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沿江向海 產業集群
惠州市從「臨湖沿江」向「沿江向海」發展,正全力打造特色鮮明、具有競爭力的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
惠州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差異化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體系。
海納農業的立體種養模式效益顯著。
華星光電依靠自主創新建成我國首條高世代面板生產線。
人民網廣東頻道
人民日報黨媒信息公共平臺·粵港澳大灣區融媒體工作室
珠海傳媒集團記者 張帆 宋雪梅/文 吳長賦/圖
千年古邑,嶺東雄郡。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惠州市被提及6次,被明確定義為「重要節點城市」。
惠州市今年迎來了改革提速年和建設國內一流城市的開局之年。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惠州市將不斷提高行政服務效率,積極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發揮產業鏈齊全的優勢,建設石化能源新材料和電子信息兩大萬億級先進位造業集群;在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中,高水平打造惠州粵港澳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
藍圖繪就,風正揚帆。
發揮自身優勢;深化改革創新;增強綜合實力:惠州市從「臨湖沿江」向「沿江向海」發展,正全力打造特色鮮明、具有競爭力的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
全球領先的產業基地呼之欲出
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在珠江東岸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等世界級先進位造業產業集群。發揮惠州等地產業鏈齊全的優勢,加強大灣區產業對接,提高協作發展水平。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惠州仲愷高新區,現代化企業鱗次櫛比。
TCL集團控股的惠州市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在華星光電的產品展示廳,5毫米超薄顯示屏、4K和8K顯示屏不一而足。這些不同尺寸、不同用途的顯示屏,像科幻片一樣展示著絢麗的色彩,又用生動的分析數據展示該行業的先進技術。
科技創造美好。
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大尺寸液晶面板就產自這裡。
從華星光電生產車間的2樓參觀通道往下看,皆是大型自動化機器,工人寥寥無幾。
據悉,在具有惠州華星光電特色的智「惠」工廠裡,自動化程度達到95%以上。通過智能製造,全面提升了生產運營效率,使成本降低25%、產品研發周期縮短30%、生產效率提高25%。
「每年4000萬片面板從這裡輸送到世界各地。隨著二期項目的動工,這裡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模組和整機一體化智能製造基地。」華星光電模組廠副廠長鞠霞表示。
曾經,中國的液晶面板顯示產業發展緩慢,產品、技術受制於人,以TCL集團為代表的企業開始發力。2009年,華星光電逐夢而生。
華星光電依靠自主創新建成我國首條高世代面板生產線,打破了日韓企業在半導體面板製造領域的長期壟斷,改寫了我國「缺芯少屏」的現狀。
2016年,TCL集團模組整機一體化智能製造產業園落戶惠州。兩年後,華星光電高世代模組項目投產。作為全球第五大液晶面板製造商,華星光電目前正積極布局大尺寸觸控模組、電子白板、拼接牆、車載、手機顯示模組、OLED顯示模組等高端應用領域,將進一步夯實在全球面板行業的核心競爭力。
潮起惠州,影響深遠。
華星光電高世代模組項目是TCL模組整機一體化項目的一個子項目。總投資129億元的TCL模組整機一體化項目是廣東省重點項目,目前項目二期已經動工建設,預計2021年完成建設。這個「巨無霸」項目全部建成後,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模組和整機一體化智能製造基地。
項目建設將吸引江豐電子、LG化學等上下遊企業落戶惠州,帶動惠州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平板顯示產業鏈配套最齊全的區域。千億級產業鏈呼之欲出!
