古法」和「古意」仍舊是書法創作的過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古法」泛指中國歷史上一脈傳承下來的書法規範總和,「古意」通俗地講就是書法作品傳達出來的古代的意境。古法和古意從實質上講都是對過往的形式的淘漉和追想,是對過往優秀形式的喚醒。通過對優秀形式的不斷喚醒和強調,成為一種宏大的旋律,人們從中獲得深刻而永久的審美體驗。中國書法中的古法與古意,其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早在先秦時期,以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等為主的早期書法,古法與古意就已經開始形成。商代時期的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於祭祀和佔卜。由於受其用途的影響,所以甲骨的書刻過程是力求平整,表現出鍥刻文字的一種剛勁有力的感覺,在這個書刻的過程中體現中國書法的基本法則和美的意境。商代甲骨文的特徵,開啟了書法藝術的古法、古意的先河。到了青銅時代,金文的出現使得中國書法進一步發展。由於金文講究美的造型,有很高的藝術追求,所以中國書法藝術等因素就開始被創作者所重視,金文的文字從字法到行氣、章法自覺地組合成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例如在兵器上、在銅錢幣上、在盛器上,這種美的藝術氣息也能夠十足地體現出來。後來的鐘鼎大篆藝術,取法自然,在精微之處體現鋒利的筆法,顯得雍容華貴,將自然的物象盡化於運筆和字體的結構當中,處處體現流暢和圓潤,其表達出來的意境正是書法界人人苦苦追求的意蘊所在,給後世書家帶來了字的圓勁和風格的古澹。

秦代後期,古隸的出現是對之前篆書的一種傳承和創新,在非常大膽簡化隸書的同時,保留了以方折之筆,用直率的線條產生了簡單直率的崇高之美。書法發展到了漢朝,大興秦代刻碑、立碑之風,當時的書法界開始追尋前朝的刻碑風氣,在客觀上促進了書法藝術的發展。在這一時期,以隸書為基礎而簡化出來的草書出現在歷史舞臺,以其獨特的筆法和簡化的技藝迅速風靡。從書法藝術的發展角度來講,草書的出現也推動了書法風格的多元化發展。在任何一個時代,漢文字書寫形式與書法藝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由於漢朝政務比較繁雜,記事文書甚多,為了提高辦事效率,漢章帝時就提倡隸變的草書,世人便俗稱其為「章草」,章草行筆流暢,簡便痛快的風格對後世書法的影響巨大。

從先秦的甲骨文到後來的章草,可以看到書法一直在不斷演變傳承,直到今天。其實任何傳統藝術,都要講究「傳承」,無論是書法,還是繪畫,抑或是戲曲無不如此。誠然,繼承並不意味著一味地守舊,也不可能「守舊」,從中國歷史發展分析,即使有些朝代的「復古」,如元代時期的書法復古,也僅僅是從一些淺層次的「復古」,不可能一味地照搬古人的藝術。從用筆——這個最能代表書法技法特徵來分析各個時期的書法,可以清晰地看到,每個時代的書法筆法和意境,都與其前面的「古」有較大差別的,這當中即有繼承,又有發展。

中國書法發展與演變的這個過程中看到了字畫圓勁、風格古澹以多中鋒的金文,筆鋒頓挫變化、具有點畫波發,側鋒入筆的「八分」隸書,行筆流暢簡便痛快的章草,還有靈動自然的「飛白」布局。可以說書法的發展過程中每個時期的特點,正是書法藝術所追尋的古法與古意,這個過程也正是中國書法的古法與古意的映射。書法的發展與古法古意的形成可以說是一體的,比如說中國書法古法與古意形成過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極大的發展,恰恰在這個時期中國書法藝術在出現了空前的繁榮,這也正是對於中國書法古法、古意的繼承和發揚的結果。

