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部氣兒不順,涉及村民也不高興……村幹部咋幹?

2020-12-24 新浪財經

來源:瞭望智庫

「村幹部不好當,費力不討好」「各顧各家事,不想參與村裡閒事」,這是記者以前在農村走訪時常能聽到的兩句話。前句是一些村幹部說的,他們面對千頭萬緒的農村工作,既得敢闖敢幹,又得辦事公道,工作壓力很大;後一句是部分村民說的,透露出鄉村治理農民參與感不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

然而,記者近日走訪遼寧十個村莊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鄉村治理局面令人耳目一新——村幹部衝鋒在前,以身作則;村民全力配合,鼎力支持,抗疫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提高了黨在農村群眾中的威信,留下的經驗與啟示有益於推動完善基層治理體系和提升鄉村治理能力。

文 | 牛紀偉 陳夢陽 汪偉 鄒明仲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新華每日電訊」(ID:xhmrdxwx),原文首發於2020年5月21日,原標題為《村幹部咋幹?抗疫就是一堂課》。

1

「寒風中送來的一碗餃子、一杯熱水讓我們感受到幹群魚水情深」

熱氣騰騰的餃子、湯圓、一碗碗泡好的方便麵……在鐵嶺市鐵嶺縣阿吉鎮陳平堡村的村委會,村黨支部書記楊學明翻看著手機裡存放的一張張抗疫期間的照片說,村幹部在村口執勤站崗,村民們接二連三地往堵卡點送吃送喝。

說話間,老楊回頭指了指牆上的錦旗說,之前村民為表示感謝有時會送錦旗,幹部們也很高興,「東北寒夜裡執勤很冷、很辛苦,但是抗疫期間,群眾送來的吃喝更讓咱們感覺到心裡熱乎乎的。」

記者走訪的村莊中,每個村幹部都能拿出類似的照片和視頻,告訴記者他們找到了幹部群眾魚水情深的感覺。在危機和災難面前,中國人民團結一致、共赴國難的民族精神,在此次農村抗疫過程中表現很充分。

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老黑山村的村口,還懸掛著「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的條幅,這是村民們在村兩委班子帶領下製作懸掛的。村黨支部書記王福全說,在抗疫最困難、物資最缺乏的那段日子,一名在韓國生活的村民聽說村裡缺口罩,想方設法一次給村裡郵寄了300個口罩,解了村裡的燃眉之急。

東北嚴寒天氣裡,看見村幹部沒日沒夜地在外值守,挨家挨戶排查非常辛苦,阜新市彰武縣章古臺鎮章古臺村年過七旬的村民孫志發主動請纓當起了志願者。「村幹部們真是不容易,天天頂風冒雪在外面站著。」孫志發告訴記者,第一次提出當志願者的想法時,家人都反對,怕他上了年紀身體撐不住。「但看到村幹部這麼辛苦,我坐不住了,我當過兵,又是黨員,這時候怎麼能坐在家裡?」

「有什麼事,你就儘管吱聲。」這是瀋陽市蘇家屯區永樂街道楊樹林子村村支書趙國輝在帶領村民抗擊疫情期間常能聽到,也是最感動的一句話。「我們在設堵卡點的時候,需要移動一間活動房,路過的村民都是主動幫我們抬,很久都沒出現過這樣的場面了,原因就是我們村幹部衝鋒在前,老百姓想儘自己的一份力。」

2

「真心實意幹事就能換來實打實的支持」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抗疫期間,各村團結一致,鄉村動員乃至整個防控工作的順利與順暢,正是村幹部們一點一點用實幹換來的。

面對疫情,村幹部不畏困難,衝鋒在前。昌圖縣亮中橋鎮東興村黨總支書記吳豔良回憶說,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村裡有個從天津回來的村民在家隔離,每天村幹部要去量體溫。「其實,我還是挺擔心沒有人願意過去,畢竟還是有風險的事情。但沒有一個人說『不』,他們都是出於一片公心來為村裡服務的。」

「剛開始封村時,往來出入的村民有的嘟囔幾句,有的甚至大罵,私底下有人說這是在『做樣子』『給老百姓添堵』。」瀋陽市瀋北新區黃家街道高坎村黨支部書記劉俊清說,後來,村幹部挨家挨戶排查出來疫情嚴重地區歸來人員後,村民們的認識轉變了,意識到了「危險距離自己很近」,理解了村裡所做的工作和努力。

