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王子揚 文 / 攝)近期,《葉問 4》的上映帶熱了一波"詠春潮"。銀幕上,宗師葉問以防帶打、意守丹田,連破敵人洶洶來勢,其後,指尖發力正中對手頸嗓咽喉。電影之外,詠春拳習練者有百萬之眾,遍及中國、美國、歐洲、越南,是廣受歡迎的中國功夫之一。
那麼,這個起源於南方的古老拳種,它在南京有著怎樣的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南京有逾 10 家詠春武館,現代快報記者拜訪了其中幾位館主,暢聊了詠春的林林總總。
黃森展示詠春拳的訓練方法之一打木人樁
香港師傅"漂"在南京,系葉問三代傳人
仙林的一間商場裡,騰騰熱氣從炒飯的鐵鍋中往外冒,前面兩步就是賣花甲的店,老闆正和老主顧寒暄。這裡的環境,符合每個港產功夫片愛好者心目中對高手隱居地的想像,市井、喧鬧、嘈雜、平凡。
拐進一條陰暗、逼仄的小巷,一扇畫滿塗鴉的捲簾門呈現眼前,暖色的燈光從玻璃櫥窗透射而出,櫥窗上掛滿葉問、李小龍與同門的照片,這裡有一位來自香港的詠春師傅,開館授業。師傅名叫黃森,47 歲。
"我的師公,就是葉問極有代表性的弟子黃淳梁。"黃森說,他早先是練習現代搏擊的,一次跟一個練詠春拳的人發生衝突,拳架剛抱好,臉部便被對方狠狠來了幾下。這次交手讓他吃了不少苦頭,也讓他對詠春這門古老的拳術產生了新的認識。
"功夫需要時間沉澱,我前後練了十多年。"黃森一個寸拳打在牆靶上,沙袋因為日積月累的捶打已經泛黃,背後的木枕也微微有點變形。他告訴記者, 妻子是南京人,兩人相識、相戀於香港。前幾年,為了孩子教育,兩口子搬到南京居住。"那段時間,我『漂』在南京無事可做,常有朋友登門討教,我就冒出一種想法,開館,讓葉系詠春在南京傳承下去。"
當年,李小龍一擲千金,欲求詠春秘籍"木人樁功"的功法要訣,卻求而不得。葉問病重時把弟子叫到身邊,將這不傳之秘錄成影像資料,被傳為一段佳話。"憑一口氣,點一盞燈。這是問公一生的寫照,也是我們後來人當為他完成的遺志。"黃森說。
曾有館主倉皇出逃,還有人遭同門踢館
"葉問傳下來的葉系詠春,貴在剛猛,而我們這一派,更講究以柔克剛!"放下手中一對"八斬刀",一個寬臉膛、小眼睛,身材魁梧的男人,伸出雙臂,在一片彈簧樁中來回、遊移,如毒蛇吐信一般迅猛。
"這套拳叫姚氏蛇形詠春拳,這個靶子是本門特有的竹樁。"說話的人叫晁文光,30 歲。他告訴記者,自己出生於武術世家,自幼痴迷李小龍,上大學時曾到一家詠春拳館"踢館","那會兒血氣方剛,自覺練得不錯,衝上去就要跟人動手。"晁文光回憶,是一個師兄接待的,自己拳還沒揮過去,對方的手已經上了頭。三招五式,心服口服,遂決定拜在師父門下,習練詠春。
晁文光表示,武術這一行水很深,不僅不同門派之間會有矛盾,就是同門也會出現紛爭。從前,他就聽過某家詠春拳館的館主,不肯拿出真本事教學生,以致學生轉投其他師父門下,結果幾方鬧得很不愉快。還有一次,一位資歷頗深的詠春館主在比武中落敗,被人圍攻,不得不倉皇出逃,而今改頭換面仍在教拳。
晁文光沒有根基,在南京開館自然會受到各方的挑戰。他說,有一次,拳館裡來了兩個詠春拳的同門,要求"切磋","我們有行規,踢館的人來了,師父是不能隨便動手的。"晁文光說,自己給兩個同門沏了壺茶,盤了盤來者的門路。非迫不得已,自己絕不會出手,若是對手一再相逼,他也只會點到為止。"其實同門切磋最見功夫,大家學的都是詠春,不必頭破血流,有時一個攤手的位置、一個標指的拿捏,就能分出高下。"
詠春到底能不能打?"老江湖"給出答案
詠春拳到底能不能打贏散打、泰拳?"擂臺上能打,下了擂臺必然能打。擂臺下能打,卻未必能上臺打好比賽。"今年 48 歲、習武二十多年的一家詠春拳館館主張小紅如是說。他認為,街頭巷戰,詠春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功夫。"但是隨著長期習武,我漸漸發現詠春拳的一些問題。"張小紅說,為什麼打擂臺,練習傳統武術者常常負多勝少?主要是針對擂臺的專業訓練太少。一個散打運動員,每天要揮成千上萬拳、挨無數的打。練傳統武術的學員,沒有這些訓練,所以體能、抗擊打能力都跟不上來。
2019 年,張小紅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他拜在上海體育學院李建文門下,從零開始學習散打。在實戰訓練的擂臺上,看到年輕對手的步法非常靈活,"老江湖"張小紅也不禁有些緊張。"但緊張之餘,我也看到了希望。"張小紅說,巷戰中詠春的步法雖然能緊逼對手,但上了擂臺,這種步法太慢,會吃大虧,如若兩者結合,必定相得益彰。
現代快報記者看到,在張小紅的拳館,一面牆前,設置了現代搏擊訓練用的人形靶、沙袋。"我希望在我們這代武者手裡,詠春能真正走上擂臺、走向世界。"張小紅說。
(編輯 魏如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