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很多人聽著覺得很不舒服,但當真正面臨這樣現實的問題,又不得不低頭承認這樣的現實。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子女,都能用這句話來概括。「久病」是一塊試金石,通過考驗的子女,重新給「孝順」做了定義。
母親腦梗14年不能自理,兄妹四人齊上陣
看到網上的一段視頻,醫院病床上,一個瘦弱的老人側身躺著,她的三個兒女正一起給這位母親做著按摩。
一個負責拍背,一個負責拍腿,還有一個兒子負責按腳,從他們分工協作的熟練程度來看,給生病的母親做按摩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看到這一幕,很多人都會想到那句「久病床前無孝子」,想著時間久了,老人的這幾個子女就不會這樣孝順了,抱著一種「準備看熱鬧」的心態。
但知情人士告知背後的故事之後,那些看熱鬧的人分分鐘被「打臉」。
據醫生透露:這位躺在病床上的母親,14年前因為腦梗失去了生活自己的能力,吃喝拉撒都需要有人來照顧。
老人一共有三子一女,遇到這種情況,有些人會覺得母親是個拖累,找各種藉口去推諉,不想照顧。
但這兄妹四人卻沒有為了照顧母親的事情,彼此「踢皮球」,母親將他們四個養大成人,如今都各自有自己的幸福家庭。
如今母親生病,正是需要他們的時候,三個兒子一個女兒一商量,決定一起照顧病床上的母親。不僅要照顧,而且還要照顧得好。
年邁的母親因為腦梗而半身不遂,四兄妹聽說長時間臥床容易導致肌肉萎縮,於是就商量著用給母親按摩的方式,來減緩肌肉萎縮的問題。每次按摩時間長達兩個小時。
女兒知道母親平時喜歡乾淨,如今不能生活自理,也要讓她過得舒適,負責每天早晚給母親洗兩次澡。每天還想盡辦法哄著老人開心。
子女四人每天這樣照顧母親,一照顧就是14年,醫院的醫生對此都深感敬佩。
誰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這不就是最好的現實版「打臉」。
網友看到這兄妹四人的舉動,紛紛為他們點讚:好的家風,才有如此的兒女!
想讓孩子孝順,你要身體力行才行
《增廣賢文》中說到:孝當竭力,非徒養身。鴉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豈無遠道思親淚,不及高堂念子心。可以理解為:孝敬老人應當竭盡全力,而不只是養活老人,保證他基礎的溫飽。烏鴉老的時候,小烏鴉還知道要反哺孝順,羊羔尚且知道跪哺來感謝生養的恩情。子女在外對父母思念留下了眼淚,但這都不及父母在家對於子女的思念之心。
子女孝順,可以說是家風好,家風換成通俗的方式講,就是一個家庭的教育方式和氛圍,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經分享過一個他兒子小時候的故事:
當年平板電視剛剛出現,鄭淵潔帶著當時10歲的兒子亞旗去商場買電視機。
90年代,平板電視對於很多家庭來說還是一個「奢侈品」,在孩子的世界裡,家裡有平板電視,都是一件可以拿出去炫耀的事兒,用我們現在的詞叫「炫富」。
他帶著兒子挑了一個比較不錯的平板電視,看得出當時兒子很高興。但是在回家的路上,小亞旗發現了不對:「爸爸,我們是不是走錯路了?」
鄭淵潔直接告訴兒子:這個電視是給爺爺奶奶買的。
小孩子心裡不高興,一下子就能從表情上看出來。
鄭淵潔看出兒子的心理變化,這樣跟他說:「如果想讓你的孩子長大以後孝敬你,你只需要在孩子面前孝敬他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就行了。」
孩子在父母面前就像是一張白紙,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他的榜樣。想要讓孩子未來可以孝順你。
那麼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就要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怎樣做才是孝順父母。這比大段大段的跟孩子講道理要有用的多。
家風是在家庭教育之上的一種教育方式的傳承,才會讓這一個大家庭的人,在品德和認知上有很大的相似性。
耿直的寧靜曾經說過:「孩子不孝順是家長活該!」言辭很犀利。
她認為:那種家長被孩子趕出去,兒子幫著兒媳把家長整得很慘那種,怎麼孩子就變成壞人,你就變成好人?我認為孩子永遠沒有錯,他從嬰兒的時候就那麼橫嗎,是你把他教成這個樣子的。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孝順的這個「課堂」也不例外。
對於母親腦梗14年不能自理,兄妹四人齊上陣照顧,你怎麼看?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