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奈命運不由自主,太平洋咖啡品牌被轉手

2020-12-15 市場部網

開一家咖啡店,曾是多少少女的夢想。

一邊旅行,一邊工作,累了回到那個拐角的咖啡吧,慵懶的**聽著舒緩的音樂,趴在吊環書架旁,隨意找個靠窗得位置坐下,陽光剛好斜斜得灑進來,就這樣抿著咖啡跟進來得客人打著招呼,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便是最美的生活。

當夢想照進現實,實際的情況是,走到咖啡館門口看店面是否乾淨,招牌的燈是否都亮著,音樂的音量是否合適,**的體毛是否掉到桌子上沒打掃,窗戶是否需要遮陽又是否一塵不染,進來的客人對咖啡吧的評價怎麼樣,今天的庫存是否夠了,服務員說話洗刷的聲音能都小點,他還能待多久,今日營收又是多少。

放眼望去,市場上已有的國際知名連鎖咖啡品牌法國咖啡品牌埃克斯、美國咖啡品牌星巴克、英國老牌咖啡品牌Costa、韓國咖啡品牌咖啡陪你等在中國內地拓疆擴土,國內咖啡連鎖市場競爭不斷升級,與咖啡陪你、漫咖啡、星巴克、麥咖啡(麥當勞旗下品牌,有850家門店)消費人群相似的

已走下神壇, 與加盟商鬆散的合作關係導致凸顯了

的管理短板,大量加盟商退出或自立門戶,並將門店招牌改為 「伴島咖啡」。

華潤創業旗下的太平洋咖啡也藉助華潤集團渠道優勢快速發力,開啟了中國內地第100餘家咖啡實體店,但如今也隨著華潤創業零售剝離,於2015年9月1日更名為華潤啤酒(控股)有限公司,出售所有旗下非啤酒業務,包括唯一的咖啡品牌太平洋咖啡。

(PacificCoffee)成立於1992年,由一對美國西雅圖的夫婦在港創辦,2009年7月在澳門開業,已成為香港及澳門連鎖美式咖啡店知名品牌。早在2010年,太平洋咖啡就在中國和新家皮、馬來西亞等國家擁有130家門店;同年,華潤集團以3.266億港元收購香港上市公司其士泛亞旗下太平洋咖啡80%權益。之後,太平洋咖啡開始在中國大陸的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杭州、佛山等地直營建店,並與成立於1971年、在中國發展至今17年的以及麥當勞於2007年在內地主推的麥咖啡形成中國咖啡連鎖市場大戰。星巴克主打小資白領階層的潮流生活方式,

主打在袖珍場地的平價現磨咖啡,太平洋咖啡則主打「商業+咖啡」的企業市場。

以企業咖啡切入的太平洋咖啡從三個方面與星巴克進行學習化經營:一是選址,星巴克多選址在商圈的道路交叉口和廣場的醒目位置,太平洋咖啡全部選址在購物中心或商場;二是原材料基地,星巴克統一規範的原材料基地和以員工忠誠度、低員工流失率為宣傳點;三是品牌擴張期的會員計劃,對於星巴克多年的品牌宣傳和擴張以及對自身品牌的定位等都是太平洋咖啡需要學習的地方。

太平洋咖啡所推的「商務+咖啡」模式,主要是與國際工作場所

解決方案供應商雷格斯合作,將咖啡廳搬到辦公室,有別於在華大肆擴張門店的星巴克、COSTA等連鎖咖啡品牌,為其企業客戶提供產業鏈供應、咖啡廳設計等一站式解決方案,包括華潤置地、綠地集團、恒生銀行等。企業咖啡服務讓咖啡廳的產業鏈進一步延伸,對於咖啡連鎖品牌更具宣傳性,對企業和用戶而言將溫馨規範辦公環境和休閒場所的設計。其相關負責人在採訪時表示,中國內地作為新型咖啡消費地區具有廣闊的咖啡消費潛力,但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

近日,華潤創業的更名及業務剝離,太平洋咖啡躺**被轉手,其CEO藍屹表示,太平洋咖啡被轉手並不會影響其堅持跨界謀新的原則。太平洋咖啡先後在銀行、書店、醫院、大學、出版社等場所設立咖啡廳和茶吧,完善用戶的辦公條件。藍屹在接受北京商報採訪時還表示,未來會不斷在發展模式上,高校、書店以及企業公司都會是太平洋咖啡青睞的合作夥伴,把企業咖啡業務作為重要板塊的一、二、三戰略:一是指太平洋咖啡擁有的是一個強大的、具有組織能力的後臺支持系統;二是指兩個戰場,即中國內地市場和香港海外市場;三是指三個戰略,即太平洋咖啡擁有的「三駕馬車」:第一架是太平洋咖啡零售業務——太平洋咖啡直營店;第二駕是企業咖啡服務業務;第三駕則是特許經營業務。

