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後,東歐和中亞為何走上不同方向?

2020-12-11 騰訊網

中亞各國疫情統計數據一覽表(截至發稿)

【原標題】中亞國家為何能從加入歐亞經濟聯盟中受益?

蘇聯解體後,曾經的加盟共和國和社會主義陣營國家開始尋找自己的發展道路,歐亞大陸的地緣政治結構也隨之開始發生變化。如果說東歐許多國家當時正急於融入歐洲,那麼俄羅斯的南部鄰國則一直與之保持更緊密的關係。

在中亞五國中,有兩個已經是歐亞經濟聯盟的正式成員,而烏茲別克斯坦也在今年4月底成為該組織的觀察員國。此外,一體化進程也遵循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和上合組織的方針。>>>經歷6個月危機後,歐亞經濟聯盟一體化將如何發展?

東歐和中亞獨立國家的形成道路為何如此不同,為何要吸引中亞國家加入歐亞一體化?過去30年,原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歷史發展軌跡發生變化,各國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一些東歐國家拒絕莫斯科的守護,賭上自己的發展,90年代夢想破滅將它們推向歐盟的懷抱。

中亞也有類似過程,但是走向另一個方向,即歐亞經濟聯盟。東歐國家與中亞國家有一個重要的區分特徵。前者有明確的意識形態:夢想像西方一樣生活,擁有同樣繁榮的經濟。而中亞國家,特別是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沒有明確的「夢想」,或明確的意識形態。它們的夢想帶有新封建色彩,反對西方的生活方式,而父權和保守主義是其生活方式的基礎。

儘管中亞國家在蘇聯時代實現了現代化,但當地傳統和制度的復興卻催生出一種奇怪的混合後殖民主義。同時,過去30年裡,與東歐一樣,一種獨特的民族主義、混合專制主義和文化復興在中亞蓬勃發展。另一個當前把它們團結在一起的重要特徵是:這些國家從來沒有實現過自己的夢想。在經濟上、文化上、意識形態上,它們仍處於歷史的邊緣,並被賦予後發國家和不斷現代化的角色。

外圍化和文化依賴

中亞和東歐在一些方面是相似的。第一個在歷史上拉近二者距離的方面就是外圍化。中亞(蘇聯中亞和哈薩克斯坦)被認為是蘇聯的經濟外圍,好比東歐是西方的外圍。中亞和東歐國家是在20世紀初經過大動蕩後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加強了這些地區的外圍化。東歐的人民民主國家和蘇聯的中亞蘇維埃共和國幾乎同時獲得政治獨立。但與此同時,政治主權並沒有使它們走向中心,反而加強了其外圍化。

第二個方面是民族主義,具體表現為中和或拒絕文化上對大國的依賴。在20世紀,中亞和東歐在文化上高度依賴「宗主國」。雖然從形式上看,俄羅斯帝國和奧匈帝國的君主制都不復存在,但這些地區的居民卻經受了表現為民族主義的後殖民主義綜合症。在上世紀70-80年代的中亞,民族主義在語言和文化領域得到體現,而在東歐,知識分子更多主張政治獨立,夢想資本主義。正是不同形式的民族主義造成了20世紀80年代奇怪的革命局面,而在90年代失去地區認同後,民族主義使這些國家的經濟陷入停滯。為了恢復地區認同,政治領袖試圖建立超國家的區域組織。

1993年,中亞五國首腦會議上決定的「中亞」概念和1991年的「維謝格拉德集團」就是這樣出現的。「中亞」無法解決本地區的燃眉之急,而「維謝格拉德集團」則維護本地區在歐盟的利益。作為一個政治諮詢機構,「中亞」或許很快也會在歐亞經濟聯盟中履行類似職能。

政治史的相似性

在對80年代的中亞國家歷史進行概述之前,可與東歐政治史進行一些比較。

當時,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被領導人(尼古拉 齊奧塞斯庫、託爾多 日夫科夫、亞諾什 卡達爾)長期統治。蘇聯中亞地區也有類似情況:在哈薩克斯坦有丁穆哈梅德 庫納耶夫,在烏茲別克斯坦有沙拉夫 拉希多夫。有趣的是,這裡的政治清洗和經濟復甦要比東歐國家開始得更早。「拉希多夫腐敗」和「棉花案「揭露了地方政治制度的惰性。雖然此處不宜與齊奧塞斯庫或日夫科夫相提並論,但在地方書記長期盛行的人格崇拜之後,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危機。改革只是加速了這些進程,即對勃列日涅夫追隨者行為的批判,以及中亞現實中的新意識形態——「以新方式生活,以新方式思考」,導致了其他結果。

