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貨船停靠在青島港等候裝卸。(攝影 孫林)
人民網青島12月7日電(孫林)近日,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二期)投產運營。記者實地探訪獲悉,該項目推出了山東港口自主研發、集成創新的全球首創氫動力自動化軌道吊、全球首創運用5G+自動化技術等6項全球首創科技成果,領軍當今世界最先進的全自動化碼頭科技水平,再次以中國「智」造、中國創造向全球港航業奉獻了「中國方案」。
一期工程:亞洲首個自動化碼頭,引發港口生產方式革命
全自動化碼頭是集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自動控制等技術和業務於一體的複雜系統工程,自1993年世界第一個貨櫃自動化碼頭ECT在荷蘭鹿特丹誕生以來就被譽為「港口科技王冠上的明珠」,是當之無愧的「大國重器」。多年來,儘管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港口大國,但一直未能擁有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化碼頭。
2013年10月,青島港決定建設全自動化貨櫃碼頭,面對西方先進國家的技術封鎖,頂住壓力,立足自身,刻苦攻關,僅用三年多的時間完成了從規劃到建設運營的全過程。
2017年5月11日,全球領先、亞洲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化碼頭——青島港全自動化貨櫃碼頭一期工程投入商業運營。該碼頭岸線長660米,建設2個泊位,設計吞吐能力150萬標準箱/年,配備7臺雙小車岸橋(STS)、38臺高速軌道吊(ASC)和38臺自動導引車(L-AGV)。
領軍當今世界最先進的全自動化碼頭科技水平。(攝影 孫林)
在自動化碼頭一期現場,記者看到印有全球眾多貨運公司logo的成千上萬的貨櫃被有序地排列堆放著,一艘碩大的貨船停靠在碼頭,幾位工人正在高處的操作臺指揮著貨櫃的起落升降。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與傳統人工碼頭相比,青島港全自動化貨櫃碼頭一期工程的作業效率提升30%,人工減少80%,自動化程度超過鹿特丹港等世界級港口。同時,建設成本僅為國外同類碼頭的2/3,建設周期僅為其1/3。
截止到2019年11月26日,一期工程累計完成船舶裝卸1846艘次,完成貨櫃吞吐量285.4萬標準箱,船舶準班率100%。共接待來自56個國家和地區的1600多批次、3萬多人次參觀訪問,成為展示中國港口科技成就的靚麗名片。
二期工程:應用6項全球首創前沿技術
跟隨工作人員的指引,記者驅車來到自動化碼頭二期,這裡則呈現出與一期完全不同的場景。藍色的新式設備高高聳立,與海天融入一體。整個現場難覓工人的蹤跡,幾輛科技感十足的無人駕駛車輛進退自如地運送著貨櫃。
據了解,二期工程岸線長660米,2個泊位,設計吞吐能力170萬標準箱/年,配備9臺雙小車岸橋(STS)、38臺高速軌道吊(ASC)和45臺自動導引車(L-AGV)。自2018年6月8日開工以來,建設團隊科學組織、強力攻關、共同努力,僅用一年半時間就實現了碼頭的投產運營,僅為全球同類碼頭建設周期的1/5。在建設過程中,建設研發團隊堅持以創新引領未來,6項全球首創前沿技術應用其中,繼續為世界港口貢獻更加智能、先進的「青島模式」、「中國方案」。
全球首創5G+自動化技術覆蓋整個碼頭。(攝影 孫林)
全球首創氫動力自動化軌道吊。不僅減輕了設備自重約10噸,降低了設備機構複雜度、設備維保量和維修費用,而且發電效率高,用氫替代石油和煤炭,軌道吊實現完全零排放,預計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約697噸。
全球首創運用「5G+自動化技術」。成功實現在5G網絡下的岸橋、軌道吊自動控制操作、抓取和運輸貨櫃及高清視頻大數據回傳等場景的應用。
全球首創機器視覺+自動化技術。能夠以AI智能自動識別實現陸側外集卡智能、安全、高效作業,平均每作業循環時間減少約25秒,提升堆場作業效率13%。
全球首創智慧監管系統。以智能管理系統實現自動化碼頭無人、順勢、高效監管,形成了覆蓋全作業流程的智能監管解決方案,開創了自動化碼頭智慧監管新模式。每箱監管時間節約65%、提升碼頭效率3.2%,提高了物流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全球首創三維可視化運維平臺。具有以三維可視化全視角實時展示港口全貌和生產作業,實時展示岸橋、軌道吊、AGV的動作級作業狀態,實時展示堆場動態堆存情況和海陸側交互區作業狀態,實現任意時段生產作業歷史回放、回溯,實時進行生產信息綜合匯總、事件報警、趨勢預警等10大功能。
全球首創基於商業智能(BI)的自診斷系統。具有大數據分析、自診斷預警、異常識別、狀態監測等功能特點,讓數據真正對碼頭公司的運營決策起到有力支持作用。
實現了5G網絡下的岸橋、軌道吊自動控制作業及高清視頻大數據回傳等場景應用。(攝影 孫林)
面向未來,山東港口在全自動化碼頭和「智慧綠色港口」領域,將積極致力於在氫能推廣、人工智慧、5G運用、大數據、雲平臺、自動化控制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應用,持續開發應用新的世界一流科技成果,為全球「智慧港口」、「綠色港口」發展貢獻更多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
(責編:劉穎婕、胡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