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駐村見聞】小橋流水人家_原創_中國西藏網

2020-12-25 中國西藏網

  【編者按】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記者唐大山來到金沙江畔的藏東朱巴龍鄉駐村。他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有何感悟,《大山駐村見聞》將給你展示一幅幅康巴大地的發展變化圖景,描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在金沙江流域,小橋流水人家隨處可見。

  金秋十月,我站在竹巴龍溝邊。竹巴龍溝上的小橋有的是,流水一年四季匯入金沙江,兩岸有散落的人家點綴著。


圖為竹巴龍溝 攝影:唐大山

  我腳下是座簡易水泥橋,兩邊連護欄都沒有,能通過轎車和拖拉機。橋面兩側各有兩根原木,在水泥橋建成之前,四根原木並排組成橋身。

  竹巴龍溝的水量不大,即使夏天,也難見洶湧澎湃之勢;到了冬天,搖身變為潺潺的小溪。這裡不結冰,不會斷流。藏曆年前後,氣溫跌至低谷,山上的松林成為託起雪花的支架,山下溝裡的水兒仍在叮咚作響。下面的石塊甘願成為鼓面讓流水敲擊。這一聲聲敲擊,在竹巴龍溝兩側敲出了一片人家。

  千百年前,西藏與內地一直有商貿往來,竹巴龍成為茶馬古道上進出藏的渡口。金沙江上往來穿梭的船夫在岸邊谷地上居住下來。竹巴龍藏語意為船夫居住的地方。有生意的時候,他們擺渡;沒生意的時候,他們侍弄農田或放牧。久而久之,竹巴龍村聲名大振。金沙江東岸的竹巴龍村成為出川的最後一站,西岸的朱巴龍村則是名副其實的進藏第一村。兩村本為一家,以金沙江為界分屬兩個省區;兩村實為一體,金沙江大橋拉近人們的距離。

  高山峽谷特有的乾熱氣候使這裡的植被別具一格。山上森林密布,夏天雨季產菌子;山下巖石裸露,冬天旱季無滴雨。記得去年除夕夜,飄了十多分鐘雪花,西藏朱巴龍鄉黨委書記扎西格乃驚喜地說,從沒見過鄉政府裡下這麼大的雪。

  水是生命的源泉。有了水,一切都有了生機。竹巴龍溝裡的水不僅滋潤著船夫的心田,還讓附近的樹木一片蔥蘢。這成為川藏線上的一道景觀,所見群山大都光禿禿的,山頂卻有喬木,路旁的山窩裡是綠樹掩映著的村莊,有時山腰上附著一團綠。那一團綠,如果近前一看,是一片臺地,恰有流水經過,留住一兩戶人家在那裡享受天地之所賜。


圖為在路邊休息的老阿媽 攝影:唐大山

  是誰把核桃和蘋果帶到竹巴龍?這得感謝茶馬古道上的商人。

  最初,核桃和蘋果是作為商品從內地運往西藏。偶爾撒落的核桃在其他地方難以萌芽,而在竹巴龍猶如回到故鄉,因為它喜光和溼潤的砂質土壤。與核桃相比,蘋果不利於貯存和馱運,到了竹巴龍,剩下的幾個也壞了。商人無奈地把它們扔向竹巴龍溝邊,結果奇蹟出現,這裡長出一棵棵蘋果樹。

  從山谷深處返回,在318國道旁,看到旺秋家的院門敞開著。他是朱巴龍鄉人大主席,在四川居住,在西藏上班,從家到工作地點騎摩託繞過金沙江大橋只需五分鐘時間,實際上僅隔一江。


圖為旺秋在院子裡休息 攝影:唐大山

  路口有兩位阿媽和一個中年男子。中年男子聽說我找旺秋,熱情地對著滿院的樹木喊起來。旺秋答應一聲,我卻沒看到他。我取下帽子,他認出來,不停地應答。天呀,他的院落簡直是一處濃縮的蘇州園林。不,蘇州園林比不上這處院落。蘇州園林裡都是給人看的,沒有給人吃的;這個院落既有給人看的,也有給人吃的。

