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夏,濟南夜市的火爆程度第一次與溫度成正比,在最炎熱的七八月份點燃了這座泉城。除老牌夜市環聯以外,泉城路步行街、英雄山路、印象濟南、洪家樓等多地都開啟了自己的夜市,一時間濟南的夜晚充滿了歡騰氣息。
然而,待夏季褪去、學生開學、溫度下降,夜市似乎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有部分夜市甚至沒能撐過初秋。這些「曇花一現」的夜市究竟因何淡出市場?記者圍繞濟南夜市,展開調查。
「一擁而上」的夜市:隨著溫度「由熱轉涼」
今年6月,為促進濟南市夜經濟健康發展,濟南市政府印發了《關於促進夜間經濟提質升級、打造「夜泉城」2.0版的若干措施》。措施中提到,要提升一批夜間經濟IP品牌、培育一批夜間經濟主題街區。
此後,多家新老夜市相繼開業。從環聯夜市到雲錦夜市、從洪樓的悅立方夜市到萬象城的城市夏夜派對、從綠地中心的星晴夜市再到南徐的水岸名邸夜市……今夏濟南夜市數量最多時,能達到數十家。
夜市的陸續登場,讓不少市民也找回了熟悉的城市煙火氣。「晚上可以逛的地方多了,可以品嘗的美食也多了。」市民張先生說,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的夜市,給市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同時,火爆的夜市也吸引了不少「斜槓青年」,他們在各大夜市租賃攤位,或是為了體驗生活、或是為了賺錢養家。白天的他們是設計師、學生、白領、導遊,晚上則變身成了夜市攤主。他們的加入,給夜市增加了人氣和生機,讓本就人氣爆棚的夜市變得更加熱鬧。
然而,當夏季高溫褪去、天氣逐漸轉涼,夜市的「溫度」也大大衰減。新時報記者調查發現,近半年多來,夜市生意呈現下降趨勢,如今正處於最難熬的「寒冬」時期,有部分夜市甚至已經「倒下」。
夜市「倒閉」潮:分流、違規……原因五花八門
說到「倒」,就不得不提曾經紅極一時的清河北路夜市。曾在清河北擺攤賣鴨腸的小張介紹,自7月份水岸明邸夜市開業後,清河北夜市的人氣就直線下降。「新夜市規模體量大、人氣高,清河北夜市客流量被打壓得太嚴重了。」該攤主表示,今年夏天僅天橋區就有三四處大型夜市,客流量分流嚴重,競爭十分激烈。「清河北路的夜市現在幾乎沒人了。」
而在經十路苗圃公園西側的一處千餘平方米的夜市,熱度剛剛上來就收到了「禁令」。據悉,該處夜市於8月10日開始經營。白天為停車場,晚上則變身成為包含小吃、娛樂項目的夜市。然而在8月12日,該夜市卻因為違規被查。「這塊夜市是違規自設的,遭到取締了,不少攤主到現在還因為攤位租金的問題僵持不下。」居住在周邊的市民說。
濟南國際金融城產業金融集聚區綢帶公園內的夜市也於9月8日被取締。「這地方是濟南的經濟代表,弄很多攤位一方面影響了形象,另一方面也給晚上遛彎的市民造成了不便。」家住濟南東部新城的王女士說,對於該夜市被取締一事,周邊住戶大都持贊成態度。
此外,記者走訪了齊魯茶城夜市、黃崗便民夜市、方高不夜城、濼口不夜城等夜市,發現工作日客流量大都不樂觀。
「斜槓」攤主也撤離:天冷、人少、收入低
除了夜市本身面臨的競爭與規則外,商戶的流失也是夜市蕭條的一大原因。
此前在天橋區一夜市賣冷飲的王健介紹,9月底他的奶茶攤停擺了。「我對熱飲研究的不太詳細,導致產品無法應對冬季市場,再加上客流量走低,就乾脆不做了。」王健表示,他的攤位與多數人一樣,都是兼職,收入過低讓商戶很難在下班後拖著疲憊的身軀來「耗著」。
曾在綠地中心夜市售賣手工編織飾品的大學生商戶劉桐也表示,她從9月往後也沒再擺過攤。「因為開學了,在夜市擺攤本來也是體驗生活,現在租期到了就離開了。」劉桐說,如今她依舊在售賣自製的飾品,但已經轉型改為線上銷售。「放寒假應該也不會來了,天氣太冷了夜市沒人來。」
此外,曾在槐蔭區一夜市擺攤售賣女裝的李娜則表示,季節的更迭是她「退市」的最大原因。「做兼職,想要銷售服裝類商品實在太困難。冬天賣夏裝肯定不行,現在人又變少了,進貨量大了太賠本,所以我就撤攤了。」李娜告訴新時報記者,如今除非周末,否則大多數時間夜市的人氣都十分低靡。「天氣冷了,客流量就上不去,漸漸也就沒有商戶願意來了。隨著商戶的撤離,夜市自然而然就難以形成之前的規模了。」
選址、管理一樣不能少,夜市需多元化發展
「今年很多新夜市,是追著熱潮去的。」雲錦商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筱表示,部分夜市的負責人在開夜市時,並未充分考慮市場前景。如選址、交通、周圍市民的便利程度等看似不重要的因素,實則決定了夜市的成敗。「前期的錯誤思維,會導致大量入駐的攤主賺不到錢而離開,當夜市沒有了攤主,也就沒了客源,夜市整體就非常難維持了。」
此外,徐筱還強調了管理的重要性。「在管理方面,夜市方必須將攤主和消費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例如雲錦,現在就將早市、晚市、夜市充分結合,讓攤主在經營方面有所保障,同時也便利了消費者。」
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介紹,夜市作為市民城市夜生活的主要地點,在選址規劃時需妥善考慮。「要從人口密度、環境、交通便捷度等多方面考慮,若選址出了問題極易影響夜市後期的發展。」
同時,王忠武還表示,夜市管理一定要規範化、嚴格化,在衛生環境、空氣排放、噪音影響等方面嚴加管理,綠色擺攤的同時要注意消除安全隱患。「濟南作為一座容納近千萬人口的城市,有必要發展夜市這張城市名片。我們可以借鑑國內外先進城市的經驗,總結提升管理方式,早日建設出高水平、可持續、多元化的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