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大灣區惠州篇:沿江向海 產業集群

2020-12-17 廣東頻道

原標題:沿江向海 產業集群

  惠州市從「臨湖沿江」向「沿江向海」發展,正全力打造特色鮮明、具有競爭力的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

  惠州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差異化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體系。

  海納農業的立體種養模式效益顯著。

  華星光電依靠自主創新建成我國首條高世代面板生產線。

  人民網廣東頻道

  人民日報黨媒信息公共平臺·粵港澳大灣區融媒體工作室

  珠海傳媒集團記者 張帆 宋雪梅/文 吳長賦/圖

 

  千年古邑,嶺東雄郡。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惠州市被提及6次,被明確定義為「重要節點城市」。

  惠州市今年迎來了改革提速年和建設國內一流城市的開局之年。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惠州市將不斷提高行政服務效率,積極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發揮產業鏈齊全的優勢,建設石化能源新材料和電子信息兩大萬億級先進位造業集群;在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中,高水平打造惠州粵港澳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

  藍圖繪就,風正揚帆。

  發揮自身優勢;深化改革創新;增強綜合實力:惠州市從「臨湖沿江」向「沿江向海」發展,正全力打造特色鮮明、具有競爭力的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

  全球領先的產業基地呼之欲出

  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在珠江東岸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等世界級先進位造業產業集群。發揮惠州等地產業鏈齊全的優勢,加強大灣區產業對接,提高協作發展水平。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惠州仲愷高新區,現代化企業鱗次櫛比。

  TCL集團控股的惠州市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在華星光電的產品展示廳,5毫米超薄顯示屏、4K和8K顯示屏不一而足。這些不同尺寸、不同用途的顯示屏,像科幻片一樣展示著絢麗的色彩,又用生動的分析數據展示該行業的先進技術。

  科技創造美好。

  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大尺寸液晶面板就產自這裡。

  從華星光電生產車間的2樓參觀通道往下看,皆是大型自動化機器,工人寥寥無幾。

  據悉,在具有惠州華星光電特色的智「惠」工廠裡,自動化程度達到95%以上。通過智能製造,全面提升了生產運營效率,使成本降低25%、產品研發周期縮短30%、生產效率提高25%。

  「每年4000萬片面板從這裡輸送到世界各地。隨著二期項目的動工,這裡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模組和整機一體化智能製造基地。」華星光電模組廠副廠長鞠霞表示。

  曾經,中國的液晶面板顯示產業發展緩慢,產品、技術受制於人,以TCL集團為代表的企業開始發力。2009年,華星光電逐夢而生。

  華星光電依靠自主創新建成我國首條高世代面板生產線,打破了日韓企業在半導體面板製造領域的長期壟斷,改寫了我國「缺芯少屏」的現狀。

  2016年,TCL集團模組整機一體化智能製造產業園落戶惠州。兩年後,華星光電高世代模組項目投產。作為全球第五大液晶面板製造商,華星光電目前正積極布局大尺寸觸控模組、電子白板、拼接牆、車載、手機顯示模組、OLED顯示模組等高端應用領域,將進一步夯實在全球面板行業的核心競爭力。

  潮起惠州,影響深遠。

  華星光電高世代模組項目是TCL模組整機一體化項目的一個子項目。總投資129億元的TCL模組整機一體化項目是廣東省重點項目,目前項目二期已經動工建設,預計2021年完成建設。這個「巨無霸」項目全部建成後,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模組和整機一體化智能製造基地。

  項目建設將吸引江豐電子、LG化學等上下遊企業落戶惠州,帶動惠州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平板顯示產業鏈配套最齊全的區域。千億級產業鏈呼之欲出!