中國用戶逐漸呈現多元化趨勢。在今年6月份,據《消費者報導》對265名網友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對於「為什么喝咖啡」的問題上,有41.5%的人是為了提神;39.8%的人是為了好喝;18.9%的人是為了裝逼或其他原因。企業咖啡業務是結合市場商業、企業客戶的多元化需求定製,未來需要考慮的是對多元化的適應性和企業同質化的差異性。

咖啡作為舶來品,在中國市場所代表的意義並非僅是一種飲料,更是一種新興生活方式和潮流文化的象徵。埃克斯咖啡中國事業部董事李相祿曾表示,中國內地的咖啡市場正處於上升區間;星巴克掌門人霍華德·舒爾茨曾公開表示:非常看好中國市場,2015年將在中國開設1500家實體店;太平洋咖啡CEO湯國江也曾表示:「2015年內,太平洋咖啡將在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杭州等城市新開50家連鎖店。

往日欲做內地咖啡巨頭的太平洋咖啡的競爭對手將不只是星巴克和麥咖啡,還有Costa、貓屎、咖啡陪你、漫咖啡、LavazzaSolocafé等連鎖咖啡店品牌;另外還包括預包裝品牌包括雀巢、喬雅、雅哈、伯朗、火咖、悠詩詩、意利等,以及國內的茶館和茶吧。這點在星巴克於2012年收購專業散茶零售商Teavana和在2015年進軍茶市場,設立「星巴克茶吧」打造其「高端茶文化」方面可以得到很立體的預兆。

