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杭州6月20日訊(浙江在線通訊員 王輝)黨中央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意味著我國鄉村發展進入了以生態文明為基礎、以融合發展為特徵的新時代。這就要求全國各地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積極探索各具特色的振興之路。這些年來,舟山市各級黨委、政府牢固樹立、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從全市海島漁村生態稟賦和旅遊資源這一比較優勢出發,探索出了一批以生態旅遊發展撬動海島漁村振興的鮮活樣本。
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作為全國著名的「漁都」,星羅棋布的舟山海島漁村,憑藉臨近漁場的區位條件和漁業體制的先行改革,曾經興旺輝煌過。但是,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加速推進和海洋漁業資源的銳減,部分海島漁村逐漸式微,走向凋敝衰敗,成為海島鄉村振興的難點所在。
針對這一情況,舟山市一些海島漁村重新審視發展模式,重構發展路徑,重點是抓住我國鄉村生態旅遊需求猛增的契機,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海島旅遊資源優勢,把發展生態旅遊作為擺脫產業內生困境的重要突破口,大力開發濱海度假、休閒漁業、近海垂釣、海上快艇、漁村民宿等具有鮮明海島特色的旅遊產品,使漁村生態旅遊迅速崛起,成為漁村的支柱產業。比如,嵊泗縣依託美麗小島、濃鬱漁韻的獨特魅力,開發以「海島、微城、慢生活」為特色的生態旅遊。普陀白沙、岱山秀山、嵊泗東海五漁村等一大批漁村,將傳統漁業與旅遊消費相結合打造休閒觀光漁業,不僅讓城裡人體驗了「當一天漁民」的樂趣,而且成就了一個極具市場開發價值的漁村經濟增長點。生態旅遊所具有的產業整合和再生能力,不僅盤活了鄉村資源,還催生了漁村新產業和新業態。舟山市一些海島漁村以旅遊業為引擎,以「旅遊+」的方式,培育和形成了漁村新的產業體系,激發了漁村經濟新動能,實現了漁村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
破解人口嚴重流失的重要舉措
前些年,部分海島漁村逐漸呈現「空心化」、人口老齡化的現象。然而,舟山作為長三角唯一的海島型鄉村旅遊目的地,這樣的區位條件,為舟山海島鄉村旅遊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場。近幾年來,舟山市一些海島漁村緊緊抓住我國高速公路、跨海大橋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高速客輪快速發展、海島可進入性大大增強的歷史機遇,利用大量的閒置空房著力開發漁村民宿經濟,從而使漁民有了一筆可觀的財產性收入,有效促進了富餘勞動力回鄉就業。比如,有「中國聖託裡尼」之稱的嵊泗花鳥島,原先是個純漁村,這幾年花鳥島以定製旅遊為特色打響「花之鳥」海景民宿品牌,在這個碧海環繞的小島上,隨處可見大窗、白牆、風格簡約的海景民宿,引得各地遊客紛至沓來。「島居舟山」民宿經濟的發展,大大增加了漁民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令一些年富力強的青壯勞動力選擇回鄉就業,同時也吸引一部分有鄉土情懷的優秀人才到漁村來創業創新,從而改變了人口從漁村到城市單向流動的狀況,優化了漁村的人口結構。
改善村莊人居環境的重要載體
在推進城市化進程中,隨著漁業經濟的衰落、人口的外流,前些年舟山市部分海島漁村人居環境出現退化。這幾年,一些海島漁村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與生態旅遊配套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為鄉村旅遊發展提供怡人宜居的環境支撐。與此同時,以旅遊的視野、旅遊的品位,打造漁村人居環境,積極推進以綜合整治村莊環境、提高漁民生活質量為核心的美麗海島建設。比如 ,嵊泗的黃龍島,昔日是個出了名的邋遢島。如今漫步在黃龍峙岙村蜿蜒的村道上,石板路乾淨得如同水洗過一般,轉角處或是盛開的鮮花,或是漁網做成的籬笆,或是海島鵝卵石拼出的遊魚,黃龍峙岙村一躍成為美麗海島的樣板村。像黃龍島那樣神奇逆襲、美麗轉身的故事在舟山漁區俯拾皆是,海島村居環境發生了質變。
傳承鄉村漁耕文化的重要途徑
舟山市海島漁村在生態旅遊開發中,充分發揮海洋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致力於漁耕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通過深入挖掘漁村文化元素,著重開發海灣村落、海島民居、海上牧場等物質文化遺產和漁民生產生活方式、漁家風情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最能反映漁島風情的旅遊主題和內容,使漁村生態旅遊具有濃厚的「海味」。休閒漁業遊、濱海運動遊、海上垂釣遊等海洋文化的內涵不斷拓展;東海古漁村漁耕文化體驗,舟山鑼鼓、漁民號子等非遺項目現場表演,船模、沙雕、貝雕、剪紙、漁民畫等現場製作、互動創作等旅遊體驗活動吸引力不斷提升,讓漁村文化遺產在旅遊活化中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舟山市一些海島漁村在保護傳承漁耕文脈的同時,積極完善旅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打造了系列海洋文化博物館,加大群島文學、海風美術、海韻攝影等海洋鄉土文藝原創力度,並在全市建起了漁村文化禮堂,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營造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合共生的鄉村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