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生、因水而興。近些年,沿著「八八戰略」指引的方向,浙江以「五水共治」碧水行動,建設美麗河湖,持續推動環境綜合治理,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生物多樣性得以保護和修復。近日,記者跟隨專家分赴錢塘江、甬江、苕溪、甌江等八大水系尋訪:那些曾經絕跡的鳥兒是否重新翩躚在江南水鄉?幾近消失的珍貴魚類是否已然遊回清清溪流?繼續來看記者尋訪路上發回的一線報導。
這幾天,寒潮來襲,楠溪江邊冷風刺骨,陳志儉卻跑得比以往都要勤。
陳志儉是永嘉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的專家,調查研究楠溪江魚類資源已有20多年。香魚等楠溪江特種魚能否扛得住低溫,是他此刻最為關心的。聽說記者也對香魚感興趣,日前,他拉上記者一起去「看望」這些水中精靈。
「香魚之所以得此名,是因為渾身會散發一種黃瓜味清香。每年初冬在鹹水與淡水交匯處產卵,產卵後會陸續萎縮死亡,而孵化後的魚苗要在鹹水與淡水交匯處越冬,晚春初夏再溯江而上,到淡水中育肥。」一路上,陳志儉滔滔不絕地講解著香魚習性。近年來,他還發現了不再洄遊的香魚,成了陸封型魚類。
車窗外,江面開闊、灘多林美、翠色萬千,車子行經永嘉縣沙頭鎮福利村時,陳志儉突然叫停了車子,衝路旁一人打起招呼:「老潘,今天在村裡呀。」
寒暄中,這位叫潘洪澤的當地老漁民得知我們是去看香魚,便自告奮勇帶路。一路上,他不忘向我們介紹楠溪江香魚的歷史。楠溪江自古就盛產香魚,不過上世紀末由於受非法捕撈、非法採砂、攔河築壩以及下遊工業廢水汙染影響,香魚野生種群瀕臨滅絕。
據了解,為了保護香魚種群,從2001年開始,永嘉堅持每年向楠溪江增殖放流香魚苗。
「在人工幹預下,這幾年的每年3月,看到野生香魚苗的次數越來越多,它們成群結隊遊過,整個水面上波光粼粼。」提及自己的發現,潘洪澤臉上難掩興奮。
「怎麼斷定是野生的,不是人工增殖的?」記者忍不住問。
「人工增殖放流香魚的魚苗要到每年4月才有,3月發現的,可以斷定是往年放流的成年香魚自然產卵繁育的種群。」陳志儉接過話茬。
「沒有水環境的修復,珍稀水生物不會重現楠溪江。」溫州市生態環境局永嘉分局局長周功巨表示,近幾年,他們以「汙水零直排區」建設為契機,在楠溪江中上遊建成8座城鎮汙水處理站、31個集中式汙水處理終端,汙水入河現象得到有效改善,楠溪江流域生態環境狀況指數也連年達優。「水清岸綠魚躍,現在的楠溪江充滿了活力!」周功巨說。
溪灘邊,蘆花搖曳生姿、翻湧層疊,潘洪澤帶著記者穿過比人高的蘆葦叢,踩著高低不平的鵝卵石,沿江而上。
在一處淺灘,他指著溪流底長滿藻類的卵石說,香魚最好這口。說著,他用小石頭在上面刮出一道道劃痕,「香魚吃過也會留下類似的痕跡,有時整片石頭會被啃噬得光滑發亮。所以啊,找它們的蹤影,這些石頭也是一個線索。」
「你們看,這裡好多小魚。」順著潘洪澤手指的方向,只見清澈見底的江裡,魚群正歡快地擺動身體,層層疊疊、密密麻麻。雖然不是我們要找的香魚,卻讓潘洪澤的雙眼發亮:現在楠溪江的水環境越來越好,不僅香魚回歸,它們的鄰居也多起來了。
野生魚群的壯大,離不開多方力量共同呵護。行至前溪村流域,幾名正在收繳非法捕魚刺網的漁業執法人員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大家環保意識不斷增強,非法捕撈現象已經越來越少了。」永嘉縣農業農村局綜合執法三隊中隊長胡益遷告訴我們。
永嘉對楠溪江沿線各鄉鎮、功能區、部門、縣管企業及相關責任人實行嚴格的環境考核制度,實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2020年3月,當地還出臺實施《溫州市楠溪江保護管理條例》,逐步建立健全資金補償、實物補償、技術和智力支持、就業培訓等多元化的楠溪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此外,3000多名環保志願者也加入守護楠溪江的隊伍,常態化開展水質監測、環境監督、垃圾清理等活動。
改變同樣發生在潘洪澤身上。他向我們透露,自己從2018年開始就基本不捕魚了。「水好了,漁業資源豐富了,楠溪江看點多了,旅遊旺了,大伙兒在家門口開農家樂、賣農產品,這日子更『香』哩。」看著眼前清澈流淌的楠溪江,潘洪澤臉上滿是笑意。
科學顧問點評
浙江省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周志明:
香魚屬入海口洄遊性魚類,對環境及水質要求較高,常棲息在水淺、溫低的通海溪澗中,以巖石上附著的底棲藻類為食。由於受外界環境及人為活動的影響而造成資源量急劇減少,香魚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近年來,楠溪江陸封型香魚群體的發現,說明楠溪江環境和水質保護得較好,同時也表明當地政府在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加強漁政管理、推動水生態修復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