相關焦點

  • 太平洋咖啡憋大招,為何試水兩個全新的品牌
    它就是攜茶飲品牌「太茶」和精品咖啡品牌「Brew Bar」全新亮相的太平洋咖啡。讓我們來看看,太平洋咖啡在琢磨些什麼。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兩個試水的新品牌分別是什麼樣子?「BrewBar是太平洋咖啡延伸出來的一個精品咖啡品牌,以極簡的風格和專業的技藝為懂得咖啡的人奉上一場咖啡的藝術。這裡不僅可品嘗好咖啡,還有咖啡大師不定期交流分享會。這是一家咖藝劇院。」該負責人解釋道。
  • 太平洋咖啡加盟業務:城市代理制助力品牌一致性
    《2015中國咖啡產業分析》報告顯示,中國咖啡消費量近年來保持在3-4萬噸之間,每年市場增長速度在10%-15%。中國有望成為世界上最具潛力的咖啡消費大國。中國的咖啡加盟行業正在以25%的速度增長,咖啡店已成為城市文明進步、經濟增長的新亮點。選擇實力咖啡品牌加盟,無疑是幫助品質人士實現開店夢想的一條捷徑。
  • 東阿阿膠與太平洋咖啡跨界合作 加快品牌年輕化發展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東阿阿膠與太平洋咖啡來了一次跨界合作。10月16日,東阿阿膠與太平洋咖啡達成戰略合作,聯合推出「咖啡如此多『膠』」阿膠系列飲品,該系列共分五款咖啡包括OATLY阿膠紅棗拿鐵、東阿阿膠拿鐵、阿膠紅棗拿鐵、東阿阿膠抹茶拿鐵及東阿阿膠銀耳茶拿鐵。
  • 瑞典植物飲料品牌OATLY借道太平洋咖啡進入中國市場
    7月21日,太平洋咖啡宣布全國首家「Pacific Coffee Lounge」 概念店落戶深圳深業上城,並聯合瑞典燕麥飲品牌OATLY,在內地300多家門店中推出燕麥飲基底的咖啡產品。OATLY品牌總監羅頌鏗告訴界面新聞,中國和美國是世界上兩大最重要的市場,走出瑞典後搶先布局這兩個國家市場,對品牌而言是必然之舉。不過,無論是燕麥奶的概念,還是OATLY這個品牌,對中國消費者而言都是一個全新的事物,市場教育至關重要。在中國,OATLY的推廣重點是一線及沿海城市的咖啡渠道。
  • 太平洋咖啡、星巴克兩大品牌齊聚福州五四北泰禾廣場
    不僅有首次進入福州的太平洋咖啡(需求面積:80-150平方米),還有福州人已經熟知的星巴克(需求面積:150-350平方米),兩大頂尖咖啡品牌將在明年5月開業的五四北泰禾廣場同時亮相。業內人士認為,福州是個休閒的城市,人們越來越追求生活的品質化,對於咖啡等休閒類商業的需求是非常大的,福州的咖啡市場目前還處於培育期,還是「雜牌」的天下,在此階段,更需要一線頂級品牌的參與,這對規範和提升整個咖啡市場,引導消費,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 太平洋咖啡加盟業務亮相成都 「雙軌並行」制與附屬品牌Volgo將至
    本次交易會匯聚了全球眾多餐飲企業參展,其中太平洋咖啡(需求面積:80-150平方米)作為參展企業,即將在會上向現場觀眾介紹其城市代理加盟及特殊渠道(單店)加盟模式,詳細解答其旗下休閒便利品牌「Volgo咖啡」的加盟信息,並與商業人士及消費者探討未來咖啡產業的新趨勢。
  • 太平洋咖啡攜新品「太茶」系列 開啟美團點評「超級品牌日」
    炎炎夏日,一杯咖啡能讓你消除連日加班的疲憊,而一杯好茶,能把你從仲夏夜之夢中叫醒,帶給你一段心神蕩漾的美好時光。當咖啡與茶相遇,他們全然不同,又各具風華,你會如何抉擇?太平洋咖啡幫你解決這個選擇難題。 日前,太平洋咖啡攜「太茶」系列新飲開啟美團點評"超級品牌"暑促活動,「太茶」精選中糧集團中國茶葉為原材料,臻選好材,用心研製,杯杯清新醇厚,為您開啟夏日清涼新體驗!
  • 太平洋咖啡優惠券領取大全
    一、官方經常會在太平洋咖啡app或者小程序送優惠券,這個可以留意官網或者官微;二、太平洋咖啡和各大銀行等會出聯名活動和優惠券
  • 西安連鎖品牌咖啡瓜分市場 星巴克、太平洋首當其衝引領潮流
    西安商業市場發展迅速,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改變,對生活品質的追求無疑給這些觀望的品牌咖啡開闢了西北市場的豁口,順勢發展,迅速擴張,佔據西安各大商圈主要陣地,引領西安人們的潮流生活。      星巴克(需求面積:150-350平方米)咖啡在全球範圍內已經有近12,000間分店遍布世界各地,自從星巴克在世紀金花高新開出了西安第一家咖啡館之後,無疑成為了西安地區連鎖咖啡的老大,不過在近年,華潤的太平洋咖啡(需求面積:80-150平方米)、英國的咖世家Costa、韓國的caffebene(咖啡陪你)也發展迅猛,使得老大星巴克也加速擴張
  • 太平洋咖啡試水「自烘焙」
    北京商報訊(記者 王曉然 郭繽璐)12月24日,太平洋咖啡在北京國貿推出首家自烘焙旗艦店LUXE,產品包括精品咖啡、普通咖啡、茶飲、餐食、蛋糕等。  中國精品咖啡市場目前不夠廣闊,在流量客群上還需要長時間的磨合。11月,太平洋咖啡推出首家精品咖啡店Brew Bar,LUXE品牌可能在客群上存在一定的重合。