  我跟著旺秋依著地勢轉著彎兒上石階,每走幾步,都有枝條在兩側搖擺。

  女主人倒上酥油茶,端來咧開嘴的石榴。一個小女孩正在房間裡做作業,原來是星期日。

  在院內小桌旁坐下,我環顧四周,再好的茶樓,難比在金沙江邊旺秋家喝到的酥油茶;再美的林卡,難比在竹巴龍溝旁旺秋院裡見到的綠樹。

  「你的院裡成了果木林。讓我數數,有多少種?」

  「竹巴龍有的果樹,我院裡是齊全的。」

  「核桃,蘋果,梨子,無花果,桃樹,葡萄,李子,石榴。這一棵,青青的,沒見果子,是什麼樹?」

  「橘樹。有果,你看,在那兒。」

  「哦,和葉子一樣青,不仔細看真難發現。」

  「那邊有棵花椒。做菜時從廚房走出來摘花椒葉就可以,香著呢。」

  「剛才我看到這裡2017年整村脫貧。老百姓的日子都像你一樣愜意?」

  「我就是老百姓。其他人家的院子和我家的差不多。幾乎所有村民都想著怎樣發家致富,如何把生意做大。」

  「我看到了,江這邊的建築工地上正幹得熱火朝天。」

  「明年的此時,竹巴龍鄉將再展新姿。」

  「你這位人大主席,要把四川竹巴龍的發展經驗在西藏朱巴龍實踐推廣哦。」

  旺秋笑了,臉龐像掛在枝頭的石榴。(中國西藏網 通訊員/唐大山)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大山駐村見聞】小翻譯
    【編者按】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記者唐大山來到金沙江畔的藏東朱巴龍鄉駐村。愛好文學的他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有何感悟,《大山駐村見聞》將給你展示一幅幅康巴大地的發展變化圖景,描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 大山深處的小橋流水人家,心靈棲息的地方,感受一下
    小橋流水人家山梁上的農家屋頂上都是來年播種的玉米來一張遠圖,看看這地方美不美這水真清澈山中野花晨霧繚繞間,一條通往山裡人特有的山路,山一程,水一程。幾顆松柏過後,就能看到人家了。祖祖輩輩從大山生長,卻又將腳下的路踩在心中。這就是傳承下來的東西,一張方桌,上面擺著香爐,香筒。農家院落。這是崖柏製作的花筒,簡約而又不失大雅。盛開的花兒。這個崖柏筆掛著實耐人尋味。還沒有成熟的野生五味子。群山環抱。
  • 江西有個江南水鄉,風景像浙江烏鎮,小橋流水人家宛如世外桃源
    這裡的村民熱情淳樸,村莊安靜遊客少,有著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卷,與江浙烏鎮風景相似,因此被稱為「小烏鎮」。這個村莊叫李坑,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距離縣城12公裡,自古文人輩出,南宋年間還出了一位名叫李知誠的武狀元。圖為李坑的申明亭,是明清時期用以張貼榜文、「申明教化」而建的亭子。
  •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說的就是北京這個村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一首《天淨沙·秋思》讓元代著名戲曲家馬致遠家喻戶曉。史料記載,馬致遠是元大都(今北京)人。在北京市門頭溝區王平鎮韭園村西落坡村裡,有一處元代古宅,村民們世代相傳這裡是馬致遠故居。故居不知是真是假,但小橋流水的意境確實引人遐思。
  • 小洲村——嶺南水鄉最後的小橋流水人家
    小洲村——嶺南水鄉最後的小橋流水人家
  • 隱於大理的明珠,沒有風花雪月的浪漫,只有小橋流水人家的幸福
    本文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提到大理的時候,現在很多人都會立馬想到這裡的「風花雪月」四大名景,不過是蒼山雪、洱海月、上關風和下關花。在很多人心裡,也把這樣的風花雪月等同於大理的浪漫多情。
  • #天水頭條#大山深處的小橋流水,心靈棲息的地方,感受一下
    小橋流水人家,這就是心安的地方有沒有這樣的,給我再來一鍋一條通向致富的路,承載了村人對美好明天的嚮往五味子哦,我是大山養育的孩子山中流水爆料# 潺潺流水
  • 小橋流水人家是我們美好的共同家園
    就翻以前的照片來看, 便翻到了這小橋流水人家。這是5年前的這個時候, 在貴州興義的萬峰林。 遙想現在也應該是這樣的情景吧!百花齊放。百花齊放。雖然是貴州的山水, 我這雲南人也看著很漂亮。擴大到中國來講, 這都是我們美好的共同家園。將這些多年前拍的照片分享出來, 以供宅在家裡的人們聊以看看。
  • 「小橋、流水、人家」中東歐多國使節讚嘆周莊古鎮好風情
    中東歐使節話合作 【「小橋、流水、人家」 中東歐多國使節讚嘆周莊古鎮好風情】12月5日的周莊古鎮煙雨迷濛,粉牆黛瓦,潺潺流水盡顯江南柔情。雖然天氣有些寒冷,但中東歐14個國家的駐華使節仍然遊覽得興致勃勃。「真的太美了!這是我去過的最美的中國古鎮。」波蘭駐上海總領事馬萊克·切謝爾楚克興奮地說道,「一切都是這麼的原汁原味,好像到了古代中國。」