打心眼兒裡為群眾著想,設身處地為群眾考慮,就能得到群眾的支持。高坎村的網格員韓淑芬舉例說,她負責區域有一個從疫情嚴重地區回來的人居家隔離,隔離期間,這家人生活物資保障的任務全落在了韓淑芬和另一名網格員身上。開始時,這家人不理解,幾乎每天晚上九點左右都會打電話要啤酒、火腿腸等,韓淑芬和另一名同事隨叫隨到。「人心都是肉長的,幾天後,這家人就不折騰我了,後來關係相處得還挺好。」

抗疫讓一些幹部更深切地體會到,與群眾心貼心地實幹,才能贏得群眾的支持。鐵嶺縣阿吉鎮白沙堡村過去是一個軟弱渙散村,抗疫開始封村時面臨人手不足、村民不理解的難題。但不久前剛當選的村黨支部書記王福生認準了「這件事對村民有好處」,自己帶頭站崗、排查,經常24小時不回家。就這樣,村民們看在眼裡,暖在心裡,不理解一點點變成了支持,不少村民爭當志願者。

幹部衝在前,群眾緊跟上。盤錦市清水鎮錦紅村村支書姚曦說,我們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村幹部8人,再加上1名鎮裡幹部,共9人,每天要執行入戶、巡查、堵卡點執守等任務,工作量很大,特別是夜間執勤很辛苦。「群眾心疼我們,10多位志願者爭相來幫忙,要不然連軸轉都忙不過來。」北票市馬友營鄉小勿蘭村一對夫妻雙雙加入村莊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丈夫免費為村組消毒,妻子第一個報名參加了巾幗志願服務隊。馬友營鄉黨委書記李樹新說,疫情中這樣的事太多了,「老百姓為啥這麼支持咱?都是幹部帶頭幹出來的!」

3

「幹部群眾心貼心,村裡事情就好辦」

記者在十個村莊走訪深切地感受到,儘管疫情是一場災難,但抗擊疫情的過程也是一次難得機會。採訪中,村幹部們說,「共戰疫情就像一個『黏合劑』,把幹部群眾緊緊團結在一起。」

不少村幹部們反映,經過這次疫情,村幹部在村民中說話比以前「有分量」了。過去村裡遇到一些難解的「疙瘩」,經常要「喊破嗓子才能辦」,現在不一樣了,村民們聽得進去,也信任他們,幹部群眾心貼心村裡事情就好辦。

在姚曦看來,這種變化是因為在疫情期間,幹部群眾的關係更密切了。「過去也走街串戶,可從來沒像這次疫情期間這麼頻繁,村幹部、網格員一天入戶兩三次,從交水電煤氣費,到給蔬菜大棚買肥料,切實解決群眾面臨的困難,有的相互處得像親人一樣。」

同樣,劉俊清也明顯感覺村裡一些事推進起來順利了。「此前,村民遇到一些難事不找村裡,就是因為對村幹部不親近、不信任。如今,鄰裡間爭執不下時,自己說上一兩句公道話,拉一拉家常,他們的矛盾就解了。雖然比過去忙,但很有成就感。」

抗疫帶來的一個意外收穫就是,一些村裡的事務,和疫情發生前相比,更容易推進了。阜新市章古臺鎮新窩堡村黨支部書記高振全指著村裡一條水泥路說,這條3公裡長的路去年足足修了一整年,從設計到施工,一步一個坎兒。「碰到誰家的院邊地頭都不行,一些人甚至漫天要補償。今年,就在前幾天,又計劃修一條路,從設計到和村民談,一天完成。」

「老百姓對村裡的工作更理解了,開展工作容易多了。」王福全說,老黑山村今年準備修5.5公裡產業觀光路,佔了大約60畝村民的土地,萬萬沒想到的是,村民們一分錢補償都不要。

在高坎村,農村環境整治是一項「硬骨頭」。村民們大門前的柴堆、垃圾堆、雜物堆是清理難點,經常需要村幹部親自動手清理。「幹活的幹部氣兒不順,涉及的村民也不高興。但是今年不一樣了,除了一些年紀大的人,其餘人都自己動手清理了。」劉俊清說。

4

「脫貧致富奔小康,順暢的鄉村治理缺不得」

採訪中,鄉村幹部表示,當前的黨群、幹群關係來之不易。應該及時總結這次抗疫中行之有效的經驗、作法,築牢黨群、幹群關係「連心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決勝脫貧攻堅提供堅實支撐。