在東歐,勃列日涅夫的心腹並沒有立即被撤職:不得不進行一場非常艱難的鬥爭。東歐對勃列日涅夫理論的放棄,政治元老的更替,「天鵝絨革命」的勝利,都是蘇聯在中亞周邊地區內部政策的結果。只是與東歐相反,莫斯科在中亞地區隨意更換領導人,不允許該地區發生任何「顏色革命」,在新現實中保留了政黨由上級任命幹部的權力。

1989年東歐劇變是給中亞當地精英的一個信號。他們害怕失去權力,於是對權力的追逐愈演愈烈。同年,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年輕的領導人(納扎爾巴耶夫和卡裡莫夫)上臺,試圖與民族主義者和伊斯蘭主義者競爭。因此,蘇聯中亞地區發生相反的革命:「用新方式思考」的舊黨派和舊幹部仍然在執政。權力沒有被削弱,知識分子被控制,反對派在肉體和精神上被摧毀,知識分子的移民增加。這種情況使人想起90年代的羅馬尼亞和匈牙利:前國家安全局成員在羅馬尼亞掌握實權,50多萬專家離開了匈牙利。與羅馬尼亞不同的是,前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保加利亞發生過清洗。幾乎所有的東歐國家都經歷了非共產化和去史達林化的過程。

相反,90年代的中亞(有時)出現了一種新的帶有人情味的混合專制主義,在形式上堅持民主和市場經濟的理念。

20世紀80-90年代

哈薩克斯坦

以政治和文化復興為形式的哈薩克民族主義始於80年代講俄語的哈薩克知識分子。1986年12月,在根納季 科爾賓被任命為第一書記後,出現了公開的不滿,引起阿拉木圖動亂。這是哈薩克斯坦與莫斯科決定的第一次公開異議。

隨後,「十二月事件」在哈薩克斯坦史學和歷史政治中獲得了神聖地位。改革成為承認當地知識分子、哈薩克語言和文化的催化劑。但它並沒有更進一步。納扎爾巴耶夫1989年上臺,預示著民主新時代的開始。有趣的是,90年代的納扎爾巴耶夫離實現東歐夢最近:他進行了經濟改革,吸引外國投資。因此可以認為,哈薩克斯坦精英階層積極利用東歐經驗,才實現了哈薩克斯坦的經濟奇蹟,雖然後來納扎爾巴耶夫放棄了90年代的許多原則。但可以說,加入歐亞經濟聯盟也是哈薩克斯坦根據東歐經驗對經濟和政治問題的解決方案。

20世紀80-90年代

吉爾吉斯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尤其是北部地區)是俄羅斯化和文化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區。民族復興始於文學(艾特馬託夫小說主人公曼庫爾特式的人物)。欽吉斯 艾特馬託夫成為民族復興的領袖,但他並沒有像哈維爾(捷克劇作家、首位民選總統)一樣,成為主權吉爾吉斯斯坦的總統。

1991年,阿卡耶夫院士出任總統。這讓人想起1996年擔任羅馬尼亞總統的埃米爾 康斯坦丁內斯庫教授,但他並未做出任何改變,用他的話說,自己「被制度打敗了」。吉爾吉斯斯坦與東歐各共和國不同,對待蘇聯過去持相當好的態度,也就是說,還沒有完全實現非蘇維埃化,並在顏色革命後最終回到了歐亞經濟聯盟。

20世紀80-90年代

塔吉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在80年代與其他中亞共和國一樣,也發生了類似事件(民族復興、「拉斯託赫茲」)。1992年開始的內戰讓人聯想到南斯拉夫的解體,即民族精英戰爭。但塔吉克斯坦最終保留了其領土完整。與東歐國家不同,塔吉克斯坦沒有發生權力更迭,儘管在表面上存在各種政黨——從伊斯蘭黨(前塔吉克斯坦伊斯蘭復興黨)到共產黨。此外,塔吉克斯坦對蘇聯的過去也持冷靜態度。

