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荊竹村:就業扶貧託起村民穩穩的幸福

2020-12-12 騰訊網

在多多益善的同時精準施策

新化荊竹村:就業扶貧託起村民穩穩的幸福

圖文/中人社傳媒記者 劉璋景 鞏如泉

村裡人怎麼也想不到,短短兩年時間,窮伢子楊志輝變身成了致富帶頭人。

不單是楊志輝,在新化縣荊竹村,許多人的生活都發生了巨變,甚至還有留守老人感慨——「迎來了『職業生涯』第二春」。

從2018年起,根據中央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省人社廳與荊竹村建立精準扶貧對口幫扶關係。在如何「拔窮根」的問題上,省人社廳駐村扶貧隊帶領荊竹村居民精準施策,開出「促就業、活血脈」的藥方,著力唱好就業扶貧重頭戲,讓貧困群眾就業有門路、能掙錢、真脫貧,過上穩穩的幸福生活。

近三年來,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荊竹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大幅提高。目前,全村已實現100%脫貧,貧困人口和貧困村達到退出標準。

(又是一年秋收季,荊竹村村民在金色的梯田中忙碌著。經過人社廳駐村扶貧隊這幾年來的駐村幫扶,荊竹村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扶貧的果實也即將贏來大豐收。)

一份就業檔案 找工作原來很簡單

10月12日一大早,荊竹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楊志輝的砂場前就陸續迎來好幾名顧客,他熟練地發動鏟車準備挖砂子。「在這裡買砂石不但價格合理,裝車運送全部免費。」等待的顧客告訴記者。

如今生意興隆的景況,楊志輝以往不敢想像。他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家境貧寒,初中畢業後到處打工,一直沒有找到穩定的工作。成家後,其父親去世,母親患有骨瘤,生活不能自理,再加上要撫養剛出生的小孩,夫妻倆四處舉債。2017年,楊志輝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正當楊志輝為家庭生計問題一籌莫展時,省人社廳駐村扶貧隊把促進就業作為扶貧「重頭戲」全面推開。結合楊志輝喜歡汽車的愛好,扶貧隊為他量身製作了一份就業檔案,同時開展駕駛技能培訓。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訓操作,楊志輝順利拿到了小貨車駕駛證和鏟車技能證書。有了一技之長的楊志輝,憑著過硬的駕駛技術和熱情的服務態度,成為周邊知名的運輸專業戶。如今,楊志輝以汽車運輸為依託,創辦的砂石場成了當地人氣最旺的地方之一,他的家庭年收入也超過了30萬元。

在荊竹村,像楊志輝這樣通過就業檔案找到工作的貧困戶有許多。荊竹村黨支部書記鄒玉輝介紹,目前該村為84戶324名貧困人口全部建立了就業檔案,以興趣愛好和就業意願分類開展技能培訓。相關信息數據集中在當地人社部門的就業創業平臺上發布,由專業部門對建檔貧困戶重點指導、重點推薦,實行就業援助。截至目前,荊竹村有就業意願的建檔貧困戶已全部實現就業。

(楊志輝,在村裡一直從事運輸工作。自從駐村扶貧隊在村裡修路後,他負責運輸修路所用的材料。修路給他帶來經濟收入的同時,還給他的運輸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一所新學校 外出務工再無後顧之憂

有了穩定的工作,如何照顧好留守在家裡的孩子成為很多貧困戶的一塊心病。

在荊竹村一年前落成的荊竹小學,通過網絡遠程支教,就能和數百公裡之外的省城老師們一起上課,共享優質教育資源。這是省人社廳援建的一所現代化的希望學校。

辣椒炒肉、冬瓜、紫菜湯,這是荊竹小學全體師生當天的免費午餐。記者在學校的食堂看到,所有學生和老師正有序地排隊打飯。

「教學樓有三層,旁邊是一棟兩層的食堂,其中一塊區域供駐校的老師和學生休息,學校從選址到籌建全部由駐村扶貧隊完成。」

荊竹小學校長鄒一紅告訴記者,原來的荊竹小學辦學條件十分落後。所有師生擠在3間木質結構的教室內,不但漏風還漏雨。2018年,駐村扶貧隊發現許多孩子放學後還滯留在破舊的教室裡。老師說,這些都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學生,他們有的不願回去,有的回家吃完飯就坐在村頭張望,思念遠方的爹媽。