將視線轉向幾公裡之外。在惠州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全自動的智能裝備24小時不停運轉,經過多重工序後,一批批新能源產品在此誕生。
這是一家2009年在創業板上市的民營企業。
今年第一季度,億緯鋰能實現營業總收入11億元,同比增長60.5%,公司鋰亞電池居世界前列,鋰原電池居國內領先地位;消費類鋰離子電池在電子霧化器、智能穿戴等細分領域處於市場領先地位;動力儲能電池在國內排名前列,成功進入國際一流乘用車企供應鏈。
2018年12月17日,「光榮與夢想——2018粵港澳大灣區上市公司發展機遇論壇」在深圳舉辦,論壇隆重發布「灣區精神傑出企業家」名單。其中,億緯鋰能董事長兼總裁劉金成博士上榜。
廿年磨一劍,其鋒堪折雲。
作為專家型老闆,劉金成作為企業的最強大腦,將惠州鋰電池帶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億緯鋰能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底層技術、研發投入、企業成果轉化等細分領域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成就顯著。
2019年,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惠州已成為廣東省乃至全國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已基本形成智能終端、平板顯示、汽車電子、LED和新能源電池等五大產業集群。
「石化能源新材料和電子信息兩大產業是惠州的特色優勢,也是周邊城市無法複製和模仿的。」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建議,惠州要把握髮展機遇,不斷做大做強做精做優兩大萬億級產業,激發惠州高質量發展強勁動力。
惠州市大灣區辦有關負責人表示,正在研究制定《惠州市打造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實施方案》,依託TCL集團模組整機一體化智能製造產業園、億緯鋰能動力電池生產基地、中電北鬥芯創谷、仲愷梧村人工智慧產業園等引領型項目建設,惠州市正在高起點打造電子信息萬億級產業集群,健步向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邁進。
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惠州市加快建設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其中,中海油惠煉二期全面建成投產,大亞灣石化區煉化一體化規模全國第一;目前,全面啟動惠東白花新材料產業園區規劃建設,將為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建設拓展發展空間。
打造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
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加強食品食用農產品安全合作,高水平打造惠州粵港澳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水稻產業科技大會日前在廣州開幕,大會旨在紀念水稻矮化育種技術創立60周年。
矮化育種是我國水稻科技史上的一次革命,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產量,為我國的糧食安全貢獻巨大。
在大會現場,水稻科技和水稻產品讓人耳目一新。其中,被大家熱烈討論的水稻產品是絲苗米。據悉,絲苗米最早發源於廣州市增城,過去叫寺廟米 ,最初由寺廟種植,做出來的米飯非常好吃,後來慢慢延伸叫作絲苗米。
「我的絲苗米收益差不多達到每畝2000元。」增城的一名米農表示。
尋常之外,總有令人驚喜之處。
在距離增城一個半小時車程的惠州市,同樣是種植絲苗米,但是種植戶們的收益卻翻了幾番。這是怎麼回事呢?
「按傳統的種植模式,一畝地的收入為2500~3000元,而立體種養可以達到1萬元以上。」廣東海納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鍾振芳表示。
海納農業,位於惠城區絲苗米產業園。
同樣是種水稻,這裡種的大米賣30元一斤,很多人搶著買;同樣是水田,這裡不僅產稻穀,還有魚、鴨、蛙、鱉、小龍蝦等養殖生物。
這就是廣東海納農業有限公司種植業、養殖業的有機結合,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兼顧的稻田立體種養模式,出產的水稻和養殖品質量上乘,形成互利、良性的生態循環,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
綠色、功能、立體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據鍾振芳介紹,海納農業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華南農業大學等院所和高校長期合作,並成立了院士工作站等產學研創新平臺,圍繞優質水稻種植的品種、土壤、肥料、生物防治、機械化生產、精深加工等方面重點攻關研究,海納農業已發展成為一家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
「農業企業成立院士工作站,這是很罕見的。」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教授馮有智博士表示。
「大家嘗一嘗,看看口味如何?」記者眼前的這一杯奶,濃稠、乳白色,入口微甜、潤滑,口感很香。
「這是米皮奶,是用大米的糟皮做的。」鍾振芳頗為自豪地介紹,米皮營養豐富,包含整粒稻穀65%的營養成分以及90%以上維生素和礦物元素,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
