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多益善的同時精準施策
新化荊竹村:就業扶貧託起村民穩穩的幸福
圖文/中人社傳媒記者 劉璋景 鞏如泉
村裡人怎麼也想不到,短短兩年時間,窮伢子楊志輝變身成了致富帶頭人。
不單是楊志輝,在新化縣荊竹村,許多人的生活都發生了巨變,甚至還有留守老人感慨——「迎來了『職業生涯』第二春」。
從2018年起,根據中央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省人社廳與荊竹村建立精準扶貧對口幫扶關係。在如何「拔窮根」的問題上,省人社廳駐村扶貧隊帶領荊竹村居民精準施策,開出「促就業、活血脈」的藥方,著力唱好就業扶貧重頭戲,讓貧困群眾就業有門路、能掙錢、真脫貧,過上穩穩的幸福生活。
近三年來,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荊竹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大幅提高。目前,全村已實現100%脫貧,貧困人口和貧困村達到退出標準。
(又是一年秋收季,荊竹村村民在金色的梯田中忙碌著。經過人社廳駐村扶貧隊這幾年來的駐村幫扶,荊竹村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扶貧的果實也即將贏來大豐收。)
一份就業檔案 找工作原來很簡單
10月12日一大早,荊竹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楊志輝的砂場前就陸續迎來好幾名顧客,他熟練地發動鏟車準備挖砂子。「在這裡買砂石不但價格合理,裝車運送全部免費。」等待的顧客告訴記者。
如今生意興隆的景況,楊志輝以往不敢想像。他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家境貧寒,初中畢業後到處打工,一直沒有找到穩定的工作。成家後,其父親去世,母親患有骨瘤,生活不能自理,再加上要撫養剛出生的小孩,夫妻倆四處舉債。2017年,楊志輝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正當楊志輝為家庭生計問題一籌莫展時,省人社廳駐村扶貧隊把促進就業作為扶貧「重頭戲」全面推開。結合楊志輝喜歡汽車的愛好,扶貧隊為他量身製作了一份就業檔案,同時開展駕駛技能培訓。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訓操作,楊志輝順利拿到了小貨車駕駛證和鏟車技能證書。有了一技之長的楊志輝,憑著過硬的駕駛技術和熱情的服務態度,成為周邊知名的運輸專業戶。如今,楊志輝以汽車運輸為依託,創辦的砂石場成了當地人氣最旺的地方之一,他的家庭年收入也超過了30萬元。
在荊竹村,像楊志輝這樣通過就業檔案找到工作的貧困戶有許多。荊竹村黨支部書記鄒玉輝介紹,目前該村為84戶324名貧困人口全部建立了就業檔案,以興趣愛好和就業意願分類開展技能培訓。相關信息數據集中在當地人社部門的就業創業平臺上發布,由專業部門對建檔貧困戶重點指導、重點推薦,實行就業援助。截至目前,荊竹村有就業意願的建檔貧困戶已全部實現就業。
(楊志輝,在村裡一直從事運輸工作。自從駐村扶貧隊在村裡修路後,他負責運輸修路所用的材料。修路給他帶來經濟收入的同時,還給他的運輸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一所新學校 外出務工再無後顧之憂
有了穩定的工作,如何照顧好留守在家裡的孩子成為很多貧困戶的一塊心病。
在荊竹村一年前落成的荊竹小學,通過網絡遠程支教,就能和數百公裡之外的省城老師們一起上課,共享優質教育資源。這是省人社廳援建的一所現代化的希望學校。
辣椒炒肉、冬瓜、紫菜湯,這是荊竹小學全體師生當天的免費午餐。記者在學校的食堂看到,所有學生和老師正有序地排隊打飯。
「教學樓有三層,旁邊是一棟兩層的食堂,其中一塊區域供駐校的老師和學生休息,學校從選址到籌建全部由駐村扶貧隊完成。」
