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腦梗14年不能自理,兄妹四人齊上陣,每天三次按摩兩次洗澡

2021-01-14 糖果的媽媽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很多人聽著覺得很不舒服,但當真正面臨這樣現實的問題,又不得不低頭承認這樣的現實。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子女,都能用這句話來概括。「久病」是一塊試金石,通過考驗的子女,重新給「孝順」做了定義。

母親腦梗14年不能自理,兄妹四人齊上陣

看到網上的一段視頻,醫院病床上,一個瘦弱的老人側身躺著,她的三個兒女正一起給這位母親做著按摩。

一個負責拍背,一個負責拍腿,還有一個兒子負責按腳,從他們分工協作的熟練程度來看,給生病的母親做按摩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看到這一幕,很多人都會想到那句「久病床前無孝子」,想著時間久了,老人的這幾個子女就不會這樣孝順了,抱著一種「準備看熱鬧」的心態。

但知情人士告知背後的故事之後,那些看熱鬧的人分分鐘被「打臉」。

據醫生透露:這位躺在病床上的母親,14年前因為腦梗失去了生活自己的能力,吃喝拉撒都需要有人來照顧。

老人一共有三子一女,遇到這種情況,有些人會覺得母親是個拖累,找各種藉口去推諉,不想照顧。

但這兄妹四人卻沒有為了照顧母親的事情,彼此「踢皮球」,母親將他們四個養大成人,如今都各自有自己的幸福家庭。

如今母親生病,正是需要他們的時候,三個兒子一個女兒一商量,決定一起照顧病床上的母親。不僅要照顧,而且還要照顧得好。

年邁的母親因為腦梗而半身不遂,四兄妹聽說長時間臥床容易導致肌肉萎縮,於是就商量著用給母親按摩的方式,來減緩肌肉萎縮的問題。每次按摩時間長達兩個小時。

女兒知道母親平時喜歡乾淨,如今不能生活自理,也要讓她過得舒適,負責每天早晚給母親洗兩次澡。每天還想盡辦法哄著老人開心。

子女四人每天這樣照顧母親,一照顧就是14年,醫院的醫生對此都深感敬佩。

誰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這不就是最好的現實版「打臉」。

網友看到這兄妹四人的舉動,紛紛為他們點讚:好的家風,才有如此的兒女!

想讓孩子孝順,你要身體力行才行

《增廣賢文》中說到:孝當竭力,非徒養身。鴉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豈無遠道思親淚,不及高堂念子心。可以理解為:孝敬老人應當竭盡全力,而不只是養活老人,保證他基礎的溫飽。烏鴉老的時候,小烏鴉還知道要反哺孝順,羊羔尚且知道跪哺來感謝生養的恩情。子女在外對父母思念留下了眼淚,但這都不及父母在家對於子女的思念之心。

子女孝順,可以說是家風好,家風換成通俗的方式講,就是一個家庭的教育方式和氛圍,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經分享過一個他兒子小時候的故事:

當年平板電視剛剛出現,鄭淵潔帶著當時10歲的兒子亞旗去商場買電視機。

90年代,平板電視對於很多家庭來說還是一個「奢侈品」,在孩子的世界裡,家裡有平板電視,都是一件可以拿出去炫耀的事兒,用我們現在的詞叫「炫富」。

他帶著兒子挑了一個比較不錯的平板電視,看得出當時兒子很高興。但是在回家的路上,小亞旗發現了不對:「爸爸,我們是不是走錯路了?」

鄭淵潔直接告訴兒子:這個電視是給爺爺奶奶買的。

小孩子心裡不高興,一下子就能從表情上看出來。

鄭淵潔看出兒子的心理變化,這樣跟他說:「如果想讓你的孩子長大以後孝敬你,你只需要在孩子面前孝敬他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就行了。」

孩子在父母面前就像是一張白紙,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他的榜樣。想要讓孩子未來可以孝順你。

那麼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就要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怎樣做才是孝順父母。這比大段大段的跟孩子講道理要有用的多。

家風是在家庭教育之上的一種教育方式的傳承,才會讓這一個大家庭的人,在品德和認知上有很大的相似性。

耿直的寧靜曾經說過:「孩子不孝順是家長活該!」言辭很犀利。

她認為:那種家長被孩子趕出去,兒子幫著兒媳把家長整得很慘那種,怎麼孩子就變成壞人,你就變成好人?我認為孩子永遠沒有錯,他從嬰兒的時候就那麼橫嗎,是你把他教成這個樣子的。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孝順的這個「課堂」也不例外。

