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南部山區是一塊大自然饋贈給濟南市的一塊風水寶地,由於地理位置地處泰山餘脈,群山逶迤都是泰山餘脈,空氣新鮮,溝壑縱橫、山清水秀、空氣清新、風景秀麗,被譽為省城後花園,南山有很多景區九如山瀑布群風景區、紅葉谷、水簾峽風景區、四門塔、跑馬嶺野生動物世界等自然風景區。又有許多休閒娛樂場所,如金象山樂園、濟南世紀園、九頂塔中華民俗歡樂園等,且南部山區的農土特產都是綠色環保無公害的。和北面的城市比起來,真可謂人間天堂了!
正是基於濟南的南部山區如此豐厚的資源,才被視為和冠名為濟南的南部山區為「後花園」的美譽,2019年頒布的發展南部山區的最終目標是《濟南市南部山區「多規合一」規劃(2017-2035年)》正式公布。根據該規劃,南部山區形成「三心、四軸、六片」的總體空間格局,到2035年建設成為華北地區富裕文明、安定和諧、令人嚮往的生態文明示範區。
這個高大上的發展目標與規劃你還滿意嗎?解讀一下實施方案裡讓人振奮的幾個關鍵詞:生態明珠、生態南山、詩畫南山。
但是,發展歸發展,思路歸思路,需要真刀實槍的去落實,才是硬道理,為此,許多人一提到南部山區的發展,就感覺遙遙無期,遠不渴望,尤其是常駐南山人,更是翹首以待。希望自己的家園早日美夢成真,發展得越來越好。
先看看發展南部山區的幾個步驟:
一、搬遷人口:
12.5萬人搬遷,兩成將遷入中心城區
綜合考慮資源環境承載約束、南部山區綜合發展因素,規劃確定至2035年南部山區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2萬人左右,較現狀減少約7.6萬人,實現減量發展;城鄉建設用地總規模為 37.18平方公裡,較現狀47.45平方公裡減少約10平方公裡。
規劃提出,積極引導人口對外疏解,通過村莊遷並整合、生態搬遷引導部分村民定居市區。對25度坡以上村莊實施生態搬遷,對生存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發的村莊實施易地搬遷,對生態特別重要和脆弱地區的村莊實施生態保護扶貧,引導村民向城鎮和重點發展的中心村聚集安置。
規劃初步確定南部山區需搬遷的村莊建設用地總面積約為24.93平方公裡,涉及搬遷人口約為12.5萬人。其中生態搬遷總面積約為16.09平方公裡,涉及搬遷人口約為8.2萬人。搬遷人口按照就近新建農村新型社區安置30%,駐地鎮區安置50%,遷入濟南中心城區20%的比例進行引導控制。
到2020年,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初見成效,亂搭亂建、亂排亂放、無序經營等違法行為得到遏制,旅遊景區面貌和質量提升;
到2025年,初步建成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區;
到2035年,全面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建設典範,生態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各項生態發展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現代化,具有顯著的區域生態和旅遊影響力。
二、總體格局
將有兩條「最具顏值」高速
在空間格局上,形成「三心、四軸、六片」的總體空間格局。
三心:依託仲宮、柳埠、西營三個重點片區,打造南部山區人口集聚、經濟發展以及提供公共服務、旅遊服務的核心;
四軸:依託103省道打造旅遊服務發展軸;依託濟泰高速打造休閒養生服務軸;依託繞城高速大南環以及港西路打造農副產品流通軸;依託327省道打造東西向城鎮發展軸。
其中,途經南部山區的繞城高速大南環將在高而以南、X070縣道和X055縣道各設一處出入口,是繼濟泰高速後又一條「最具顏值」高速公路。
六片:以地形地勢及主要交通幹線劃分形成相對獨立的一個 河谷發展片區、兩個後山生態核心保育片區、三個前山生態一般 保育片區,由點軸式發展模式向網絡化保護與發展模式轉變,實現「由廊到片」的全域保護。
構建「三核、三帶、多廊、多點」全域生態保護格局。這是將來最美的南部山區的規劃。
已經頒布將近一年的實施規則了,發展到了2020年下半年了,南部山區是否有改進和微動向?也是許多常駐南部山區的居民所關心的大事。有網友更是戲謔,目前的濟南南山出三保:保姆、保潔和保安。大批南山人湧入城裡做著最簡單的工作,掙著最辛苦的錢。這也是目前南山人自救自己最好的方式,因為南部山區在發展農業上,還有一些局限性,譬如土地少,發展農業只局限在水果和時令的蔬菜方向。說實話,南部山區為濟南市每年輸送的大量的蔬菜和水果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濟南人在第一時間品嘗到了南山人的新鮮水果和糧食。環保綠色天然豐富了省城的菜籃子、果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