  • 七大品牌咖啡大眾「盲測」:太平洋、瑞幸、全家領銜最優前三甲
    測試品牌:星巴克、麥咖啡(麥當勞)、肯德基、瑞幸、7-11、全家(湃客咖啡)、太平洋  測試品種:無糖熱拿鐵咖啡  1.外觀表現  由於外賣原因,7品牌咖啡表面外觀都受到影響,不具備crema與奶泡之間的對比度,視覺效果不理想。  包裝方面,瑞幸咖啡的包裝材質是最好的,無褶皺,太平洋和星巴克其次,7-11送達現場後有撒漏情況。
  • 太平洋咖啡伴你樂享楓核日麗
    這個3.8女神節太平洋咖啡給你一個「理由」讓你給自己放個假!  3月8日當日,太平洋咖啡為平日裡辛苦的女神們,準備了精彩好禮。凡女性顧客到門店購買標杯及以上杯型的手調飲品/兌換太有禮小程序女神節款電子咖啡券,即可獲得女神節限量版免費標杯券一張(標杯券使用詳情見劵面)。
  • 太平洋咖啡求轉型 規模500億的新茶飲行業,太平洋咖啡還有機會嗎?
    太平洋咖啡求轉型 規模500億的新茶飲行業,太平洋咖啡還有機會嗎?進軍中國大陸市場第七個年頭,市佔率僅為2.7%太平洋咖啡的企業咖啡業務是於1995年在香港最先開設的,2010年華潤創業投資3億元併購太平洋咖啡80%的股權,成為華潤創業旗下的另一連鎖品牌;2011年,正式進入中國內地市場。截至目前,太平洋咖啡在中國大陸地區門店數量已有300餘家。
  • 太平洋咖啡入局茶飲市場勝算幾何
    繼剛剛推出首家精品咖啡品牌Brew Bar,太平洋咖啡近日在上海開設子品牌——太茶的國內首家獨立門店。太茶門店在設計上偏「網紅風」,產品名稱為「有脾氣≠壞脾氣」的網紅風格。在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看來,太平洋咖啡布局太茶品牌,以細化經營飲品市場。不過,「隔行如何山」,太平洋咖啡在茶飲市場洗牌期,能否站住腳還有待考量。
  • 太平洋咖啡限定新品上市:咖啡「熟了」, 一口知秋
    經歷季節變幻,棗兒紅了、核桃熟了,這是大自然的恩賜,是獨屬於秋季的禮物。與紅棗核桃紅茶拿鐵全然不同,咖瑪素娜黑糖核桃拿鐵以醇厚的咖瑪素娜咖啡打底,將濃鬱的黑糖風味糖漿融入其中,在經典之上,增添了核桃的堅果風味,創意搭配,健康升級。一杯入胃,盡掃心頭煩悶。太平洋咖啡兩款秋季限定新品將於2018年9月12日-11月6日期間登陸各大門店,告別不能外出的沮喪,趁秋日正好,忙裡偷閒來飲一杯,感受秋天的獨特風味吧!
  • 太平洋咖啡的年輕夢:推咖啡工坊 加碼特許加盟業務
    國內消費市場的不斷成熟,助推以星巴克(需求面積:150-350平方米)、太平洋咖啡(需求面積:80-150平方米)等小資輕食餐飲品牌逐漸走向大眾化。   為提升消費者的體驗感,增加顧客黏性,各大巨頭都不約而同的在門店體驗方面做文章。當然,這都是為一個目的,更好地傳播咖啡文化。
  • 贏商專訪:太平洋咖啡李海濤——一杯咖啡共享一種生活方式
    1992年,一對來自美國西雅圖的夫婦在香港創辦了太平洋咖啡;2010年,太平洋咖啡被華潤創業收購,成為其旗下唯一咖啡的連鎖品牌;2011年,太平洋咖啡正式進入中國內地市場,以好咖啡、好服務、好環境為廣大中國顧客的生活注入靜謐和溫馨。本期贏商專訪採訪到的是太平洋咖啡副董事長李海濤先生。
  • 太平洋咖啡跨界營銷:「咖啡+銀行」混搭留住客人
    金融混搭咖啡,在國外已早有先例。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的前身在「喬納森咖啡館」成立,紐約證券交易所則與湯迪咖啡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6月30日,華潤銀行泰然支行的太平洋咖啡(需求面積:80-150平方米)店正式營業。這是繼2012年在珠海珠賓花園華潤銀行店、深圳卓越時代廣場華潤銀行店之後,太平洋咖啡在深圳開設的第三家咖啡銀行。
  • 外帶咖啡喝出蟑螂 太平洋咖啡涉事門店停業
    海底撈食安危機仍未散去,知名咖啡連鎖太平洋咖啡又被曝出現問題。據北京商報8月30日報導,一則太平洋咖啡喝出蟑螂的視頻在微博上引發關注,眾多網友對太平洋咖啡的品質管控產生了質疑。華潤太平洋餐飲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平洋公司」)對此公開回應稱,目前已對涉事門店進行了停業處理,並已成立了專門小組,派管理人員率工作小組赴該門店進行現場調查。
  • 本土化不利 太平洋咖啡進軍「精品」市場
    在價格上,手衝咖啡在48元左右,與市場上同類咖啡品牌相比略顯價高。  針對有關太平洋咖啡新的戰略布局等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多次向太平洋咖啡公司溝通採訪,但截至記者發稿,未收到任何回復。  值得注意的是,Brew Bar店的咖啡產品主打「單一產區原材料」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