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緬甸幾千年的歷史中,雖然篡位、遷都不曾停止,但在新址上建造佛塔卻是君王們不曾懈怠的事情。緊鄰曼德勒皇宮的固都陶佛塔就是敏東王在遷都曼德勒後建起的首個佛塔。
固都陶佛塔
佛塔群內的主塔參照蒲甘的瑞喜宮佛塔建造, 而周圍的上百座小塔卻是敏東王的特別設計,不知那時的他已經有了再次舉行佛教集結的想法,還是真的是神來之筆,在幾年後的1871年,敏東王召集了2400位高僧前來曼德勒,舉行了佛教歷史上的第五次集結(集結:重述、驗證、對比經典,確保佛教經典一切無誤的佛教大型集會活動),之後便將校正後的巴利文三藏經雕刻在729塊石碑上,放置於小塔之中。
固都陶佛塔
如今去到固都陶佛塔,仍舊能夠看到那些佇立在小塔之中、兩面刻有三藏經文的石碑,現在它因「世界上最大的書」而知名,但那時的敏東王大概只是希望即便在殖民力量的暴戾和蠻橫之下,緬甸仍舊能夠留下平和仁慈的佛國特質。
固都陶佛塔
雖然固都陶佛塔的歷史並不太長,但卻比蒲甘的佛塔更有煙火氣息,當我們到達這裡時,正值正午,平臺上滿是吃飯的當地人,她們大多是上了年紀的婆婆,幾個人圍成一個小圈子,中間擺滿了從家裡帶來的飯菜,一邊聊天一邊享用美食,而人群之外是等待餵食的貓咪,一個個探著腦袋,張望著哪裡能獲得美味的食物。
固都陶佛塔
在佛塔內參觀時,正好看到一對正在拍婚紗照的當地人,後來回國後特意對比了緬甸服飾,確定這應該就是緬族的服裝。在中國960萬平方公裡上有著56個民族,這使得中國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一個頗為多元的國家,而國土面積不足中國十分之一的緬甸卻有著除緬族外的134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佔比高達32%,如此龐大的比重使得緬甸時至今日仍舊處在努力平衡各民族的奮鬥之中。
山達穆尼佛塔
從固都陶佛塔步行不遠便可到山達曼尼佛塔,在《走遍全球》上,關於佛塔的介紹含糊不清,沒有具體的建造年月,只是寫著敏東王在修建曼德勒皇宮時的曾在這裡居住,書中也曾提及敏東王弟弟加囊王的遺體埋葬在這裡,之後一位曼德勒山的高僧在此修建佛塔,並建有1774座小塔,小塔之中同樣收藏著刻有三藏經的石板。
山達穆尼佛塔
從航拍圖上看,山達曼尼佛塔面積只佔固都陶佛塔的一半,但小塔數量卻遠遠超過固都陶佛塔,山達曼尼佛塔群內的小塔更為密集,一排排的佛塔幾乎是前後相連,不留一點空隙,而佛塔內部也相較固都陶佛塔冷清的多,這裡見不到太多前來朝拜的人,遊人也相對較少。
金色宮殿僧院
固都陶佛塔、山達曼尼佛塔、金色宮殿僧院在地圖上呈三角形坐落在曼德勒皇宮西南角不遠處,與固都陶佛塔和山達曼尼佛塔不同的是,金色宮殿僧院不僅由柚木搭建而成,還曾是曼德勒皇宮中的建築。
金色宮殿僧院
在敏東王的弟弟加囊被殺害後,敏東王一直不敢再立王儲,擔心自己被篡位謀殺,可即便如此,他的王后與大臣們仍舊密謀擁立敏東王的兒子錫袍即位,敏東王死後,並非正統的錫袍王馬上將敏東王最後的居所——金色宮殿從曼德勒皇宮遷出。
金色宮殿僧院
雖然當初金色宮殿的遷出是出於錫袍王對父王離世的莫大忌諱,但這卻使得金色宮殿成為曼德勒皇宮中唯一保存下來的木質結構建築
金色宮殿僧院
如今這座美麗的柚木宮殿仍然佇立在那裡,這使得人們可以通過它的樣貌來想像當年曼德勒皇宮的精美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