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徐州市人民政府與徐州醫科大學校地共建協議籤約儀式在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大廈三樓會議室舉行。徐州市委副書記、市長莊兆林,副市長李燕,市政府秘書長周天文、副秘書長周廣春,徐州醫科大學校領導夏有兵、鄭駿年、劉慎軍、張玉勤、曹君利,市政府辦公室、發改委、科技局、財政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衛健委、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要負責同志,徐州醫科大學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出席籤約儀式。
徐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李淑俠匯報了近期校地共建工作推進情況。她介紹,經開區作為校地共建的具體實施單位,積極傳達市委市政府精神,科學謀劃與徐州醫科大學的合作,紮實開展學校新校區選址、科技成果轉化等工作。接下來,經開區還將積極推進更大力度、更高層次、更寬領域的合作,努力打造校地聯合共建典範。
鄭駿年校長、李燕副市長代表校地雙方籤訂校地共建暨徐州生物醫藥創新港建設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圍繞「建設一流平臺,引進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的目標,重點聚焦生物標誌物先進檢測技術,積極推動醫藥健康產業與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融合,著力發展中高端特色醫療服務等資源優勢強、需求旺盛、服務關聯度高的大健康產業新興業態,共同推進徐州生物醫藥創新港建設,努力打造前沿醫學探索中心、醫藥科技研究中心、創新人才培養中心、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助推徐州醫科大學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助力徐州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發展壯大。
夏有兵書記講話,報告了徐州生物醫藥創新港建設工作進展,介紹了學校與東軟、百度、正大等企業的近期合作情況、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示範中心申報情況、國家科技部兩個重大專項研究情況等。他表示,學校根據國務院以及省委省政府要求,結合工作實際,正在擬定「推進產教學研深度融合的工作意見」,將從專業設置與招生結構、非醫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培養過程、非醫類專業型研究生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與企業共建研究平臺及互聘專家(產業教授)、打造「雙師型」師資等方面,進行統一設計、統一部署,以引導推動全校上下更好地轉變辦學思想,更加主動地將各項工作融入到地方發展中。夏書記認為,開展校地合作,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需要做到「四真」:真情實意、真抓實幹、真金白銀、真贏共享;「四不」:不忽悠、不在意面子、不脫離主業、不固步自封;「四滿意」:政府滿意、企業滿意、學校幹部師生滿意、研究團隊滿意。他懇請市委市政府繼續支持關心學校發展,並把徐州醫科大學列為校地合作的示範點,吸引其他駐徐高校更好地服務徐州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莊兆林市長講話。他指出,作為徐州大家庭的重要成員,徐州醫科大學自覺融入地方發展大局,在徐州市建設區域經濟、文化、科技、醫療中心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校領導班子服務地方意識強烈,近年來結合徐州發展大局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引領性、可操作性的合作項目和工作建議,站位高、思路清、措施實。他希望學校進一步解放思想,打破慣性辦學思維,堅持「大國計、大民生、大學科、大專業」新定位,擁抱科技與產業革命新浪潮,加大非醫科專業建設投入,加大高水平師資培養與引進力度,積極引企入校,著力解決非醫科人才培養供給與產業需求的結構性矛盾,培養更多與大健康產業發展相適應的複合型創新人才,為徐州生物醫藥創新港建設提供更加充足的智力支持,為徐州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注入新鮮活力。
針對本次籤約,莊市長提出三點要求:一是突出共建共享,探索融合發展新路徑。二是堅持協同創新,實現政產學研深度合作。三是注重真抓實幹,推動美好藍圖早落地。他強調,校地雙方要以本次籤約為新起點,在科技創新、項目和人才引進、爭取政策支持上共同發力,聯手打造校地深度融合、協同創新、共贏發展的樣板標杆,共同創造更多高質量發展的經驗典型,為全省「兩爭一前列」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他要求徐州市各地各部門要協同聯動,通過聯席會議定期協商溝通、逐項對接任務,全力推動徐州醫科大學新校區、徐州生物醫藥創新港等項目建設,及時協調解決協議推動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把共建項目抓到底、抓到位,確保各項工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為優化學校布局,集中資源和力量辦學,徐州醫科大學積極推進新校區選址工作,擬將徐海路主校區置換,建設一個集教學、科研及成果轉化、社會培訓等功能為一體的新校區,校區擬選址在崑崙大道以北、徐賈快速路延長段以東,佔地約2200畝,併合理預留學校發展用地。籤約儀式前,校地雙方共同考察了徐州醫科大學新校區選址地塊以及徐州生物醫藥創新港,進行了現場洽談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