  將視線轉向幾公裡之外。在惠州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全自動的智能裝備24小時不停運轉,經過多重工序後,一批批新能源產品在此誕生。

  這是一家2009年在創業板上市的民營企業。

  今年第一季度,億緯鋰能實現營業總收入11億元,同比增長60.5%,公司鋰亞電池居世界前列,鋰原電池居國內領先地位;消費類鋰離子電池在電子霧化器、智能穿戴等細分領域處於市場領先地位;動力儲能電池在國內排名前列,成功進入國際一流乘用車企供應鏈。

  2018年12月17日,「光榮與夢想——2018粵港澳大灣區上市公司發展機遇論壇」在深圳舉辦,論壇隆重發布「灣區精神傑出企業家」名單。其中,億緯鋰能董事長兼總裁劉金成博士上榜。

  廿年磨一劍,其鋒堪折雲。

  作為專家型老闆,劉金成作為企業的最強大腦,將惠州鋰電池帶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億緯鋰能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底層技術、研發投入、企業成果轉化等細分領域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成就顯著。

  2019年,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惠州已成為廣東省乃至全國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已基本形成智能終端、平板顯示、汽車電子、LED和新能源電池等五大產業集群。

  「石化能源新材料和電子信息兩大產業是惠州的特色優勢,也是周邊城市無法複製和模仿的。」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建議,惠州要把握髮展機遇,不斷做大做強做精做優兩大萬億級產業,激發惠州高質量發展強勁動力。

  惠州市大灣區辦有關負責人表示,正在研究制定《惠州市打造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實施方案》,依託TCL集團模組整機一體化智能製造產業園、億緯鋰能動力電池生產基地、中電北鬥芯創谷、仲愷梧村人工智慧產業園等引領型項目建設,惠州市正在高起點打造電子信息萬億級產業集群,健步向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邁進。

  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惠州市加快建設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其中,中海油惠煉二期全面建成投產,大亞灣石化區煉化一體化規模全國第一;目前,全面啟動惠東白花新材料產業園區規劃建設,將為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建設拓展發展空間。

  打造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

  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加強食品食用農產品安全合作,高水平打造惠州粵港澳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水稻產業科技大會日前在廣州開幕,大會旨在紀念水稻矮化育種技術創立60周年。

  矮化育種是我國水稻科技史上的一次革命,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產量,為我國的糧食安全貢獻巨大。

  在大會現場,水稻科技和水稻產品讓人耳目一新。其中,被大家熱烈討論的水稻產品是絲苗米。據悉,絲苗米最早發源於廣州市增城,過去叫寺廟米 ,最初由寺廟種植,做出來的米飯非常好吃,後來慢慢延伸叫作絲苗米。

  「我的絲苗米收益差不多達到每畝2000元。」增城的一名米農表示。

  尋常之外,總有令人驚喜之處。

  在距離增城一個半小時車程的惠州市,同樣是種植絲苗米,但是種植戶們的收益卻翻了幾番。這是怎麼回事呢?

  「按傳統的種植模式,一畝地的收入為2500~3000元,而立體種養可以達到1萬元以上。」廣東海納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鍾振芳表示。

  海納農業,位於惠城區絲苗米產業園。

  同樣是種水稻,這裡種的大米賣30元一斤,很多人搶著買;同樣是水田,這裡不僅產稻穀,還有魚、鴨、蛙、鱉、小龍蝦等養殖生物。

  這就是廣東海納農業有限公司種植業、養殖業的有機結合,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兼顧的稻田立體種養模式,出產的水稻和養殖品質量上乘,形成互利、良性的生態循環,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

  綠色、功能、立體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據鍾振芳介紹,海納農業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華南農業大學等院所和高校長期合作,並成立了院士工作站等產學研創新平臺,圍繞優質水稻種植的品種、土壤、肥料、生物防治、機械化生產、精深加工等方面重點攻關研究,海納農業已發展成為一家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

  「農業企業成立院士工作站,這是很罕見的。」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教授馮有智博士表示。

  「大家嘗一嘗,看看口味如何?」記者眼前的這一杯奶,濃稠、乳白色,入口微甜、潤滑,口感很香。

  「這是米皮奶,是用大米的糟皮做的。」鍾振芳頗為自豪地介紹,米皮營養豐富,包含整粒稻穀65%的營養成分以及90%以上維生素和礦物元素,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

  另一方面,若稻米重金屬超標或農藥殘留超標,最多的也是在米皮。海納農業敢於做米皮的精深加工,正是得益於綠色有機種植提供了第一道安全防控,把重金屬和農殘降至最低,米皮用於生產米皮奶、膨化餅乾,米糠用於生產肥料和飼料,精米用於成品銷售,打破了稻米價值的天花板。

  2018年,海納農業成為國家稻米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

  海納農業的立體種養模式效益顯著,成為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產業、打造粵港澳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的實踐。