「沒有外出打工人員家庭的幸福,就不是真正的脫貧;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是精準扶貧能否有效的關鍵。」湖南省人社廳駐荊竹村第一扶貧書記、扶貧隊隊長歐雁表示,新荊竹學校建成以後,切實消除了許多外出務工人員的後顧之憂,為推動外出務工人員留守子女關愛行動以及社會穩定和諧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清晨,荊竹小學全校師生在校長的帶領下,進行升國旗儀式。「有國才有家」同學們把國旗的「色彩」牢牢印刻在心中。)

一個企業,工作家庭兩不誤

如果說建就業檔案解決了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的問題,那麼留在家裡照顧老人、孩子的婦女等人是否能夠找到一份「兩不誤」的工作呢?荊竹村的做法是發展產業,讓留在村裡的人有收入。

荊竹村漫山遍野都是竹子。2018年5月17日,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人社廳黨組書記、廳長胡奇來到荊竹村視察扶貧工作,看到這裡漫山遍野的竹子提出了要因地制宜,辦竹製品加工廠的建議。於是駐村扶貧隊就帶著人去「楠竹之鄉」——益陽桃江考察企業,學習經驗,並請來了專業人員指導生產,進行技術培訓,在村裡先後成立了荊竹竹業和荊竹食品責任有限公司。

在荊竹竹業的一間製作車間,10多位來自荊竹村的工人正在削板條, 楊春霞就是其中一位。

楊春霞並不太想回憶從前過窮日子的那段時光。父母年老多病,無法外出務工;自己又要照顧三歲的雙胞胎,全家人只能憑藉丈夫做泥工的一點收入過日子,「想想都覺著那個時候太窮太累」。

楊春霞說,自己和婆婆一起來到竹製品廠上班後,兩個人每個月可以拿到5000元左右的工資,因為離家只有不到10分鐘的路程,下班回家還可以做家務和照看孩子。「貧困帽要靠自己的雙手才摘得掉,窮根子要靠自己的努力才挖得掉。」她表示。

截至目前,駐村扶貧隊還根據荊竹村的地理條件發展紅薯種植加工、茶葉加工產業以及黑山羊養殖等,為村民長效增收提供有力的支撐。

(扶貧車間裡,當地村民就地取材,把竹竿加工成竹條,再把加工好的竹條銷到外地作為生產牙籤的原材料。扶貧車間給當地帶來了經濟效益的同時還帶來了就業崗位,讓當地居民在農閒之時還有事可做有錢可掙。)

窮山換新顏實事榜

2018年以來,荊竹村先後投入650餘萬元,硬化通組道路18.7公裡,投資68萬元修建遊步道和機耕道2.3公裡,長期困繞荊竹村的瓶頸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投入230萬元,修建水塔8個,鋪設飲水管道97.8公裡, 418戶1469人全部實現安全飲水,同時,安排專人管理和維修飲水設施,實現長期安全供水。

投資570萬元擴址新建的荊竹村完全小學及其附屬設施,於2019年9月建成並已投入使用。學校配套設施先進,功能齊全,使其從基礎設施落後的典型一躍成為全縣一流小學。

全村符合危房改造條件的54戶已全部完成改造,發放補貼122萬元。針對完全無能力自建住房的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由村組織工程隊統一修建;針對家庭比較困難的7戶貧困戶,在按標準實施危改補助後,再通過省、縣住建部門協調資金5.9萬元補充解決,基本安居問題全面完成。

從步長製藥公司籌資30萬元,將村部一樓改造成村級衛生室,新改建的衛生室面積超過100平方米,並將其納入到遠程醫療服務體系,有效解決村民「看病難」的問題。

投資97萬元修建水渠7.3公裡,投資190萬元修建地質災害點,投資138萬元修建護坡4928立方米,投資30餘萬元修建垃圾分揀中心、購買垃圾收集車和垃圾筒,投資20萬元修建老年活動中心,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已完成,光纖網絡覆蓋率達到100%。