幹部要和群眾打成一片。採訪中,有村民說,以前有的村幹部遇事喜歡數落老百姓的不是,老百姓心裡自然不痛快,所以對有些村裡的事情就不願意配合,長此以往,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疫情期間,村幹部主動作為,遇事還和大伙兒商量辦,不像以前簡單粗暴。「老百姓講理,只要看著你在為大伙兒忙活,大伙兒就支持你。」

鐵嶺縣阿吉鎮鎮長丁國彬說,過去一些村幹部雖然都是把依靠群眾掛在嘴上,但是真正幹起活來就變樣了。一方面,他們不知道怎麼發動群眾;另一方面,群眾也不聽他們的。這樣一來和村民的關係遠了,還會產生矛盾。只有在行動上與群眾站在一起,群眾才能支持。

要講法也要講情。章古臺村村民高君是村裡的老上訪戶,但是談到這屆村幹部卻豎起大拇指。在他看來,過去的村幹部動不動就用「法」和「規定」壓人。今年春節,高君去了住在城裡的女兒家過年。疫情發生後,他打算回家,可交通已經不方便了。「我給村裡打了電話,村支書自己開車把我接回去了。」高君說,「老百姓心裡能不熱乎嗎?」此前高君上訪也只是因為和鄰居間為一堵牆的位置爭執不下,但是過去的村幹部就告訴他到法院起訴。後來換了幹部,講情說理間就把矛盾解決了。

夯實農村政治經濟雙堡壘。此次抗擊疫情,黨員衝鋒在前,讓黨的威信極大地提高,黨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大大加強。鐵嶺縣阿吉鎮陳平堡村村民關玲玲看到黨員幹部大冷天還往上衝,深受感動,「我是有倆孩子的媽媽,我現在打心眼裡想入黨,想給孩子樹立榜樣。」記者走訪中了解到,像這樣向黨組織靠攏的群眾在此次抗擊疫情過程中不斷增加。基層幹部建議增加農村的入黨名額。吳豔良說,農村年輕黨員名額太少,一個村兩三年才能發展一名黨員。

相比其他村屯,老黑山村在封村之初阻力相對較小。在王福全看來,這是因為這幾年村集體經濟發展得好,黨群、幹群互動頻繁。章古臺鎮鎮長吳濤認為,這幾年,黨群、幹群關係疏離的重要原因是農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民獲得感不強,相互之間互動不頻繁。未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有助於提升凝聚力。