20世紀80-90年代

土庫曼斯坦

土庫曼斯坦的民族主義薄弱。1991年,薩帕爾穆拉特 尼亞佐夫成為總統,他與蘇聯第一書記沒有什麼不同。土庫曼斯坦難以與東歐各共和國相比。它擁有廣闊的領土和巨大的天然氣儲量,遵循自己與世隔絕的夢想。土庫曼斯坦是宗族主義、專制主義和新封建主義的生動示範,蘇維埃政府和東歐民主派曾正式與之抗爭。

20世紀80-90年代

烏茲別克斯坦

烏茲別克斯坦同樣在80年代發起民族復興運動(Birlik和Erk)。伊斯蘭 卡裡莫夫1989年上臺後,形成了一種奇怪的局面:老共產黨人和知識分子的權力鬥爭開始序幕。但勝利仍然屬於卡裡莫夫,薩利赫 馬達米諾夫沒能成為烏茲別克斯坦的哈維爾。90年代,卡裡莫夫用波蘭和俄羅斯「休克療法」的後果恐嚇民眾,用這種方法加劇了國內的混合專制主義。

90年代初,烏茲別克斯坦想成為一個面向西方的現代國家,結果卻成了混合封建主義和專制主義的堡壘。精英們在伊斯蘭主義者和知識分子之間周旋。90年代末,知識分子移民,伊斯蘭教徒轉入地下。烏茲別克斯坦向市場經濟部分開放,出現光輝未來的意識形態和對民主的模仿。改革開啟了烏茲別克斯坦融入歐亞經濟聯盟的前景。

結 論

20世紀80-90年代的中亞國家有一場「反向革命」:說的是一回事,得到的卻是相反的結果。而東歐國家得到了一些西方的生活方式、言論自由。當然,這兩個地區的經濟都出現崩潰,人口向西方的外流增加(比如波蘭、匈牙利、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亞的目標就沒有脫離蘇聯,而東歐人積極靠近西方。中亞現代化還未完成,東歐就已開始下一個階段:福利國家。中亞精英階層沒有東歐知識分子和精英階層那樣清晰的夢想和計劃。東歐在2000年成為歐盟的一部分。這個過程可以說是現代化的終結和新世界外圍的建立。歐亞經濟聯盟將使中亞重回世界外圍,並為進一步現代化提供機會。