相關焦點

  • 中國書法如何追求古法與古意
    中國的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衍生出許多技法和傳統。在書法藝術中,最為書家追摩和推崇的就是古法與古意。雖然隨著書法藝術的傳承,後代許多書法家也開始歸納和總結新的一些書法技藝和創作意境,但從大的方面來講,「古法」和「古意」仍舊是書法創作的過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 著名書法篆刻家唐建平先生:書法求古意,談感悟融氣息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書協篆隸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政協書畫院特聘畫師,上海市海上蘭亭書法院院士,金山區書法家協會副會長。1985年調入金山少年宮,在少兒書法教學中成績顯著,桃李芬芳,1999年被評為上海市園丁獎。師從劉兆麟、劉一聞、高式熊、王偉平老師。曾多次舉辦書畫個展與聯展。作品十餘次入選由中國書協舉辦的書法展,其中三次獲最高獎。
  • 欣賞範曾徐裡書法,深度解析什麼是書法古意?
    書法的古意是針對今意而言的。個人理解,自東晉王羲之以來,逐漸行成流傳至今的書寫規範,這一脈相承的書風均為今書,在此之前的甲骨文,金文篆隸,都是在漢字發展過程中的基礎,或稱原始依據,這些文字的構造和筆畫形狀就是遠古的書法規範,後來的書家遵循這些文字的審美趣味進行書法作品書寫,既是追求書法的古意。
  • 沒有"古意",難成好書法!
    一、什麼是書法的古意? 1、所謂「古意」指的是作品所包含的、統一在作者創作當時特有節奏(也就是我以前所說的「志」—「詩言志」的「志」。參見拙論懷素自敘帖)基礎上的「生命節奏量」、「個人信息量」(也就是所謂的「氣量」)的多少。
  • 圓桌|華人德、白謙慎等談隸書取法與「古意」追求
    當下的隸書創作如何取法漢碑、摩崖石刻與秦漢簡書,其中有何得失,書法中的「古意」又該如何理解?結合前不久在上海舉辦的「大塊文章——鮑賢倫書法展」,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與「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近日邀請書法史學者華人德、白謙慎、劉一聞等就這些話題進行了座談。
  • 沒有古意,絕不是好書法
    2、我們之所以要追求「古意」是因為那樣我們的作品才會有比較大的影響力(也就是「人氣」—「氣量」多的作品就會更有「人氣」)—把握了生命與節奏就把握了「人氣」也就會名副其實地「出色」(出之以色)了!3、說「沒有古意」不夠恰當,可以說「缺少古意」—「缺少古意」的作品影響力就比較小。
  • 書法寫出了古意,又能怎麼樣?這是門外漢問的問題
    書法最精妙的道理就是富有神採,字形方面還是其次的,但是只有神採和形質兼而有之的,才算是承襲了古人。追的上古人,是對書法最高的褒獎。直到現在讚賞書法作品好,都會用「涉筆即古」「饒有古意」這樣的詞語。,是以中國哲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理念的一種表達。
  • 圓桌|華人德、白謙慎等談隸書取法與「古意」追求
    澎湃新聞記者 陸林漢 整理當下的隸書創作如何取法漢碑、摩崖石刻與秦漢簡書時,其中有何得失,書法中的「古意」又該如何理解?結合前不久在上海舉辦的「大塊文章——鮑賢倫書法展」,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與「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近日邀請書法史學者華人德、白謙慎、劉一聞等就隸書書法中的一些話題進行了座談。
  • 中國畫論|趙孟頫追求的「古意」究竟是什麼?
    本文導讀:趙孟追求的「古意」究竟是什麼?這是趙孟於元大德五年(1303 年)的畫記,作畫貴有古意,是他的一貫思想。趙孟,西域番僧圖那麼,趙孟所提倡,所追求的古意是什麼呢?當代評論家有兩種看法。許多人認為,追求古意即復古,在繪畫史上屬於倒退的觀點,起著促退的作用,應當批判。也有人認為,追求古意是師古問題,是在繪畫技法上崇尚唐人。趙孟的這一理論,在元初起耳目一新的作用。
  • 蔡襄與蔡京書法風格有何不同?一個追求「古法」一個追求「尚意」
    通過蔡襄與蔡京的書法作品的具體探究,不難發現二人在書法藝術上均取得了很高成就。雖然二人在書法的取法上有相同的地方,但二人的書法風格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蔡襄的書法作品中表現更多的是遵循傳統、崇尚古法,而蔡京則是提倡創新、崇尚尚意。
  • 山西博物院「等觀」系列活動——朱良志先生講述「中國藝術的古意」