相關焦點

  • 2021年,農村新設一組織,村幹部高興不起來了,村民:設的好
    一個村想要脫貧致富,必然少不了村幹部做好帶頭的作用,家庭幸福指數和農業產業高發展,這些都是與村幹部有直接關係的。一村幹部自然做任何事情都要把農民的利益放在前面,這樣才能對得起自己身處的職位。
  • 村社換屆「滿月」 蒼南縣新一屆村社幹部幹得怎麼樣?
    村社換屆「滿月」 蒼南縣新一屆村社幹部幹得怎麼樣?走馬上任的村黨組織書記迅速投入到治水剿劣的攻堅行動之中,對照自己競選列出的「責任書」,書記帶頭向前衝,全心全意辦實事。金鄉鎮城中村位於金鄉鎮中心區域,截汙納管、河道保潔、河道清淤等治水任務十分繁重。
  • 如何「罷免」村幹部?多數村民不知道!其實3步就能「搞定」!
    現在多地推進村支書與村主任「一肩挑」,一個人幹兩個職務,是為了推進村兩委的交叉任職,加強黨支部對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領導。 因此這屆村幹部的任務將更加艱巨,同時權力也在不斷加大,因此選舉條件也將更加嚴格,特別是對於村主任一肩挑的職務,必須是優中選優,好中之好,黨員是必備條件,還要政治強、勇於擔當,會帶領村民致富、能管理,同樣有口皆碑讓人信服。
  • 脫貧大決戰 | 羋月山上,這位駐村幹部讓村民生活大變樣
    2017年8月,在國務院研究室工作的王濤走出中南海,趕赴丹江口庫區,從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終點來到了起點,成了一名駐村幹部。  剛到村裡是啥樣?「想過會困難,但沒想到這麼難。」王濤回憶。淅川縣是河南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銀杏樹溝村又是深度貧困村,十裡八鄉人稱「三無村」。
  • 劉庭傑:基層黨員幹部帶領村民致富
    自此,出行難、用水難、用電難、咋致富等問題,一股腦地都落在了他的肩上。「要致富,先修路!」當時老井村都是土路、山路,村民種地、外出都是肩挑背扛,想做點小生意都很難。劉庭傑便發動村民放炮開山,堆石填土,修起了村裡第一條沙石路,把老井村和山外的世界連在了一起。但老井村水土流失嚴重,修好的路一場雨就衝壞了。
  • 駐村又駐心 激活「一池水」 溫嶺駐村幹部和村幹部考核管理同標準
    鎮(街道)駐村幹部和村主職幹部的黨建清單、重點工作清單。收集完村民關於村莊發展的數十條意見,又召集黨員、村民代表商定,幾番「頭腦風暴」後,大池陳村今年的新清單最終出爐。眼下在溫嶺,鎮(街道)駐村幹部和村主職幹部「承諾同作、工作同抓、責任同擔」,成為一種常態。
  • 肇慶一扶貧幹部犧牲:為何村民扼腕網友痛心?
    新華社發(駐蓮社村扶貧工作組提供); ; ; ; 新華社廣州12月19日新媒體專電(記者田建川)他駐村扶貧僅半年,卻被群眾記在心裡、掛在嘴邊;他平凡的扶貧點滴、溫情故事被人們銘記;他猝然離世,令村民扼腕嘆息。 11月23日晚,廣東肇慶市懷集縣蓮社村駐村扶貧幹部沈海鴻遭遇車禍,於11月30日不治離世,因公犧牲。
  • 渭南經開區:村民自發捐蔬菜 幹部冒雪送上門
    渭南經開區信義街道星火村幹部周軍利高興地說。一大早,天空雖然還飄著小雪,周軍利冒著春寒趕到信義街道信義村村民陳紅戌家的地頭,因為他剛收到街道辦的通知,村民陳紅戌無償將自己家的20000多斤白菜、青菜和菠菜,捐贈給街道內其它村組居家隔離的群眾。周軍利要將這些蔬菜搬運回去,分發給在家隔離的村民。
  • 白沙駐村扶貧幹部著力暢通村民出行路
    白沙駐村扶貧幹部著力暢通村民出行路,帶領群眾發展庭院經濟好事做好實事做實 鄉村振興步履鏗鏘「這漫水橋修好了!以後再也不擔心經過這裡時會翻車了。」「漫水橋不改變水流方向,而是在橋底下架設涵管,只需就地搬運石塊墊高橋墩,進行鋪設。」修橋項目經理呂烈端介紹,經過數日施工,該漫水橋於11月底竣工投用。白沙打安鎮扶貧幹部吳俊才介紹,此次修橋僱請的施工隊來自白沙欣達安建築工程有限公司,屬於打安鎮打安村村屬集體經濟,施工成員多為當地脫貧群眾,「我們這是把扶貧項目的收益,反哺給脫貧群眾」。
  • 張北三合莊村安萬元大喇叭 村幹部當「主播」
    三合莊的村書記孫建平高興地說。隨著活動的開展,覆蓋全縣90%左右的農村「大喇叭」,也都隨著其功能被重新認識和利用而重新繁忙起來。  「大喇叭」裡內容多  農村「大喇叭」內容十分豐富,除村幹部通過「大喇叭」下達通知、安排工作和提供便民信息外。隨著國家取消農業稅、糧食直補、家電下鄉等惠農政策的出臺,它還成了政策法律宣傳的平臺。
  • 191村民指控村幹部私自低價賣地
    6月初,惠城區河南岸冷水坑村禾聯村民小組村民代表意外發現一份涉及該村的賣地合同後十分錯愕,村小組毗鄰惠南大道一塊3萬平方米的優質地塊,卻被以僅778萬元低價出售。191名村民憤而聯名舉報當地村幹部,指控村小組長劉志方未經村民同意私自賤賣集團土地,但村小組長則以土地權屬複雜和曾開會確定為由否認上述指控。