來源:eurasia.expert

作者:巴赫季約爾 阿里姆賈諾夫

編譯:劉若瑋

相關焦點

  • 蘇聯解體時,異文異種的中亞五國,為何不願脫離蘇聯?原因很簡單
    十月革命後,中亞地區的布哈拉、花剌子模等國相繼爆發革命,並先後加入蘇聯。1924~1936年,蘇聯對中亞各民族進行了劃分與調整,最終確立了中亞五國的版圖與邊界。中亞五國,其民族多為突厥語民族和伊朗語民族,其宗教多為伊斯蘭教。
  • 吳恩遠:二十年後看蘇聯解體東歐劇變
    蘇聯解體已經20年。20年後再來看蘇聯解體、東歐劇變這個重大歷史事件,有哪些觀點經受了歷史的檢驗,有哪些觀點需要重新認識,還有哪些觀點至今存在尖銳分歧。一、 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對世界局勢的影響1、解體之初,當時西方世界一片歡騰,認為是社會主義「歷史的終結」,西方文明世界的勝利。
  • 蘇聯解體,俄羅斯慘遭美國打壓,中亞東亞成為困頓時候的真朋友
    葉爾欽積極促成美俄建交由於長期和美國爭霸、大搞大國主義,政治上忽視民主建設,蘇聯解體可以說是意料之中,解體期間西方國家一片歡呼。這似乎向世界說:競爭對手終於倒下,未來將是西方稱霸。美國政客雖說也沉浸在蘇聯解體的喜悅中,但懂得未雨綢繆,認定繼承蘇聯主要衣缽的俄羅斯將是接下來的強勁敵人。
  • 高二歷史教案: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東歐劇變的主要原因;戈巴契夫的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八一九」事件;蘇聯的解體;蘇聯解體的原因。   二、要求學生認識:   1.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是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但不是社會主義的失敗。   2.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是在曲折中前進的。然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潮流是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的。   3.通過對蘇聯解體原因的分析,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認識中國共產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 蘇聯解體後,曾作為中國一部分的外蒙,為什麼還不能回歸呢?
    很多人把蒙古當作是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蘇聯以及蒙古也有很多政治家,提出過蒙古併入蘇聯問題。但是隨著蘇聯的解體,一切都打破了。曾經那個無所不能的老大哥不再了,使得蒙古局勢動蕩。不過一夜之間,蒙古開始實行多黨制,走上了和東歐各國一樣的道路。那麼蘇聯解體後,曾經作為中國領土一部分的外蒙,為什麼還不能回歸呢?
  • 高中歷史說課稿:《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範例
    二、學生分析三、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使學生知道東歐劇變的概況,了解蘇聯解體的主要過程,認識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實質。培養學生構建歷史知識結構和分析、歸納、比較、概括等歷史學習能力。五、過程設計把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捆綁在一起,從含義、過程、原因、影響四方面來講援。1、導入。20世紀50、60年代,主要社會主義國家開始改革,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在東歐和蘇聯,社會主義運動卻遭到重大挫折,史稱「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2、破題。解決「是什麼」的問題。這是任何一節歷史課都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
  • 作為蘇聯的老大,俄羅斯為何主導了蘇聯的解體?
    俄羅斯作為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國,長期主導蘇聯的發展,作為蘇聯老大,俄羅斯本該維護蘇聯整體的統一,然而實際上卻是俄羅斯的臨門一腳,將蘇聯推向了解體的深淵。那麼,俄羅斯當時為何不希望蘇聯繼續存在,反而希望蘇聯解體呢?今天銘蘇先生就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
  • 蘇聯解體,北約擴張!為何東歐動亂不斷?
    北約只針對俄羅斯,國際戰略可從沒那麼單純北約在冷戰時期一直局限在西部歐洲,在地理範圍上獲得真正意義的擴展是蘇聯解體以後,尤其是冷戰後期得到迅速加強,這強化了北約對於歐洲安全的主導和影響,更是美國成為歐洲的主導力量。對於中東歐地區而言,這些國家在蘇聯解體以後希望融入西方,則必須要對北約和歐盟進行相關選擇。
  • 蘇聯解體之後為何其成員國變成了資本主義國家?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在20世紀是兩件極其重大的事情,對世界局勢產生的深遠影響。可是我們會發現原來組成蘇聯的一些國家在蘇聯解體之後紛紛改變了社會主義的性質,甚至有些變成了資本主義,這究竟是為何呢?有很多人雖然知道東歐劇變,但是卻不清楚究竟是哪些國家發生了什麼事情,而且更不清楚現在這些國家究竟怎麼樣了。如果連這件事都不知道的人可以自行百度。其實說白了東歐劇變就是原來被蘇聯控制的一些社會主義國家改變了國家性質和經濟制度,原先的計劃經濟被市場經濟所取代,原來國家政權被一黨長期把控的局面消失。
