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的孩子會做什麼?
吃零食,還是玩遊戲?
4歲的女孩兜兜,竟然跟著爸爸騎行去了西藏!
近日,一則的視頻,爆紅網絡。
「你帶我冒險 我陪你一起
跨越困難呀」
今年4月,26歲的阿鈄,萌生出一個大膽的想法:
帶女兒騎行到拉薩!
他們從東莞出發,騎行4139公裡,歷時71天,在6月21日終於抵達拉薩。
一路上,阿鈄用手機記錄下和女兒的點點滴滴。
在藍天白雲下,他們奔跑騎馬;
在海拔4680米的玉龍雪山,他們一起堆雪人;
在西藏美麗的然烏湖,他們感受無限風光;
途徑雲南路段時,由於自行車負重過大,後車輪輻條變形,他們不得不推車前進。
兜兜不僅不哭不鬧,而且歡天喜地的和爸爸一起推車前趕路:
」你帶我冒險,我也陪你一起跨越困難呀!」
陪伴不是「看管」
別讓孩子成為&34;
不可否認,拉薩很美。
但我相信,在阿鈄和女兒兜兜的心中,在路上互相陪伴的71天,才是這段旅行中最美好的存在。
因為陪伴!
然而,「隱形陪伴「才是孩子圈的真正的普遍現象——看似陪伴,實際失陪。
隱性失陪相對於普通失陪來說,更具有普遍意義,但也更難被家長發現。
據相關數據統計,10個家庭中就有6個存在著隱性失陪或隱形父母的現象,並且這一現象在三四線城市表現的尤為突出。
你有多久沒有認真給孩子講個故事?
你有多久沒有陪孩子玩他們「幼稚」的遊戲?
你有多久沒有問問孩子最近有什麼高興或者傷心的事?
這些舉動,都有一個共同點,需要父母有「心」的投入。
去和孩子互動、去聽他們的心事、去給他們講個故事,這是真正的陪伴。坐在孩子旁邊玩手機,對孩子的呼喚和對話簡單敷衍,沒有反應,最多叫「看管」。
花時間不是陪伴,看管不是陪伴,說教更不是陪伴,真正的陪伴是身心皆投入,和孩子有親密互動,有話可講。
不用過於在乎陪伴時間的多少,家長需要做的是,改掉「隱性陪伴」的狀態,放下手機,集中一段時間,完全投入地去陪孩子。
在孩子短暫又快速的童年裡,別讓自己變成「隱性父母」。
真正的富養≠物質填補
精神才是
我們常說女兒一定要富養,但真正的富養從來都不是多麼充裕的物質,而是一個富足的精神世界。
」別人家的孩子4歲有佩奇和遊樂園,你的4歲我希望有詩和遠方。「
「拉薩的天很低,雲很美,我想裝進瓶子帶回家。」多麼浪漫的詩句,是白雲滄海帶給孩子的饋贈。
「我或許沒能力給你留幾套房子,但想留給你爸爸陪你去探索世界的回憶。」阿鈄在抖音上這樣寫道。
一個見過世面的孩子,不論未來如何發展,他都不會迷茫,因為人生就是一場見天地,見眾生,終歸見自己的旅程。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足夠優秀的人,但很多父母對「優秀」的理解都過於片面了。
優秀,指的從來都不是單純的成績好,也不是左右逢源的人緣好,而是一種見過世面之後,對於任何情況都寵辱不驚的心態。
有遠見的父母,都會讓自己的孩子去見見世面。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幫助孩子豐富他們的人生經歷、拓寬他們的眼界,就是我們身為父母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畢竟,這個世界上,從來都不會有白走的路,你領孩子走的每一步,都是他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步。
就像北島曾說過的:
「一個人的行走範圍,就是他的世界。」
見過天地之大後,心中自有乾坤。
優秀的父母是孩子
人生的擺渡人
紀伯倫在《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中寫的: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對自身充滿渴望的生命。他們因你而生,卻並非因你而來。」
聰明的父母,絕不會替孩子,決定他們該從哪裡上岸,只是無聲無息地划動船槳,告訴他們風浪襲來之時,應該如何挺直脊梁去面對,如何抵達他們想去的地方。
父母永遠都不能代替孩子走路,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教會孩子走路
讓孩子在離開父母的庇護後,仍然能從容的面對生活的風風雨雨。
沉浸在書本的教育中,孩子永遠是在象牙塔中,他們永遠都不會看到真實世界的殘酷。
所以,請讓孩子走出書本,陪著孩子多看看這個美麗的世界,收穫一份獨屬於你們之間的星辰大海。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我們只能給孩子打開一扇看世界的窗,送他一雙行走世界的鞋,而他的未來只能讓他自己去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