荊竹小學校長鄒一紅告訴記者,原來的荊竹小學辦學條件十分落後。所有師生擠在3間木質結構的教室內,不但漏風還漏雨。2018年,駐村扶貧隊發現許多孩子放學後還滯留在破舊的教室裡。老師說,這些都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學生,他們有的不願回去,有的回家吃完飯就坐在村頭張望,思念遠方的爹媽。
「沒有外出打工人員家庭的幸福,就不是真正的脫貧;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是精準扶貧能否有效的關鍵。」湖南省人社廳駐荊竹村第一扶貧書記、扶貧隊隊長歐雁表示,新荊竹學校建成以後,切實消除了許多外出務工人員的後顧之憂,為推動外出務工人員留守子女關愛行動以及社會穩定和諧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清晨,荊竹小學全校師生在校長的帶領下,進行升國旗儀式。「有國才有家」同學們把國旗的「色彩」牢牢印刻在心中。)
一個企業,工作家庭兩不誤
如果說建就業檔案解決了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的問題,那麼留在家裡照顧老人、孩子的婦女等人是否能夠找到一份「兩不誤」的工作呢?荊竹村的做法是發展產業,讓留在村裡的人有收入。
荊竹村漫山遍野都是竹子。2018年5月17日,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人社廳黨組書記、廳長胡奇來到荊竹村視察扶貧工作,看到這裡漫山遍野的竹子提出了要因地制宜,辦竹製品加工廠的建議。於是駐村扶貧隊就帶著人去「楠竹之鄉」——益陽桃江考察企業,學習經驗,並請來了專業人員指導生產,進行技術培訓,在村裡先後成立了荊竹竹業和荊竹食品責任有限公司。
在荊竹竹業的一間製作車間,10多位來自荊竹村的工人正在削板條, 楊春霞就是其中一位。
楊春霞並不太想回憶從前過窮日子的那段時光。父母年老多病,無法外出務工;自己又要照顧三歲的雙胞胎,全家人只能憑藉丈夫做泥工的一點收入過日子,「想想都覺著那個時候太窮太累」。
楊春霞說,自己和婆婆一起來到竹製品廠上班後,兩個人每個月可以拿到5000元左右的工資,因為離家只有不到10分鐘的路程,下班回家還可以做家務和照看孩子。「貧困帽要靠自己的雙手才摘得掉,窮根子要靠自己的努力才挖得掉。」她表示。
截至目前,駐村扶貧隊還根據荊竹村的地理條件發展紅薯種植加工、茶葉加工產業以及黑山羊養殖等,為村民長效增收提供有力的支撐。
(扶貧車間裡,當地村民就地取材,把竹竿加工成竹條,再把加工好的竹條銷到外地作為生產牙籤的原材料。扶貧車間給當地帶來了經濟效益的同時還帶來了就業崗位,讓當地居民在農閒之時還有事可做有錢可掙。)
窮山村換新顏實事榜
2018年以來,荊竹村先後投入650餘萬元,硬化通組道路18.7公裡,投資68萬元修建遊步道和機耕道2.3公裡,長期困繞荊竹村的瓶頸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投入230萬元,修建水塔8個,鋪設飲水管道97.8公裡, 418戶1469人全部實現安全飲水,同時,安排專人管理和維修飲水設施,實現長期安全供水。
投資570萬元擴址新建的荊竹村完全小學及其附屬設施,於2019年9月建成並已投入使用。學校配套設施先進,功能齊全,使其從基礎設施落後的典型一躍成為全縣一流小學。
全村符合危房改造條件的54戶已全部完成改造,發放補貼122萬元。針對完全無能力自建住房的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由村組織工程隊統一修建;針對家庭比較困難的7戶貧困戶,在按標準實施危改補助後,再通過省、縣住建部門協調資金5.9萬元補充解決,基本安居問題全面完成。
從步長製藥公司籌資30萬元,將村部一樓改造成村級衛生室,新改建的衛生室面積超過100平方米,並將其納入到遠程醫療服務體系,有效解決村民「看病難」的問題。
投資97萬元修建水渠7.3公裡,投資190萬元修建地質災害點,投資138萬元修建護坡4928立方米,投資30餘萬元修建垃圾分揀中心、購買垃圾收集車和垃圾筒,投資20萬元修建老年活動中心,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已完成,光纖網絡覆蓋率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