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琴為劍,大提琴家徐逸群的美國音樂之旅

2021-01-21 濟南時報
  

  音樂沒有國界,總能在任何時候撫慰人心。近日,山東籍旅美大提琴演奏家徐逸群正忙碌地準備著兩場音樂會——她將於2021年1月受帕爾曼夫婦邀請在其音樂節,以及緬因州的埃爾斯沃思藝術中心的音樂季中以網絡形式分別「上演」個人獨奏以及重奏音樂會,為疫情下的人們「打氣」。在這兩場音樂會中,除了西方的樂曲以外,她特別挑選了中國著名作曲家譚盾的《臥虎藏龍》。這位1994年出生於濟寧的山東女孩,想用自己獨有的方式,撫慰疫情中的人們。
神奇的音樂緣分
  徐逸群曾獲得楊尼格羅國際大提琴比賽第一名、第58屆東部康乃狄克交響樂團器樂獨奏比賽一等獎等眾多大獎。
  作為一名出色的演奏家,徐逸群曾在包括紐約的卡內基音樂廳、愛麗絲·塔利音樂廳和特拉維夫博物館等許多世界上最負盛名的舞臺上表演,並曾和伊扎克·帕爾曼、紐約愛樂樂團和大都會歌劇院樂團大提琴首席們以及克利夫蘭、茱莉亞四重奏等著名藝術家合作。此外,她還曾在「林肯中心的大提琴家們」音樂會和著名的萬寶路音樂節等著名音樂節上演奏。
將細微的聲音帶入演奏中
  徐逸群之所以愛上大提琴,是因為大提琴低沉而迷人的聲音。自從16世紀大提琴出現以來,它通常被視為純粹的伴奏樂器,很少有機會作為獨奏樂器展現它的出眾點。徐逸群經常羨慕小提琴家的精湛技巧和表達方式,儘管很多小提琴技巧在大提琴上做起來很難,但徐逸群從小提琴技術中引入了兩種在大提琴演奏中罕見的技術:對上半弓的運用和指關節揉弦的使用。揉弦是一種輕微的音調變化,可為樂器演奏帶來更多表現力。指關節揉弦僅被認為是一種小提琴技術,但徐逸群發現指關節揉弦可以在大提琴演奏中,尤其是在旋律部分中表現出更多的表現力,「當情緒沉悶或充滿激情時,尤為適合指關節揉弦,這種方式可以在任何給定時刻更好地表達情感」。
  將小提琴技術融入其中,使徐逸群能夠毫不費力地表達最複雜的演奏技巧,甚至解決了許多其他有成就的大提琴手也無法解決的困難片段。2019年3月31日,在緬因州基特裡音樂廳以及同一年的8月16日在紐約謝爾特島上克拉克藝術中心演奏弗裡茨·克雷斯勒的小提琴曲《中國花鼓》中,徐逸群將這種融入了小提琴演奏技巧的手法完美地展示了出來,讓這首曲子有了更為豐富的情感表達。2019年12月12日,徐逸群結合小提琴技巧在紐約的美國歌劇院中心精湛地演奏了海頓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此外,因為總是尋求更高的效率和表現力,所以徐逸群還在演奏大提琴時發現了「快速演奏」的秘密,「像體育運動一樣,快節奏是精湛的技藝的一種體現。更快、更巧妙地演奏技巧的能力一直是音樂家的追求。」大提琴以其抒情和類人的聲音而聞名,與小提琴或鋼琴相比,從本質上講,它是一種在演奏快速段落時更具挑戰性的樂器。與小提琴相比,大提琴的琴弦更粗更長。較大的琴體和較粗的琴弦響應速度較慢,需要更多的體力才能發出聲音。針對這種情況,徐逸群開發了一種方法,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表現精湛的技巧,這種技巧不僅可以幫助大提琴演奏家更加輕鬆自如地獲得更快的演奏速度,還可以防止與演奏相關的傷害,它結合了身體的自然反應,以較少的體力就能演奏快速的段落,還能使聲音更加靈活和細膩。2018年2月24日,在美國東部康乃狄克交響樂團的獨奏演出中,徐逸群結合了這種演奏技巧,獨奏了一曲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題曲》。這件作品節奏快,複雜的音符要求大提琴手左手快速在指板移動。許多大提琴演奏家因此而錯過了許多音。通過對音符進行邏輯分組,徐逸群能夠清晰、快速、平穩地演奏此曲——給每組一個推動力,以減少左手的緊張度並加快其移動速度,將細微的聲音帶入她的演奏中。2018年11月17日,徐逸群在特拉維夫博物館為觀眾精湛地展現巴赫的第六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這個組曲中有很多讓最棒的大提琴家都膽怯的地方,但是徐逸群運用她研究出的「不費吹灰之力地表現精湛的技巧」的方法完美地演奏了這首經典作品。