    5月13日下午,「等觀」系列活動之朱良志「談談中國藝術的古意」在山西博物院會議中心開講。主講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中心主任朱良志從中國古代哲學中的「等觀」思想以及中國藝術的「古意」兩個層面,闡釋了中國藝術發展的核心根源、審美觀念及其真實所在。本文整理自朱良志教授的講座發言,部分文字有刪減。
  • 何為中國山水畫的古意之美?
    他的「古意」觀,不但影響了元、明山水畫的發展,對今後的山水藝術的繼承與發展也影響深遠。因為他所提倡的「古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王微敘述的正是中國山水畫家所要追求的真正的創作精神,也就是以抒寫個人自由的精神為目的的「古意審美」,這種「古意之美」表現在畫面上就是晉唐山水樸素的用筆、高古的線條和樸厚的設色,他們共同構成了「古意之美」。
  • 取法乎上——研習中國山水畫的古意之美
    他的「古意」觀,不但影響了元、明山水畫的發展,對今後的山水藝術的繼承與發展也影響深遠。因為他所提倡的「古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王微敘述的正是中國山水畫家所要追求的真正的創作精神,也就是以抒寫個人自由的精神為目的的「古意審美」,這種「古意之美」表現在畫面上就是晉唐山水樸素的用筆、高古的線條和樸厚的設色,他們共同構成了「古意之美」。
  • 著名書法篆刻家唐建平先生:書法求古意,談感悟融氣息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書協篆隸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政協書畫院特聘畫師,上海市海上蘭亭書法院院士,金山區書法家協會副會長。1985年調入金山少年宮,在少兒書法教學中成績顯著,桃李芬芳,1999年被評為上海市園丁獎。師從劉兆麟、劉一聞、高式熊、王偉平老師。曾多次舉辦書畫個展與聯展。作品十餘次入選由中國書協舉辦的書法展,其中三次獲最高獎。
  • 著名書法篆刻家唐建平先生:書法求古意,談感悟融氣息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書協篆隸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政協書畫院特聘畫師,上海市海上蘭亭書法院院士,金山區書法家協會副會長。1985年調入金山少年宮,在少兒書法教學中成績顯著,桃李芬芳,1999年被評為上海市園丁獎。師從劉兆麟、劉一聞、高式熊、王偉平老師。曾多次舉辦書畫個展與聯展。作品十餘次入選由中國書協舉辦的書法展,其中三次獲最高獎。
  • 中國藝術的「古意」是什麼?
    中國藝術存在著一種「好古」的氣息,「山作太古色,人是曦皇人」恰是生動的說明。7月17日,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中心主任朱良志登上了東南大學秉文大師暑期「雲講堂」,詳細闡述了中國藝術的「古意」。朱良志介紹,中國藝術的「好古」傾向最早可追溯到西周至戰國時期,那時人們就形成了「好古」「崇古」的審美傾向。
  • 中國藝術的「古意」是什麼
    中國藝術存在著一種「好古」的氣息,「山作太古色,人是曦皇人」恰是生動的說明。7月17日,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中心主任朱良志登上了東南大學秉文大師暑期「雲講堂」,詳細闡述了中國藝術的「古意」。
  • 寫書法就要寫出古意
    中國書畫的生與死,並不在於你用了何種書體、何種材料、何種書寫形式,而在於它有無契合人類的共同審美和共同價值觀。文化藝術形式,無論"新"與"舊",都有其存在價值。絕不能說西洋抽象畫勝過國畫,東洋現代書法勝過傳統書法,歌劇要勝過京劇。若就書法內部而言,不能說楷書就要勝過隸書,草書要勝過篆書和金文。這一點,大家都有了共識。這是第一個層面。在藝術創作領域,過去常喊這麼一個口號:"筆墨當隨時代",即所謂"藝術作品要有時代精神",如果一個時代是頹唐的,那麼需要藝術家們把作品都弄得萎靡不振嗎?可見這個提法具有相當的欺騙性。
  • 「精讀」何為中國山水畫的古意之美?
    他的「古意」觀,不但影響了元、明山水畫的發展,對今後的山水藝術的繼承與發展也影響深遠。因為他所提倡的「古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魏晉時期天下大亂,一大批文人隱居山林談玄、求佛,在青山綠水之間,獨尋山水之樂成了文人尋求心靈的慰藉的人生追求。人們對山水的認識,終於由「神望」轉變為「親近」。
  • 卷尾撇:「二王」如何變新漢隸古法?
    編者按:本文繼續講解,對於漢隸古法中的撇法,二王如何變新出奇,彰顯晉人瀟灑風度?——「書法入門」(ID:shufarumen) 我們如果並置漢《乙瑛碑》、東晉《爨寶子碑》、東晉王羲之《孔侍中帖》、唐李邕《麓山寺碑》的四個「九」字,聚焦於四個首筆撇畫的內在一致性——觸底左轉後出尾不輕反重,悠長肥厚地捲起(圖15—1至圖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