  依託得天獨厚的區位、生態和資源優勢,惠州農業正積極轉型升級。目前,全市特色優質農產品種植面積約210萬畝,形成了惠州梅菜、甜玉米、冬種馬鈴薯、荔枝、龍門年桔等特色產業,農產品遠銷全國。

  目前,惠州農業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珠三角及港澳地區的主要農產品供應基地。惠州蔬菜年產量超過200萬噸,其中七成供應到深圳、東莞、廣州和香港等市場;每年供港新鮮蔬菜佔香港進口蔬菜總量的40%,供港生豬、家禽和水產品,約佔香港市場的1/3。

  「高水平打造粵港澳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離不開高品質健康農產品。」廣東省蔬菜產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惠州市四季綠農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宋表示。

  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長謝大森認為,要發揮嶺南特色蔬菜的優勢和特點,做大做強技術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的深加工項目。

  惠州市大灣區辦有關負責人表示,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惠州市進一步挖掘現代科技農業的潛力,加強一二三產業融合,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升級,打造粵港澳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

  「直通車」贏得企業投資信心

  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創新「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模式,加快清理整合分散、獨立的政務信息系統,打破「信息孤島」,提高行政服務效率,形成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一流營商環境。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陳月芳是一名在惠港商。

  1999年,陳月芳從香港來到惠州,在惠城區馬安鎮金馬開發區開辦了濠福塗裝(惠州)有限公司。目前,該公司平均年產值過億元,每年上繳稅費1000多萬元,是「誠信納稅大戶」。

  2002年,公司走上正軌,收購所租地塊。由於歷史原因,當時的宗地圖精度不夠,也無紅線圖坐標定位,導致土地權屬無法確權。對此,陳月芳心急如焚:「再解決不了,我們都有要搬走的想法了。」

  為陳月芳解決難題、讓陳月芳鐵心留下來的緣由,是惠州市正在開展的解決企業困難的「直通車」活動。

  從反映問題到解決問題,不到一個月,陳月芳的不動產登記證書順利辦理下來,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我要繼續在馬安鎮紮根,為惠州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從1月25日「開車」至7月8日,惠州「直通車」交出了「期中考成績單」:「直通車」平臺半年來共收到企業訴求512宗,共辦結445宗,辦結率達87%。

  營商環境的優化,讓企業更有獲得感!

  「效率很高!」惠州南旋毛織廠有限公司財務總監謝明強表示,「直通車」服務高效,大大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破政企間「隱形門檻」、讓企業輕裝上市搏擊,這正是開展「直通車」的初衷。

  惠州與香港產業合作緊密,香港一直是惠州主要貿易夥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入推進,惠港合作再創歷史新高,港資企業成為推動惠州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為此,惠州首次為港資企業開通專場「直通車」,助力惠港深化合作。

  據惠州市商務部門統計,截至目前,全市批准設立港資企業10356家,佔外資企業總量的80.3%。據惠州海關統計數據,今年第一季度,惠州對香港主要貿易進出口值達120.1億元。

  「直通車」成為惠州市營造一流營商環境的有力抓手。

  據介紹,惠州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差異化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體系,創新開展解決企業困難「直通車」活動,推進「集成辦理、一次搞定」政務改革,「多證合一」「照後減證」改革創新落地,企業開辦時間壓縮到5個工作日內。

  數字廣東公司執行長王新輝介紹,廣東在全國率先推出小程序「粵省事」,目前累計上線687項服務,其中597項實現「零跑動」,日均訪問量達915萬人次。「惠州市拓展『粵省事』及一體機應用,打通政務服務最後一公裡,優質、高效、便捷的營商環境,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惠州市大灣區辦有關負責人表示。

(責編:王楠、陳育柱)

