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徐建勳李林
12月17日,在鄭州豫能熱電有限公司,自動生產線上,一塊塊褐色汙泥被運進高溫火爐,摻燒發電,為城市源源不斷提供運轉動能。「這不是普通的汙泥。」工作人員強調,這是一種「變廢為寶」的「香餑餑」!
記者從鄭州市城市管理局了解到,歷時4個月,鄭州市最後一批存量汙泥處理項目順利通過專家評審驗收,備受關注的存量汙泥汙染隱患問題得以一舉破解。
「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通過無害化、減量化、穩定化、資源化處理的存量汙泥變廢為寶,經第三方檢測顯示,全部滿足《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泥處置園林綠化用泥質》、《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泥處置林地用泥質》、《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管理標準(試行)》要求。完成了城市既往存量汙泥的清零,實現了生態環保和綠色發展的雙贏,鄭州由此在全國開闢出了一條存量汙泥資源化循環利用的新路子。」鄭州市城市管理局公用事業處處長李玉堂說。
城市的存量汙泥從哪兒來?
冬日,距離鄭州市陳三橋汙水處理廠不遠的賈魯河南岸,一處佔地13600平方米的大型生態廣場內,花草迎風,仍有「春」意。很難想像,這裡曾經堆存了6萬多噸汙水處理廠產出的汙泥,是一片「不毛之地」。
「在2016年以前,全國各地對汙水處理廠產出的汙泥大多採用堆存的方式處理。」李玉堂介紹,這些汙泥因為絮凝劑的作用,含有85%以上的水分,且無法排出,整個形態就像軟果凍,人與車從上面經過如同陷入沼澤,存有嚴重安全隱患。
據統計,鄭州市共有7家汙水處理廠,每天產生汙泥1800噸左右。截至2016年,鄭州共臨時堆存汙泥42萬噸左右,按照一米的厚度鋪開,能佔滿60個足球場。
為徹底解決這42萬噸汙泥,鄭州市城市管理局的工作人員聯繫全國多地打聽「取經」,可是一無所獲。最後,經清華大學EMBA河南同學會推薦,從日本北九州市獲得了處置汙泥的技術。
今年4月,經鄭州市政府批准開始啟動最後一批存量汙泥處理工作。
「通過一種無害藥劑處理,含有85%水分的汙泥迅速『瘦身』固化,可成為園林用土,或摻燒發電。」李玉堂說。
經過集中處理,鄭州歷史遺留臨時堆存的42萬噸汙泥不僅實現了無害化、減量化、穩定化治理,還實現了汙泥資源化利用,變廢為寶成了「香餑餑」,被綠化隊和發電廠搶著要。
「處理後的汙泥熱值在2000千卡/千克左右,適用於電廠摻燒發電,目前我公司已摻燒近2000噸王新莊汙水廠處置後的汙泥。在焚燒過程中,所排放的氮氧化物、硫化物及鉛、鎘、汞等汙染物,經過系統處理,均低於焚燒汙染控制的標準限值,所產生的灰渣還能再用於制磚,不僅環保,還有經濟效益。」鄭州豫能熱電有限公司技術經理王靈會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