另一方面,若稻米重金屬超標或農藥殘留超標,最多的也是在米皮。海納農業敢於做米皮的精深加工,正是得益於綠色有機種植提供了第一道安全防控,把重金屬和農殘降至最低,米皮用於生產米皮奶、膨化餅乾,米糠用於生產肥料和飼料,精米用於成品銷售,打破了稻米價值的天花板。
2018年,海納農業成為國家稻米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
海納農業的立體種養模式效益顯著,成為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產業、打造粵港澳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的實踐。
依託得天獨厚的區位、生態和資源優勢,惠州農業正積極轉型升級。目前,全市特色優質農產品種植面積約210萬畝,形成了惠州梅菜、甜玉米、冬種馬鈴薯、荔枝、龍門年桔等特色產業,農產品遠銷全國。
目前,惠州農業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珠三角及港澳地區的主要農產品供應基地。惠州蔬菜年產量超過200萬噸,其中七成供應到深圳、東莞、廣州和香港等市場;每年供港新鮮蔬菜佔香港進口蔬菜總量的40%,供港生豬、家禽和水產品,約佔香港市場的1/3。
「高水平打造粵港澳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離不開高品質健康農產品。」廣東省蔬菜產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惠州市四季綠農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宋表示。
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長謝大森認為,要發揮嶺南特色蔬菜的優勢和特點,做大做強技術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的深加工項目。
惠州市大灣區辦有關負責人表示,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惠州市進一步挖掘現代科技農業的潛力,加強一二三產業融合,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升級,打造粵港澳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
「直通車」贏得企業投資信心
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創新「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模式,加快清理整合分散、獨立的政務信息系統,打破「信息孤島」,提高行政服務效率,形成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一流營商環境。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陳月芳是一名在惠港商。
1999年,陳月芳從香港來到惠州,在惠城區馬安鎮金馬開發區開辦了濠福塗裝(惠州)有限公司。目前,該公司平均年產值過億元,每年上繳稅費1000多萬元,是「誠信納稅大戶」。
2002年,公司走上正軌,收購所租地塊。由於歷史原因,當時的宗地圖精度不夠,也無紅線圖坐標定位,導致土地權屬無法確權。對此,陳月芳心急如焚:「再解決不了,我們都有要搬走的想法了。」
為陳月芳解決難題、讓陳月芳鐵心留下來的緣由,是惠州市正在開展的解決企業困難的「直通車」活動。
從反映問題到解決問題,不到一個月,陳月芳的不動產登記證書順利辦理下來,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我要繼續在馬安鎮紮根,為惠州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從1月25日「開車」至7月8日,惠州「直通車」交出了「期中考成績單」:「直通車」平臺半年來共收到企業訴求512宗,共辦結445宗,辦結率達87%。
營商環境的優化,讓企業更有獲得感!
「效率很高!」惠州南旋毛織廠有限公司財務總監謝明強表示,「直通車」服務高效,大大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破政企間「隱形門檻」、讓企業輕裝上市搏擊,這正是開展「直通車」的初衷。
惠州與香港產業合作緊密,香港一直是惠州主要貿易夥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入推進,惠港合作再創歷史新高,港資企業成為推動惠州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為此,惠州首次為港資企業開通專場「直通車」,助力惠港深化合作。
據惠州市商務部門統計,截至目前,全市批准設立港資企業10356家,佔外資企業總量的80.3%。據惠州海關統計數據,今年第一季度,惠州對香港主要貿易進出口值達120.1億元。
「直通車」成為惠州市營造一流營商環境的有力抓手。
據介紹,惠州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差異化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體系,創新開展解決企業困難「直通車」活動,推進「集成辦理、一次搞定」政務改革,「多證合一」「照後減證」改革創新落地,企業開辦時間壓縮到5個工作日內。
數字廣東公司執行長王新輝介紹,廣東在全國率先推出小程序「粵省事」,目前累計上線687項服務,其中597項實現「零跑動」,日均訪問量達915萬人次。「惠州市拓展『粵省事』及一體機應用,打通政務服務最後一公裡,優質、高效、便捷的營商環境,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惠州市大灣區辦有關負責人表示。
(責編:王楠、陳育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