  • 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 廣豐五都新農村建設鎮村幹部帶頭幹
    廣豐縣五都鎮六都村西倉自然村是當地遠近馳名的粉皮加工村,也是大家熟知的「髒亂」村,起初,村民衛生意識並不強,亂丟亂放現象時常發生,2014年3月,該鎮組織全鎮村鎮幹部在進行衛生大清理,通了排水溝,實行衛生長效機制,兩個月後,該村環境衛生大變樣,市縣鎮幹部在走訪該村後紛紛豎起大拇指為其點讚。  漫步於五都鎮六都村西倉自然村,幾乎讓你懷疑這哪裡還是曾經典型的「髒、亂」鄉村。
  • 村幹部或將成為「鐵飯碗」?2020村幹部迎來4個新變化,望周知
    一村之長,雖然不是什麼顯赫的官職,也不是公職人員,但他們在國家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社會主義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職位!我們常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老鄉富不富,關鍵看領頭羊」,這個領頭羊就是指的我們的村幹部!
  • 河南商水:村民群裡列清單,超市配送到卡點,幹部充當「送貨員」
    「我要3斤豆腐、2斤黃豆芽、5斤砂糖橘,再來1斤幹尖辣椒。」2月13日,在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張莊鄉大姜樓村村民微信群裡,一位村民剛剛曬出購物清單,立即就得到紅濤生鮮乾菜超市店主的回應:「好的,上午10點半前送到卡點。」
  • 畢節七星關區阿市鄉:村幹部如此真情為民服務
    唯獨楊壓由於一人一個戶口,不符合搬遷條件,就一直留在老房子裡生活。  「楊壓這個問題是我們走訪時發現的。他情況太特殊,當時真把我們給愁壞了。」頭莊村支書劉歐說,當時「村支兩委」就決定,在村裡協調地基按照危房補助標準進行改造。可找哪家地基來建?這又成了擺在頭莊村幹部面前的大難題。
  • 黃巖院橋開展「點單式」服務 村幹部上門配送生活物資
    ,再由村居幹部把這些物品送到所需的村民手中,村民在家不用出村,就會及時得到所需的各種日常生活物品,保障了村民的日常生活。……這是2月7日上午,該村農戶在村信息平臺中通過微信群報給村幹部購買各種日常生活物品的採購單。上午11 時,當天村民購買的各種生活物品一到村裡,村幹部就立即按戶裝好後,再通知每戶準一人過來領取,直接避免了村民聚集交叉在一起的現象,得到村民的一致贊同。村民們高興地說:這種辦法真好,表示一定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做,好好在家待著不出門,這樣既比較安全,又能起到防「疫」的效果。
  • 蔡甸街新廟村消殺無死角 下沉幹部勸村民非必要不外出
    蔡甸街新廟村下沉幹部和村幹部值守路口,對進出車輛司機檢測體溫和健康碼 通訊員 孫克亮 攝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至今,無疫情的新廟村始終堅持路口值守,堅持勸導村民非必要不外出,一天兩測體溫、出入查綠碼、村灣消殺無死角。新廟村,是蔡甸街城中村,本村村民有1400餘人,疫情期間實際居住人口有2048人。3日上午,長江日報記者來到新廟村探訪:該村保留唯一的出入口,值守幹部和志願者檢測每名進出人員的體溫和健康碼。村內,不少工業廠房已機器轟鳴,復工復產如火如荼。
  • 天台縣坦頭鎮出臺 《村幹部履職行為「15字標準」》
    為了進一步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加強村幹部的紀律和規矩意識,天台縣坦頭鎮出臺《村幹部履職行為「15字標準」》, 即「講政治、聽安排、敢擔當、願服務、樹形象」。規範幹部履職行為,加強黨風廉政教育,不斷推動「清廉村居」建設。
  • 村民投訴鎮村幹部「出爾反爾」 莆田秀嶼埭頭鎮政府:明確告知耕地...
    ,結果房屋剛建,鎮裡就帶隊下來執法,將建成的部分拆掉,還不讓再建。對此,埭頭鎮鎮長戴一騰回覆:房屋在建時,鎮裡已明確告知村民「此地為耕地保護區不允許建設」。現考慮該戶村民家庭情況困難,讓村幹部另擇地供其建房。吳先生介紹,自家原有一塊面積2畝多的土地,去年因安置房建設需要,被村裡告知將徵用此地。得知此事後,他們一家便向村裡要求置換土地,但協商不成,後村裡表示不會徵用此地。
  • 駐村又駐心 看溫嶺駐村幹部如何激活鄉村「一池水」
    鎮(街道)駐村幹部和村主職幹部的黨建清單、重點工作清單。收集完村民關於村莊發展的數十條意見,又召集黨員、村民代表商定,幾番「頭腦風暴」後,大池陳村今年的新清單最終出爐。眼下在溫嶺,鎮(街道)駐村幹部和村主職幹部「承諾同作、工作同抓、責任同擔」,成為一種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