相關焦點

  • 湘鄉市月山鎮白龍村:就業扶貧託起村民穩穩的幸福
    紅網湘鄉市分站9月4日訊(全媒體記者 譚浪 吳明惠)就業,一頭連著經濟,一頭連著民生。在如何「拔窮根」的問題上,湘鄉市月山鎮白龍村精準發力,開出「促就業、活血脈」的藥方,著力唱好就業扶貧重頭戲,讓貧困群眾就業有門路、能掙錢、真脫貧,過上穩穩的幸福生活。
  • 就業扶貧 託起穩穩的幸福
    烏當區全區上下正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推進就業扶貧,讓貧困勞動力端穩端牢飯碗,託起穩穩的幸福,為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提供強大動力。  盡銳出戰 摸清底數因人施策  「現在家裡幾口人,有沒有找工作的想法?」「你想找什麼樣的工作?」
  • 河南武陟:就業扶貧託起「穩穩的幸福」
    9月1日,在武陟縣喬廟鎮千村的河南泰隆經緯有限公司扶貧基地,59歲的貧困戶千麥具激動地說。千麥具家住千村,家裡6口人,老伴身體不好,兒子、兒媳都有殘疾,家裡還有小孫子和孫女正在上學,養家餬口的重擔都壓在千麥具身上。而他又患有股骨頭方面的疾病,手術治療後只能從事簡單的勞動,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實施後,千麥具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隨著各項扶貧政策的落實,一家人的衣食得到保障。
  • 「抓「六穩」 促「六保」」就業託起穩穩的幸福——臨洮縣穩就業保...
    【抓「六穩」 促「六保」】就業託起穩穩的幸福——臨洮縣穩就業保民生紀實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顧麗娟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群眾穩定增收的根本長期以來,實現穩定就業,是許多農村家庭最迫切的盼望。今年以來,臨洮縣把穩就業作為重要工作,著力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努力拓展就業空間,擴大就業規模,提升就業質量,讓許多就業困難群眾實現了穩定就業,全縣就業形勢穩中向好。
  • 新化鄉村旅遊扶貧叩開幸福門
    2018年湖南衛視「新春走基層-直播奉嘎山」等營銷活動在下團村開展,古桃花源景區的名氣越來越響亮,桃韻山莊、林青水源、桃源半島、福臨源等農家樂接待遊客達10萬餘人次/年,旅遊綜合收入100萬元以上,村民在旅遊方面年人均收入達15000元左右,全村在2018年底實現整體脫貧。
  • 【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變化】會昌:託起貧困患者「穩穩的幸福」
    「十三五」以來,江西省會昌縣打出健康扶貧「組合拳」,通過開展家庭醫生籤約服務、落實健康扶貧「四道醫療保障線」政策、創新「先診療、後付費」和「一站式」結算模式、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等舉措
  • 克東:扶貧產業託起百姓「穩穩的幸福」
    村裡有產業,村民有事幹。克東縣堅持培育富民產業,建立了177個產業扶貧基地,幫助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使每個建檔立卡貧困戶都有3項以上產業帶動增收,形成了「多項產業疊加、多種模式並舉、多條門路增收」的產業扶貧體系,促進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 我州以「穩穩的幸福」書寫決勝全面小康的「民生答卷」
    「十三五」以來,紅河州將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誌性指標,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勞務輸出扶貧等多管齊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一系列舉措之下,全州現行標準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798個貧困村全部出列,7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紅河大地歷史性地告別絕對貧困。決勝全面小康的故事也發生在城市。
  • 巢湖市夏閣鎮:就業扶貧天地寬
    利用扶貧「大講堂」宣傳就業扶貧政策開展就業扶貧政策宣傳、送就業崗位信息活動就業是民生之本,亦是脫貧之根。近年來,夏閣鎮黨委、政府把就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堅持「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原則,以就業扶貧為抓手,將培訓+就業兩項惠民政策整合打包,打出了一套就業扶貧「組合拳」,幫助農村貧困勞動力提升職業技能、改變貧困現狀、增強脫貧底氣,實現用自己的雙手託起「穩穩的幸福」。技能培訓,擴寬就業渠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 伊寧市:家門口就業託起百姓幸福生活