蘊藏在音樂中的愛與善的力量
2014年1月1日,徐逸群在美國新罕布夏州樸茨茅斯新年音樂會上為美國觀眾演奏了中國作曲家姜文濤的作品《節日的天山》,聽眾對這個作品非常地迷戀。
  作為中美之間的音樂傳播者,徐逸群一直懷著增進不同文化之間音樂和文化交流的「壯志雄心」。憑藉出色的大提琴演奏技巧和對中美音樂本質的理解,徐逸群將中國作曲家的作品帶到美國,也將美國音樂帶給中國觀眾。徐逸群曾多次在中國演奏美國作曲家約翰·亞當斯和威廉·博爾康的作品,亞當斯和博爾康都曾獲普立茲獎和葛萊美獎,非常著名。2016年10月,徐逸群在中國中央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許多頂級的音樂機構表演他們的作品。音樂是一種世界語言,中國觀眾都特別喜歡威廉·博爾康創作的弦樂四重奏,情不自禁與音樂共舞。
  除了將美國作曲家的音樂帶到中國之外,徐逸群還將許多西方作曲家的音樂介紹到中國。比如,2009年6月在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廳、廣西人民音樂廳,徐逸群演奏了一場獨奏音樂會和一部協奏曲,曲目都是來自法國、德國、匈牙利、義大利、俄羅斯和西班牙的西方古典音樂作品。
  在進行中外音樂交流之外,公益活動也是徐逸群回報中國和美國社會的一種方式。作為音樂大使,她曾在謝爾特島、洛杉磯、紐約、新罕布夏州、佛羅裡達州為需要的人演奏音樂。她曾在汶川大地震後的公益演出中演奏克連格爾的安魂曲。2017年1月26日,徐逸群在紐約市的西奈山醫院移植科為病人演奏了巴赫的獨奏大提琴組曲。徐逸群說:「我很高興能用自己的技能,用音樂帶給人們歡樂與和平,我相信音樂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新時報記者錢歡青)

相關焦點

  • 以琴為劍,大提琴家徐逸群的美國音樂之旅
    此外,她還曾在「林肯中心的大提琴家們」音樂會和著名的萬寶路音樂節等著名音樂節上演奏。將細微的聲音帶入演奏中  徐逸群之所以愛上大提琴,是因為大提琴低沉而迷人的聲音。自從16世紀大提琴出現以來,它通常被視為純粹的伴奏樂器,很少有機會作為獨奏樂器展現它的出眾點。
  • 青島冬之旅夏日音樂節落幕 「大提琴的家」首次回家
    而針對無法到場的國際大提琴大師,組委會還特別安排了所有受邀的海外專家教授線上授課,大師們通過網絡視頻、通過屏幕和同聲翻譯,為學子們上課並交流。來自全國各大音樂學院的三十餘位大提琴名師與數百名學子歡聚一堂,在師生互動、知音參與、時時有活動、天天有特色的濃厚學術氛圍中,共同度過了一周的快樂音樂時光。
  • 【力薦:大提琴家王健的學琴史 琴爸琴媽必看】
    王健,童年時就因其卓越才華受到包括小澤徵爾在內的世界音樂大師們的嘉許,9歲時便在奧斯卡獲獎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扎特》中露臉。1985年赴美留學,在歐洲各國巡迴演出,成了舉世矚目的華人音樂家。1999年,他被美國著名的《美國音樂)雜誌評選為「全美傑出音樂藝術家」。英國弦樂雜誌《斯特拉底》則盛讚他是「一位令人激動的演奏家,他的技巧是建立在花崗巖上的。」
  • 捷克著名大提琴家丹尼爾•維斯為我宮弦樂團授課
    2016年9月29日晚6時,捷克著名大提琴家丹尼爾·維斯先生蒞臨荔灣區青少年宮為我宮藝術學校弦樂團的孩子們帶來一節精彩的大師課。
  • GoFashion x 於朦朧:大提琴藝術之旅
    ▼2018.08.10 | NO.036它被稱作為音樂貴婦大提琴,一種西洋弦樂器,雖然還不能百分之百地斷定它最準確的起源,但我們可以暫且跟隨著主流學者的說法:大提琴由維奧爾琴(Vinl)演變來,並推測早在15世紀中期到16世紀時就在歐洲各國流行起來。