  • 小橋流水人家
    >2015年11月14日,江西婺源李坑村的小橋流水人家
  • 小橋流水人家,蘇州園林城市
    這座古城座落在水網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陸並行;建築臨水而造,前巷後河,形成「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風貌。蘇州之美像極了這裡的人,內斂而溫潤。享清閒安逸何必隱居山林,逛上蘇州的幾個園林,便能醉在這城市之中了。姑蘇城外的太湖風光、極富江南韻致的水鄉古鎮,又為這魚米之鄉增添了一份秀美和靈動。漫步平江路或七裡山塘,兩千多年的古都,也有了小文藝的調調。
  • 李志輝《小橋流水人家》,妙音妙境
    李志輝《小橋流水人家》,妙音妙境   李志輝《小橋流水人家》   留白,是現代設計的大趨勢。
  • 「小橋、流水、人家」英語怎麼說?
    little bridge,小橋。creek,小溪流。farmhouse,農家。那小橋、流水、人家,看似一幅中國傳統的水墨畫。
  • 記者夢圓"徽州" 感受小橋流水人家意境
    那些照片裡的白牆黛瓦、小橋流水,就這樣和記者悄然相遇。  為了避開假期的洶湧人流,記者提前了一個周出發,去往夢中的徽州。作為一個行政區,徽州早在1987年黃山市成立時已經作古,但「徽州」幾乎是已撤銷的地名中提及率最高的。作為一個文化地域,歷史上長期由徽州(徽州路、徽州府)所轄的歙縣、績溪、休寧、祁門、黟縣和婺源等六縣因為擁有共同歷史、文化和語言,依然被人們稱為徽州。
  • 小橋流水人家,這是誰家姑娘
    小橋流水人家,這是誰家姑娘 小橋流水人家,這是誰家姑娘
  • 淺析「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美
    如馬致遠的「小橋流水人家」就是這樣的一種意象。若是單獨看這句詩,腦海中首先呈現的是風景秀麗江南小村莊的畫面。可若是把這句詩放在《天淨沙.秋思》裡,就會有一種荒涼孤寂的感覺,還有些悽苦漂泊的憂傷。《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怎樣體會這首詩的意境?詩的開篇就用了「枯藤老樹昏鴉」這樣一個畫面,營造出荒涼寂寥的氛圍。讀這首詩的時候,眼前出現的是黃昏下荒野,烏鴉盤旋在枯萎的藤條、斷裂的朽木之上,發出悽厲的叫聲。
  • 小橋流水人家,欣賞這裡的美景
    (弓箭手說世界原創文章,每天帶你遊玩世界,未經作者允許禁止轉載!)導語:小橋流水人家,欣賞這裡的美景作為一個喜歡宅在家裡的人,每天面對的便是,一個屋子,日用品,然後就在家裡,度過一天又一天。剛到這裡,便被眼前的美景,迷住了眼睛,真是太好看了,這不是只存在詩句之中的小橋流水人家嗎?一座座的古代的房子,一座建造的十分精美的小橋,一條十分清澈的河水從橋下流過,傳出清脆的聲響,似是在歡快的唱著歌。走到了一家可以住的地方,看外面就覺得古色古香的,門口掛著紅紅的燈籠,很是喜慶,看著就很喜歡,就住這裡吧。
  • 小學語文說課稿:《小橋流水人家》
    《小橋流水人家》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的第8課。這篇課文作者開篇如詩的幾句話勾勒出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寫意畫──小溪潺潺繞村莊,楊柳依依垂水面,水與流水相和喝,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調美麗而纏綿。接著話題一轉,寫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恬淡、閒適的生活情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無鬧市之亂耳,無疲勞之勞形,猶如世外桃源。
  • 申城記憶 | 小橋、流水、人家:朱家角
    申城記憶 | 小橋、流水、人家:朱家角 2020-05-16 09: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婺源賞秋體驗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秀美靈巧
    婺源符合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秀美靈巧,也有隱隱氣勢的徽派建築的大家風範,更以其美不勝收的自然風光讓人們趨之若鶩。那麼徒步行走我們該怎麼走?今天和小編一起看看吧!秋色主推線路:(北線為主,東線為輔)(景區實行一卡通票: 210元/人/120小時有效期,可遊玩14大景點)北線:思溪延村(明清古村落,最佳拍攝與視覺:晨景與夜景賞月)、臥龍谷(森林水世界)、彩虹橋(最佳拍攝與視覺:落日風景與夜景賞月)、靈巖洞、嚴田(世外桃源,最佳拍攝與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