    就業,是貧困勞動力增收脫貧、穩定脫貧的重要渠道。今年,伊寧市通過積極開展技能培訓、轉移就業以及就近就地就業等方式,千方百計拓寬農牧民群眾增收渠道,讓老百姓通過穩定就業過上幸福生活。  伊寧市巴彥岱鎮巴彥岱村村民再努然木·買買提2014年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這幾年她享受到了國家的各項扶貧政策,村委會不僅為她申請了安居房,看到她家位置較好人流量大,還出資5000元讓她利用閒置的房間開了一家小賣部。如今,早已擺脫貧困的再努然木·買買提從一名家庭婦女變成了小老闆,家裡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了起來。
  • 「小愛理髮」穩穩託起「家門口就業」
    尤其今年以來,新冠疫情給居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衝擊,堅持黨建引領,發揮組織優勢,推進穩崗就業工作變得愈加重要和凸顯。「小愛理髮」按照「你好小愛」全域治理理念,有力塑造「你好小愛」品牌,統一形象和服務標準,將黨建力量集聚在「家門口」,搭建就業服務下沉平臺,積極探索和實踐「家門口就業」服務新模式,橫向拉伸服務緯度,縱向深化服務力度,激活就業「造血」功能,努力應對疫情影響,守護群眾「穩幸福」。
  • 扶貧工廠託起增收希望
    「在村裡的扶貧工廠從事質檢工作,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總算有了保障。」她高興地說。家門口就業,帶來穩穩的幸福武新英是潁東區正午鎮張廟村村民,也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沒結婚前,我一直在外地打工,幹的就是服裝加工。
  • 嶽陽君山區:消費扶貧託起貧困戶穩穩的幸福
    龔正道給記者算了一筆幸福帳:今年大概可以出欄40隻兔子,一隻兔子可以長到7斤左右,如果按40元一斤的話,今年光兔子這一塊大概有11000元。豐收村裡話「豐收」,和龔正道一樣,今年對村民餘建華來說,是雙豐收:小女兒考上了安徽信息工程學院,自家的牛蛙保底估算可以純賺6萬多元。
  • 麗江甲子村:家門口就業託起村民幸福生活
    如今,舒適的工作環境、優厚的福利待遇,「家門口」的安穩就業才是他們眼中真正的幸福。 近年來,玉龍山辦事處依託玉龍雪山旅遊資源,充分發揮景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引導符合旅遊服務條件的社區群眾進入景區企業工作,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和穩定增收。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小車間」,大民生——新化探索就近就業扶貧...
    「小車間」,大民生——新化探索就近就業扶貧新路子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周俊 通訊員 曾偉業 陶永輝7月17日清晨今年4月引進扶貧車間後,貧困戶就近務工,既能照顧家庭,每月還有固定收入,農村更有生機和活力。作為勞務輸出大縣和國家級貧困縣,新化加強扶貧車間建設,提升就業扶貧力度,探索出一條幫扶貧困勞動力實現就近就地就業、增收脫貧的新路子。截至6月底,全縣共建設扶貧車間142家,其中6家被評為省級示範性扶貧車間。
  • 柘城這樣託起老人「穩穩的幸福」
    申橋鄉敬老院院長劉心春告訴記者,目前敬老院已入住特困老人152名,在實行集中供養後,老人們的住房條件得到徹底改善,也給了他們精神上的慰藉,老人們的幸福指數顯著提升。申橋鄉敬老院只是柘城縣完善農村敬老院建設的一個縮影,自2016年以來,該縣先後投資1.5億元對17個鄉鎮敬老院進行了提升改造,工作人員持證上崗,工資納入財政預算。
  • 紓難解困託起民生幸福、修路鋪路增添發展後勁、產業扶貧增強...
    三年前,宿遷交通集團人來到「考點」——宿城區龍河鎮董王村,與這裡的「考官」——3500餘名村民結識;三年間,他們紓難解困託起民生幸福、修路鋪路增添發展後勁、產業扶貧增強「造血」功能;三年後,他們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幫扶答卷」。
  • 柘城這樣託起老人「穩穩的幸福」
    申橋鄉敬老院院長劉心春告訴記者,目前敬老院已入住特困老人152名,在實行集中供養後,老人們的住房條件得到徹底改善,也給了他們精神上的慰藉,老人們的幸福指數顯著提升。 對不願離開「老家、老友、老窩」的特困老人,柘城縣穩步推進農村幸福院建設,按照「三方來聯親,村級唱主角,縣級搞獎補,養老不出村」的原則,把村中閒置民居等資源改建為農村幸福院居村聯養點。
  • 濉溪縣韓村鎮:就業扶貧 讓貧困群眾端穩「飯碗」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就業是民生之本,更是是扶貧之要。穩定的就業崗位和穩定的收入來源對與貧困群眾來說,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持久的脫貧舉措。濉溪縣韓村鎮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多渠道拓寬就業扶貧之路,讓每一個貧困群眾端穩端牢就業的飯碗,用行動託起他們穩穩的幸福。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高龍仁父子:用奮進託起穩穩的幸福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高龍仁父子:用奮進託起穩穩的幸福 2020-09-17 21:0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