對於母親腦梗14年不能自理,兄妹四人齊上陣照顧,你怎麼看?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

相關焦點

  • 母親留下的土地本想福澤子孫,沒想到卻讓兄妹四人變得生分
    家住長春市雙陽區的吳女士今年47歲,他們這輩兒兄妹四人,有兩個姐一個哥,她是家裡老么。吳女士現在想跟兄弟姐們商量的是,母親去世後的土地佔地款,據她估算得有54萬多元,得怎麼分。吳女士說,老母親五年前因病去世。去世前母親的醫藥費、喪葬費都是他們兄妹四人平攤的,大姐說母親的佔地款沒有她跟二姐的份兒。
  • 母親留下的土地本想福澤子孫,沒想到卻讓兄妹四人變得生分
    家住長春市雙陽區的吳女士今年47歲,他們這輩兒兄妹四人,有兩個姐一個哥,她是家裡老么。吳女士現在想跟兄弟姐們商量的是,母親去世後的土地佔地款,據她估算得有54萬多元,得怎麼分。吳女士說,老母親五年前因病去世。去世前母親的醫藥費、喪葬費都是他們兄妹四人平攤的,大姐說母親的佔地款沒有她跟二姐的份兒。
  • 作為腦梗病人家屬,我是如何照顧腦梗病人一點點恢復自理能力的?
    2017年春天,距離我兒子高考還有一個多月時,母親突發腦梗,原因說起來可笑,居然是因為我把她帶到汗蒸房汗蒸,引發了腦梗。汗蒸房明確說過,血壓高於160不能汗蒸,我想當然以為沒事,就是我的無知引發了這次腦梗。世上沒有賣後悔藥的,要不我一定買來吃。
  • 滬警方:靜安寺附近猥褻男子腦梗復發 已失去自理能力
    滬警方:靜安寺附近猥褻男子腦梗復發 已失去自理能力 來源:警民直通車-靜安      編輯:
  • 父母雙亡 留下沒血緣關係的兄妹倆
    她是父母抱養來的,同樣抱養的,還有大她七歲的大哥——雖是兄妹,倆人沒有絲毫血緣關係。 三秦都市報訊( 記者宋雨實習生郝麗雯)童麗娜從小在西安童家巷長大。她是父母抱養來的,同樣抱養的,還有大她七歲的大哥——雖是兄妹,倆人沒有絲毫血緣關係。
  • 百歲老人兩次腦梗,女兒卻要她每天買菜洗衣,鄰居做法真暖心
    以前總覺得腦梗是老年病,但近年來患者群體卻越來越年輕化了,抽菸、喝酒、高血壓、糖尿病、血脂高的人更是容易誘發。患上此病不僅要耗費大量的金錢,對家人的照料也是一個重大考驗。據江西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報導,在四川卓錦城,有這樣一對母女,母親剛過了百歲生日,女兒也有62歲了,在生日會上,母親雖然說不清楚話,但是開心地唱著歌,表現得很興奮,誰都沒有想到,她竟然是一個兩次腦梗的患者。
  • 在她心裡,家人總是擺在最重要的位置,患腦梗的媽媽說:
    她照顧患有小兒麻痺症的二姐,一堅持就是30年;她心疼為生活奔波、突發腦梗的母親,時刻都守護在老人身邊……王馨說,是母親教給了她在生活中要樂觀堅強、吃苦耐勞,現在她要用孝順來回報老人,回報生活。    楊夏 葛小林  替母分憂,照顧殘疾姐姐  王馨的母親周鎖鳳生了4個女兒,王馨最小,二女兒生來就患小兒麻痺症。
  • [共同關注]明天(2007年1月16日播出)
    朱仁英雖然住進了醫院,但由於湊不夠餘下的費用,手術遲遲不能進行,兄妹四人心急如焚可是卻無能為力。醫院裡朱仁英擔心的並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家裡的孩子,那段時間她的情緒異常煩燥。後來在社會各界好心人的幫助下,終於湊夠了治療費用。    手術的前一天,兄妹四個和母親通了一次電話,想在電話裡給母親一些精神上的鼓勵。
  • 上海靜安寺疑涉猥褻男子 2月突發腦梗失去自理能力
    原標題:上海警方:靜安寺疑涉猥褻男子2月突發腦梗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據上海市公安局靜安分局官方微博「警民直通車-靜安」消息,近日,有網民反映其曾於2013至2015年間3次在靜安寺附近街面遭遇一老年男子猥褻的情況
  • 腦梗留下後遺症的父親每天都堅持散步