相關焦點

  • 走馬大灣區惠州篇:惠風和暢 蓄勢騰飛
    惠州西湖美景。   人民網廣東頻道   人民日報黨媒信息公共平臺·粵港澳大灣區融媒體工作室   珠海傳媒集團記者 宋雪梅 張帆/文 吳長賦/圖     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中,惠州顯得有些低調。這座遠近聞名的生態城市,擁有著優美的海岸線,是深圳人度假的後花園。   惠州市中心有一個西湖,因蘇東坡而得名。
  • 落子惠州仲愷,星河產業打造大灣區人工智慧總部基地——惠州星河...
    惠州星河WORLD首開區效果示意圖迎時代發展機遇,仲愷將成灣區東部創新中心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解讀,惠州要建設成為「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全面對標深圳東進戰略,對接廣州東擴發展態勢,加快創新平臺建設。
  • ...廣州發展創意設計產業集群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
    支持深圳發展時尚業、廣州發展創意設計產業集群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發布
  • 走馬大灣區佛山篇:廣佛同攜手 打造發展極
    十年來,廣佛兩市黨委、政府同心同向、精誠合作,帶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共建共享,廣佛同城化建設碩果纍纍,包括構建多層次合作機制、拓展多領域合作內容,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融合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實現了政通、路通、事通、財通的同城格局。
  • 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電子產業的梳理與機會
    經濟發展水平全國領先,產業體系完備,集群優勢明顯,經濟互補性強,香港、澳門服務業高度發達,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2017年大灣區經濟總量約10萬億元。
  • 惠州規劃30平方公裡做新材料產業園!瞄準大灣區科技創新基地
    按照規劃定位,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利用大亞灣石化區原料,生產戰略性新興材料和高端新材料,最終打造成為國內一流新材料產業基地、粵港澳大灣區新材料科技創新基地。根據該公示稿的內容,該產業園的產業規划具體如下:一個平臺:新材料創新和中試平臺,形成新材料自主創新能力。
  • 粵港澳大灣區(郴州)農業產業集群項目正式籤約
    粵港澳大灣區(郴州)農業產業集群項目總投資59億元,分三期建設,將建設農產品集散中心、多樣化倉儲及多層物流配送區等,市領導闞保勇、陳榮偉參加活動。紅網時刻12月5日訊(記者 龍芳華)12月5日上午,粵港澳大灣區(郴州)農業產業集群項目正式籤約。郴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劉志仁,澳門君天集團董事局主席、中國僑商會常務副會長、湖南省僑聯副主席葉驚濤見證籤約並講話。
  • 走馬大灣區中山篇:東承西接 交通先行
    其中,西端的伶仃洋大橋主孔跨徑達到1666米,主塔高270米,通航淨高76.5米,橋面高達90米(相當於30層樓的高度),建成後有望成為全球最高的海中大橋。今年上半年,伶仃洋大橋東索塔完成樁基施工後,已逐步轉入樁基以上的承臺工程。   「伶仃洋大橋的水中錨錠在國際上屬於首例,目前大部分橋梁的錨錠都設在陸地上。」
  • 惠州市惠陽區正崛起千億級產業集群
    15日,伯恩光學(惠州)有限公司總裁辦副主任兼基建發展部經理李林告訴記者。搶抓粵港澳大灣區機遇、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近年來,惠州市惠陽區積極探索「深圳研發設計+惠陽孵化製造」,電子信息等產業集聚發展助推工業經濟「向上突圍」,連續兩年規上工業總產值超過千億元。得益於工業引擎拉動,惠陽區經濟實現提質發展,多項經濟指標增幅排在惠州全市前列。
  • 惠州「脊梁骨」1號公路計劃2024年通車
    往北直通韶關、清遠,向南走向惠州灣,串起惠州南北5個縣區的1號公路,未來將成為城市發展的「脊梁骨」。同時,這條南北交通軸線快速通道,也是惠州交通謀篇布局「豐」字中的「一豎」。以「交通帶動產業,產業支撐城市」為理念,惠州正高標準謀劃「豐」字交通主框架,充分發揮惠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東岸輻射帶動粵東北發展的樞紐門戶作用,奠定惠州百年城市發展主框架。
  • 【聚焦】惠州:依託「豐」字交通引入產業帶動城市發展
    交通帶動產業,產業支撐城市。隨著「豐」字交通主框架規劃成果落地,惠州城市發展「骨架」勢必進一步拉開。當前,我市正全力推進「三橫一豎」交通軸線和「五橫五縱」骨幹快速路網建設,力爭實現惠州1小時通勤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為眾多優質項目搶灘登陸惠州提供優越的交通條件。
  • 布局大灣區,該去哪裡拿地買房?研究下這10個小灣區、10條跨海通道