  • 中國愛樂樂團大提琴演奏家張集老師帶你了解大提琴
    張集老師:大提琴和其他弓弦樂器一樣,我認為最難攻克的就是右手的運弓和發音,弓與弦的摩擦就好比是歌唱家的聲帶,每位歌唱家的聲音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點,拉琴也是一樣。同樣的一把琴在不同人的手裡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和音色,如何才能把琴的聲音和音色發揮出來,是需要長時間的基本功練習和自己用耳朵聽自己的聲音,要自己去給自己提要求。
  • 聆聽大提琴家施瓦布:從音樂風格到審美品格
    儘管海頓在1765年的作品目錄草稿中寫下了這部協奏曲第一樂章主部主題的開始部分,但完整樂譜早就遺失,直到200多年後的1961年,音樂學家普爾克特(Oldich Pulkert)在布拉格國家博物館中發現了一份樂譜抄本,經相關專家鑑定確認為遺失的海頓《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 超1米行李購票「坐」飛機被拒 世界級大提琴家王健發靈魂拷問
    昨天,世界級大提琴家王健在朋友圈發表的一則面向所有大提琴家的「溫馨提示」,在整個音樂界一石激起千層浪。大提琴家王健在朋友圈的「溫馨提示」網絡圖購買了東航航班,並為其大提琴單獨購票的王健,差點因為「超過1米的行李不能帶上飛機」的規定而遭遇連人帶琴被滯留的尷尬。所幸,最終這把價值連城的大提琴被「安放」在乘務組人員的衣櫃中,可這「驚險之旅」還是讓王健心有餘悸。
  • 華裔女大提琴家林研:背著大提琴「闖」天下
    中新網5月24日電 據法國《歐洲時報》英國版報導,拉大提琴的女子,總是給人以古典優雅的印象,而記錄英國大提琴家傑奎琳·杜普雷的電影《她比煙花寂寞》(Hilary and Jackie)又賦予了這個形象更華麗的內涵與神秘感。在倫敦古典音樂圈,活躍著一名拉大提琴的華裔女子,她就是古典音樂界小有名氣的華裔大提琴家林研(Linda Lin)。
  • 「大提琴的家」頂級大提琴盛會在韓國釜山舉行
    活動海報 7月16日,由中國音樂家協會大提琴學會會長、著名音樂教育家、大提琴演奏家俞明青先生發起的「大提琴的家」頂級大提琴盛會在韓國釜山隆重舉行。該活動倡導以探索發掘音樂內涵,聆聽築造音樂家園,共享成就音樂視野的價值為理念。旨在為演奏家、愛樂者、老師和學生們營造一個近距離交流、多維度溝通的真實而溫暖的「家」! 提及舉辦這次盛會的初衷,中國音樂家協會大提琴學會會長俞明青說:「舉辦『大提琴的家—— 2018釜山盛典』是為了把美好的音樂,通過親切而有力的方式,近距離地傳給熱愛大提琴音樂的人們。
  • 對大提琴琴碼的探索
    最近我對提琴琴碼進行了些探索性試驗,把各項試驗中獲得的的感覺結果記錄寫成《琴碼的探索》貼在「小提琴製作、選購、維修」專欄上供同是愛好者的琴友們對照自己的提琴作個參考,現摘錄大提琴部分貼在此,歡迎各位老師批評指正。小提琴、中提琴部分對大提琴也很有啟發意義。
  • 大提琴家麥斯基(Mischa Maisky)情感是音樂的最終目的
    大師,您的琴看起來不大呢!"這把琴,在體型並不高大的麥斯基身邊,看起來還嫌小了一 點。這是蒙塔那那(Montagnana),琴身的確是 比一般的琴小些。正常尺寸的琴,音量當然會比 較大,尤其是在低音的部分;但是這把琴的聲音 相當甜美,音量也夠,所以我並不在意它的尺寸 大小。
  • 與琴為友,相伴人生——大提琴演奏家馬珏侖
    大提琴的音色深沉、親切又極富感染力。它擁有著最親近人類聽覺的音域,每當聽到它的聲響,總會令人感動。今天,我們邀請到了中國愛樂樂團大提琴演奏家馬珏侖,5歲開始學習音樂的他,已經與大提琴相依相伴數十載時光。大提琴已經交融在了他生命的每一方角落,這種特殊的情感,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明了。走進馬珏侖老師,走進他的大提琴之路。
