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衍生出許多技法和傳統。在書法藝術中,最為書家追摩和推崇的就是古法與古意。雖然隨著書法藝術的傳承,後代許多書法家也開始歸納和總結新的一些書法技藝和創作意境,但從大的方面來講,「古法」和「古意」仍舊是書法創作的過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古法」泛指中國歷史上一脈傳承下來的書法規範總和,「古意」通俗地講就是書法作品傳達出來的古代的意境。古法和古意從實質上講都是對過往的形式的淘漉和追想,是對過往優秀形式的喚醒。通過對優秀形式的不斷喚醒和強調,成為一種宏大的旋律,人們從中獲得深刻而永久的審美體驗。中國書法中的古法與古意,其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早在先秦時期,以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等為主的早期書法,古法與古意就已經開始形成。商代時期的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於祭祀和佔卜。由於受其用途的影響,所以甲骨的書刻過程是力求平整,表現出鍥刻文字的一種剛勁有力的感覺,在這個書刻的過程中體現中國書法的基本法則和美的意境。商代甲骨文的特徵,開啟了書法藝術的古法、古意的先河。到了青銅時代,金文的出現使得中國書法進一步發展。由於金文講究美的造型,有很高的藝術追求,所以中國書法藝術等因素就開始被創作者所重視,金文的文字從字法到行氣、章法自覺地組合成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例如在兵器上、在銅錢幣上、在盛器上,這種美的藝術氣息也能夠十足地體現出來。後來的鐘鼎大篆藝術,取法自然,在精微之處體現鋒利的筆法,顯得雍容華貴,將自然的物象盡化於運筆和字體的結構當中,處處體現流暢和圓潤,其表達出來的意境正是書法界人人苦苦追求的意蘊所在,給後世書家帶來了字的圓勁和風格的古澹。
秦代後期,古隸的出現是對之前篆書的一種傳承和創新,在非常大膽簡化隸書的同時,保留了以方折之筆,用直率的線條產生了簡單直率的崇高之美。書法發展到了漢朝,大興秦代刻碑、立碑之風,當時的書法界開始追尋前朝的刻碑風氣,在客觀上促進了書法藝術的發展。在這一時期,以隸書為基礎而簡化出來的草書出現在歷史舞臺,以其獨特的筆法和簡化的技藝迅速風靡。從書法藝術的發展角度來講,草書的出現也推動了書法風格的多元化發展。在任何一個時代,漢文字書寫形式與書法藝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由於漢朝政務比較繁雜,記事文書甚多,為了提高辦事效率,漢章帝時就提倡隸變的草書,世人便俗稱其為「章草」,章草行筆流暢,簡便痛快的風格對後世書法的影響巨大。
從先秦的甲骨文到後來的章草,可以看到書法一直在不斷演變傳承,直到今天。其實任何傳統藝術,都要講究「傳承」,無論是書法,還是繪畫,抑或是戲曲無不如此。誠然,繼承並不意味著一味地守舊,也不可能「守舊」,從中國歷史發展分析,即使有些朝代的「復古」,如元代時期的書法復古,也僅僅是從一些淺層次的「復古」,不可能一味地照搬古人的藝術。從用筆——這個最能代表書法技法特徵來分析各個時期的書法,可以清晰地看到,每個時代的書法筆法和意境,都與其前面的「古」有較大差別的,這當中即有繼承,又有發展。
中國書法發展與演變的這個過程中看到了字畫圓勁、風格古澹以多中鋒的金文,筆鋒頓挫變化、具有點畫波發,側鋒入筆的「八分」隸書,行筆流暢簡便痛快的章草,還有靈動自然的「飛白」布局。可以說書法的發展過程中每個時期的特點,正是書法藝術所追尋的古法與古意,這個過程也正是中國書法的古法與古意的映射。書法的發展與古法古意的形成可以說是一體的,比如說中國書法古法與古意形成過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極大的發展,恰恰在這個時期中國書法藝術在出現了空前的繁榮,這也正是對於中國書法古法、古意的繼承和發揚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