    而且,廣深港高鐵、穗莞深城際、廣深沿江高速,以及規劃中的廣深第二高鐵,都是從西部接入深圳的。 為什麼是西部?西部雖然離羅湖遠,但是和珠江口近,和廣州近,和東莞、佛山、中山近,也和香港大嶼山近。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明確提出要把前海打造為為國際化城市新中心。什麼是城市新中心?
  • 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再造一個石化新材料產業新增長極
    11月18日下午,惠州新材料產業園攜手市商務局、大亞灣區在深圳舉行「『惠』聚新材料攜手創一流」招商推介會,向深圳企業發出誠摯邀請。記者從活動中獲悉,惠州新材料產業園擬用10年時間,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新材料產業基地和粵港澳大灣區新材料科技創新基地,再造一個石化新材料產業新增長極。
  • 楓璟麗園能買嗎/買了惠州楓璟麗園後悔了它終於露出真相了
    惠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及臨深優質區域,優越的地理位置,強勁的產業集群,便利的交通規劃,再加上政策的加持,將有機會藉此「東風」乘風而上!>    港口: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惠東港口直達香港    惠州著力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和生命健康產業「2+1」現代產業集群,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GDP)4103.05億元,在全省中居於第五。
  • 山與海的牽手!惠州&道孚:高原果蔬跨越2000公裡香飄大灣區
    在來自惠州的資金、人才和市場等力量的作用下,高原上種下了果蔬夢,果實不僅走出了大山,還走進了大灣區。 近年來,惠州加大對產業扶貧的資金投入,不斷提升道孚農業現代化水平。2018年末至2019年初,惠州與道孚共建的極地農業基地拔地而起,一座座蔬菜大棚、一臺臺智能控溫設備破解了高寒氣候果蔬難生長的難題。 「環境既是劣勢也是優勢。」
  • 惠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康養目的地,推進生命健康產業聚集
    惠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康養目的地,推進生命健康產業聚集 記者 楊雪 惠州電臺 惠州電臺微信號 hzdtxw 功能介紹 惠州電臺FM100新聞綜合頻率,關注我們,了解發生在惠州的大事小事。後疫情時代,南崑山的康養產業發展迎來了風口期,康養產業大有可為,立足於現有資源利用的同時,以項目帶動,推動康養產業發展,是南崑山發展康養產業的新思路。葉一歡: 為了打造森林康養目的地,我們引入了國華項目和奧飛動漫森林小鎮項目,這兩個項目主要以打造醫療康養和文旅產業為主,通過大項目的帶動,我們希望把南崑山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康養目的地。
  • 惠州:7縣區將各建一個千億級園區
    近年來,大亞灣區發揮大項目、大企業的帶動效應,延長產業鏈,發展壯大大乙烯大化工產業,加快發展石化中下遊深加工產業集群、高端化學品和化工新材料產業集群、石化生產性服務業產業集群。在中海油惠煉二期、中海殼牌化工二期項目全面建成投產後,2018年園區工業產值增長29.4%,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1.5%,呈跨越發展態勢,石化區綜合實力躍居中國化工園區第一位。
  • 【惠州文脈·聚焦】總投資600億!中國版浪漫「奧蘭多」落子惠州
    惠州集山、海、湖、泉、瀑於一體,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身,為粵港澳大灣區知名的熱門休閒旅遊區之一,2019年全市接待遊客630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570億元。萬有度假區的加入,不僅會提升惠州的文旅水平,還將填補華南地區世界文旅綜合體3.0項目的空白。
  • 全面落實區域發展新戰略努力打造大灣區「金角銀邊」
    日前,惠東縣委書記郭武飄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一把手」訪談活動中,向《惠州日報》記者表示,全縣要健全完善黨對一切工作領導的制度機制,確保黨的全面領導不折不扣落到實處。不斷完善落實「兩個維護」的各項制度,健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學習教育、調查研究、檢視問題、整改落實的長效機制,不斷提升各級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推動各級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 惠東縣全力推動廣汕鐵路、濱海旅遊公路、惠州1號公路建設 銜接「豐」字交通網絡
    在惠東縣負責人看來,緊緊圍繞今年市委「修路抓項目、提效抓隊伍」重點工作,以大交通網絡實現山海統籌發展、大平臺建設引進大項目培育大產業、新產業發展釋放高質量新動能,努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角銀邊」,為惠州建設國內一流城市貢獻惠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