  • 蘇聯解體後,這兩個國家也紛紛解體,如今成為了東歐最發達的國家
    說起解體的社會主義國家,想必大多數人第一印象都是蘇聯,但其實除了蘇聯以外,還有兩個解體社會主義國家,那就是南斯拉夫與捷克斯洛伐克。幾十年來,捷克斯洛伐克經歷了不少磨難,可是,今天的它卻浴火重生,成為了東歐最為發達的地方。
  • 俄羅斯領土變動史,蘇聯解體讓俄羅斯失去了什麼?
    1991年12月26日,蘇聯國會舉行了最後一次會議,通過了蘇聯解體的決議,蘇聯正式解體。新成立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遺產,主要包括77.6%的領土、52.3%的人口、74%的經濟產值、80%的軍事力量以及所有的蘇聯對外債務、借給外國的欠款和在各個國際組織中的合法席位。
  • 中亞五國不想脫離蘇聯,為何仍遭蘇聯拋棄!
    俄羅斯的想法是蘇聯解體時,俄羅斯面臨著嚴重的國家危機,經濟上幾近崩潰,如果俄羅斯選擇將中亞五國以及東歐等國家強行留在版圖內,不僅不會獲得什麼利益,還會拖慢俄羅斯恢復的腳步,甚至陷入更大的政治危機當中。咱們來看啊,假設各國都留在了蘇聯,但是俄羅斯卻沒有能力去支援他國的經濟,這就會引發政治、文化、信仰上的種種衝突。
  •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的波蘭國家轉型,擁抱歐盟更擁抱美國
    東歐劇變和歐盟東擴都是在冷戰背景之下,所以演變出的最終結果。從冷戰整個發生的開始過程到結束來看。其實沒有哪一個陣營是主動的,更沒有哪一個陣營是被動的。西方國家想讓世界變成一個自由的世界,而以蘇聯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則主張解放全人類。雙方的目的雖然不同,但各自形態方面的輸出卻別無二致。正是在兩大陣營的不斷夾擊之下,其他國家或選邊站隊或保持中立。
  • 項佐濤:蘇聯對東歐的援助為何成為雙方的「負擔」?
    蘇聯對東歐的「擁有」是有限的項佐濤(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今天的主題「俄羅斯帝國為何最終失去了東歐和中亞」很有意思,談「失去」,意味著曾經「擁有」,只有「擁有過」才能「失去了」。接下來的問題是,到底在什麼時間點上、在什麼樣的程度上,俄羅斯或者蘇聯曾經擁有過東歐國家?這是我們首先需要回答的問題。
  • 東歐和中亞是俄羅斯的大本營
    巴西爾二世統治初期主要的槍枝彈藥都是蘇聯交換利用的二戰前,沒什麼俄羅斯以外的國家獲得了類似的槍枝彈藥,只有奧地利和土耳其在二戰前擁有一些德制和蘇制武器俄羅斯對鐵路的擁躉,二戰前可謂是千古第一了,至於成員國之間的矛盾自不用說(指至少不用互相打仗),地理位置決定了俄羅斯利用鐵路方便外交和交換地圖是需要花成本的這是特定情況下
  • 蘇聯解體後,強大的蘇聯軍隊去哪了?
    一個強大的國家最終以俄白烏三國於白俄羅斯別洛韋日籤署協議並向全世界宣布蘇聯解體而停留在了歷史的記憶之中,但此刻蘇聯那支在二戰中所向披靡,一直令美國都惶惶不安的強大軍隊,是什麼樣的命運呢?大廈將傾,軍隊分家成必然在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這三個蘇聯原始開創國籤訂協議決定解體後,首先就意味著其政治上的分家已經完成,但更大的問題是,偌大個蘇聯的巨額家產,解體後各國的分配繼承問題就顯得很難處理,其中最為敏感且具爭議的便是軍事力量的分配。
  • 蘇聯的解體,源於阿富汗戰爭
    1991年底,蘇聯解體,冷戰結束。要說清楚蘇聯解體的問題,往前追溯,我們會發現,1979年底蘇聯入侵阿富汗,是蘇聯開始走向解體的導火索。歷史上的阿富汗地區一直是處在動蕩之中,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阿富汗這個國家,實際上是在十九世紀中後期,在英國跟沙皇俄國在中亞進行的大博弈過程中被塑造出來的。當時的沙皇俄國極力想要從中亞這個方向南下,衝到印度洋去獲得出海口。
  • 因蘇聯解體獲利最大的四個國家
    蘇聯解體對俄國來說無疑是災難,俄國損失了近一半人口,500萬平方公裡領土,工業也被加盟國分走了一部分,國際地位則從超級大國變成世界強國。但其實,大部分國家都因蘇聯解體而獲利不少。比如說西歐國家不用再擔心蘇聯的武力威懾,東歐國家的主權性增強,蘇聯原加盟國獲得了國家獨立。那麼,有哪些國家因蘇聯解體獲利最大呢?
  • 最不願蘇聯解體的國家!曾在中國版圖內,蘇聯解體後至少倒退40年
    ,解體後分成十五個國家,目前看來大部分處境不佳。而91年蘇聯解體之前,在這些國家當中大部分是支持解體,各加盟國獨立的。至少有一個國家除外,他們曾經強烈反對蘇聯解體,這個國家就是地處中亞的塔吉克斯坦。
  • 前蘇聯是怎麼形成的,又是怎麼解體的,解體成多少國家
    (南高加索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三國組成聯邦是當時蘇聯政府強迫加入的,其簡單粗暴的做法傷害了少數民族的自尊心,所以後來還要分開。)1925年,中亞地區新建的土庫曼和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加入。1929年,由於原屬烏茲別克共和國的塔吉克自治共和國的經濟迅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被升格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於1931年成為蘇聯的第七個成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