  • 大提琴王子學琴路沒挨過一巴掌(組圖)
    2006年5月5日,在拉脫維亞西部城市庫爾迪加舉辦的「第四屆達維多夫國際大提琴」比賽中,來自中國瀋陽、被稱為中國大提琴王子的田博年,一舉擊敗來自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法國等20多個國家的100多名選手,獲得本次大賽的第一名及特殊藝術成就獎。
  • 《上交十四琴—大提琴》發行紀念上交室內樂30年
    為紀念上交室內樂的「三十而立」,樂團攜手國內知名古典音樂廠牌「達人藝典」共同錄製一系列室內樂唱片。《上交十四琴-大提琴》作為該系列的首發主打於日前發行。「上交十四琴」成立於2012年,這一效法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而建立的組合開創了國內職業交響樂團大提琴重奏組合的先河。
  • 中秋音樂盛宴|「馬友友—巴赫之旅」大提琴獨奏音樂會將空降西安
    一次奇妙的音樂之旅一次西方古典樂與中國古城的世紀碰撞以音樂觸動共通的人類情感用文化尋求更為緊實的聯繫紐帶9月14日這次旅程始於馬友友為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錄製的第三張也是最後一張唱片,《演變六章》。他的作品既具有高度的邏輯性,結構嚴密,又具有內在的哲理,深刻雋永。《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躋身巴赫作品中最耀眼的明珠之列,他所反映作曲家對人類現狀的深刻洞察而備受珍視。同時,這部作品對大提琴演奏者有極高的技術和情感要求。
  • 大提琴音位的掌握
    對於並非天生對音樂的音很敏感的兒童、青少年、或者成人,學大提琴,開始很長一段讓老師教入門可能很懵,很被動。有音樂天賦的人學琴,他的入門多半是靠耳朵聽的,耳朵是一個很好的天資。在學大提琴的音位時,直接就靠耳朵聽出來是什麼音了,不用想那麼多不明白的為什麼。而對音樂的樂音絲毫沒有判別能力的人,硬要去掌握,確實是屬於非得被「趕鴨子上架」了,這樣,有的人就想自己一輩子也不學音樂,或者是有的只開個頭,便放棄不學了。在樂音方面沒有異稟的人,喜愛音樂,或者家長想讓自己的孩子學學音樂,也是可行的。
  • 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鋼琴、大提琴、小提琴室內樂
    演出名稱: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鋼琴、大提琴、小提琴室內樂演出時間:5月25日(周一)19:30演出地點:南京保利劇院演出團隊:阿梅爾•奧登、李藝彬阿梅爾•奧登–大提琴教授著名演奏家,曾贏得茱莉亞音樂學院,阿斯本音樂節,及克利夫蘭協奏曲比賽的冠軍。並在22歲時成為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交響樂團中最年輕的成員,並贏得大提琴副首席的位置。
  • 普羅科菲耶夫國際音樂大賽弦樂組陪審、旅美大提琴演奏家—李淑君
    先後師從於中國西安音樂學院大提琴教研室主任韓曉鷹教授、Pin-Fei Tang教授、大提琴教育家Barbara Kavanaugh、美國國家交響樂團大提琴首席David Alan Harrell等.2010年-2014年在校擔任西安音樂學院交響樂團、西安音樂學院民族管弦樂團擔任首席並與香港中樂團著名指揮家閻惠昌合作。
  • 大提琴演奏家俞佳:快樂學琴比考級更重要
    新華網哈爾濱12月25日專電(記者梁冬)「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沒有了興趣,再有音樂天賦的孩子也難持續地認真學琴。」日前,應邀赴哈爾濱舉辦獨奏音樂會的我國知名青年大提琴演奏家俞佳對那些望子成龍的家長們提出了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