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回到了自己工作,或者學習的地方,行李箱這個東西也是一直都是受到我們需要的,行李箱裡裝的東西這幾年來一直都是社交網絡上的熱門話題。
隨著現代經濟科技交通都在不斷的發展,便利性人們的流動性提高的非常快,離家的人數越來越多,中國人的常態不管是去哪裡。但是家一直都是我們的起點,行李箱離家以後我們唯一的陪伴,有一位女生,他說他要用個行李箱,從老家回到工作地湖南,"其實我總是跟媽媽說我們學校的夥食非常的好,想吃什麼也都能買得到,但是媽媽還是會堅持給我帶嫌麻煩,把它拿出去,她又放回來。"
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雖然她一直嫌棄帶行李箱很重,但是到了工作的地方,吃起來卻很香,我們也只能用這麼一點點食物來回憶家的味道。
還有一種鄉愁叫做漂洋過海的行李箱行李箱裡面被父母塞得滿滿,從我們把它帶著,我們工作學習生活的地方也有可能漂洋過海。對於留學歐洲的遊子而言行李箱最有分量的是爸爸給他做的辣醬。雖然現在都說父愛如山,但這些辣醬裡面卻藏著父親對女兒最細膩,最深刻的思念。
有其他的華僑李湘去了華僑大學讀書以後,他的行李箱就非常的重。爸爸在美國,他奶奶在江蘇老家,他每次往返這兩個地方的時候就有自己的行李箱,給父親和奶奶當一次搬運工。
18年以來,雖然他的爸爸每天都會給奶打一通電話,但是奶奶還是一直都在為兒子的衣食住行,而擔憂。所以趁著孫女返程回家的時候,奶奶總是會提前買好藥材,準備非常的9,然後把rUN小心翼翼的讓孫女帶到阿聯去,而且他始終記得他的兒子一直最愛吃的是豬肉韭菜餡的餃子。
雖然現在中國餐館開遍全球,但是總有些味道只有最親近的人才能吃得動大家知道他的行李箱裝的是慈母的愛,也有父親對家鄉的回憶,對祖國的懷念。
其實有一種變遷是不得不提就是拉杆箱,範雲霞上大學是上世紀70年代末,那個時候物資貧乏,交通也不方便。去讀書他們都是用布提包,又滿滿的一包上火車,一直到了北京。但是現在的話,其實都是用行李箱,而且需要坐飛機幾個小時就能到。但是家鄉的味道還是不變的,不管是上個世紀的作為女兒的身份,還是這個世紀作為母親的身份。
上一次她是裝著滿滿的好吃的,這一次是由她自己主動的帶兒子帶吃的過去。從這小小的物件上也能看出,我們現在時代的變遷和一代代人的家國記憶。
還有一種是拎著行李箱回家,家永遠是你最溫暖的港灣,當你在外面漂泊無定非常的迷茫,詳細向家的方向,看看家的方向,心裡也會感到一絲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