    現在已經是冬季,一般人都不想早起,可我的老父親每天雷打不動的早起散步,雖然我多次提醒他起得太早對身體健康並不好,但是在他陳舊的記憶力,每天早起已經是幾十年的老習慣了。他現在無法理解我的提醒和解釋,每天仍然早起散步,為了遵從老父親的這個習慣,在父母家的這一年我從沒有睡過一次懶覺,每天都是六點之前起床,我甚至感覺自己就像家長那般辛苦,而腦梗後的父親就像一個孩子,他不管你上班多累,也不管你平時多辛苦,他想出去散步就要出去,你如果不同意,他就在屋子裡轉悠,或者徑直自己下樓,如果下樓他一個人能走還好,現在的他上電梯也會按錯鍵,已經發生兩次找不到家門,從那以後我再不放心他一個人下樓散步了
  • 記白樂天的兩次洗澡
    1988年12月,當代著名作家楊絳先生(1911—2016)出版其長篇小說《洗澡》。小說一經面世,反映強烈,一時洛陽紙貴。解放後的1951年,在全國開展的「三反、五反」運動中,加快了對知識分子的第一次思想改造。當時,稱為「脫褲子、割尾巴」,形象地稱為「洗澡」。小說便以此為背景,講述眾多知識分子的個人境遇與思想變化,審視和反思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實質。
  • 《以家人之名》三兄妹雖然失去了母親,卻收穫來自父親滿滿的愛!
    本期話題【《以家人之名》三兄妹雖然失去了母親,卻收穫來自父親滿滿的愛!】隨著譚松韻、宋威龍領銜主演,張新成特別出演的青春成長治癒劇《以家人之名》的熱播,觀眾真是被李海潮和凌和平組成的單親爸爸照顧孩子的大愛給感動,也被李尖尖,凌霄,賀子秋三個歷經坎坷的孩子那種積極陽光,純善開朗給感動。李尖尖三兄妹雖然失去了母親,卻收穫來自兩位父親滿滿的愛!
  • 十八年,擦拭、翻身、按摩、餵食是母親對兒子的全部……
    從兒子出事的那個夜晚開始,18年的歲月在戴美仙這裡悄然凝固。擦拭、翻身、按摩、餵食從此成了這個母親生活的全部,無論寒暑春秋,不論現實多麼沉重,從不言苦。給兒子做一頓飯要花至少一個小時,但每天6頓主食,喝3次水,是18年來雷打不動的鐵規。吃完飯,戴美仙拿了塊溼毛巾,俯身笑著對兒子說:「阿平,來,洗臉咯。」我驚訝地看到,楊春平嘴角輕輕上揚了一下。「你看,他笑了,他會笑。」
  • 「金靈紀實」腦梗偏癱康復的關鍵是什麼?記何伯伯腦梗十年的感悟
    金靈的這位親人突發腦梗時,由於搶救及時,目前行動方便、口齒清晰、思維清晰,但是醫生叮囑突發第一次腦梗,可能比較輕微,對生活影響不大,但務必預防第二次腦梗的發生,因為第二次腦梗導致殘疾的概率超過50%。
  • 兄妹倆都不願贍養癱瘓的母親:不能全怪孩子,只怪父母做得太過分
    兄妹倆因為父母贍養問題而矛盾重重同學周如萍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與相戀3年的男友已經在談及婚事,婚後準備一同留在北京工作。可是她遇到了一個難辦的事:小時候,母親特別的重男輕女,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都給哥哥,自己上大學的學費都是靠申請的助學金。但如今父親去世,母親也偏癱有2年的時間了!
  • 腦梗發作後,身體還能恢復到原樣嗎?堅持做好4件事,或還有機會
    腦梗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大腦障礙疾病,主要是因為大腦內部的血管出現堵塞導致的,而腦梗一旦發作,對大腦的神經功能,以及細胞組織會造成很大的傷害,患者經常會有肢體不協調、語言障礙、頭暈頭痛、經常打哈欠等症狀出現,也就是典型的腦梗後遺症。
  • 「金靈紀實」腦梗偏癱康復的關鍵是什麼?記何伯伯腦梗十年的感悟
    金靈的這位親人突發腦梗時,由於搶救及時,目前行動方便、口齒清晰、思維清晰,但是醫生叮囑突發第一次腦梗,可能比較輕微,對生活影響不大,但務必預防第二次腦梗的發生,因為第二次腦梗導致殘疾的概率超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