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人與人的交流是需要喘息空間的,微信試圖提供這種空間。
想知道微信推「拍一拍」到底是要幹什麼,還得從微信的國際版說起。
微信國際版,把「拍一拍」翻譯成了Nudge。
你「拍了拍」自己
Nudge的本意是「(用手肘)輕推一下(以引起注意)」,比如老師上課點你名,你沒聽到,你同桌用手肘推一下你,這個動作就是nudge。
這個動作很輕,但是一個提醒,所以是一個弱提醒。
昨天看到很多朋友說,這不就是「抄」的QQ的抖一抖嗎?其實跟抖一抖還是不一樣的,而且抖一抖也是「抄」的nudge功能。
「抄」的誰呢?
MSN。
2005年,MSN更新了7.0版本,結果大受歡迎,國內用戶也把MSN和QQ定位為兩個工具,QQ用來聊陌生人,MSN用來說工作。
7.0版本的MSN加入了nudge功能,翻譯過來叫「閃屏振動」。
長時間沒得到回覆,發一個閃屏振動,提醒對方。
兩年後,QQ2007加入了一模一樣的功能,起名叫「窗口抖動」。
無論是閃屏振動還是窗口抖動,表現在屏幕上都是劇烈搖晃,MSN也覺得這個功能跟nudge的初衷有點遠了,太頻繁肯定很打擾,所以規定一個帳號一天只能振動兩次。
QQ則覺得窗口抖動很好,抖的一方與被抖的一方,都會產生震感,且對話頁面會前置,這種「強提醒」非常適合精力旺盛的年輕人。
相比之下,這次微信的「拍一拍」的提醒方式則非常不明顯:
它沒有窗口抖動,區別於群聊@,不會讓被「拍」的人收到紅色提醒,僅僅在對話框出現灰字提示。但通過讓對話在列表裡上浮,安靜地完成了提醒功能。體現了nudge的本質——輕微觸碰的提醒。
(一個是窗口劇烈抖動,一個是無提示的拍一拍,你想想哪個和「你同桌用手肘輕推提醒你」更像)
那麼,對於微信而言,「拍一拍」這個功能到底有什麼用呢?張小龍是這樣說的
張小龍的說法有兩個關鍵詞:
1、僅需一行代碼的有趣功能
2、像螞蟻一樣打招呼
先來說第二個,螞蟻是怎麼打招呼的呢?
螞蟻觸角上分布有大量的嗅覺感受器,螞蟻利用觸角相互溝通,來判斷對方跟自己是不是一類氣味(每個蟻群都有自己的氣味)。我們常可看到兩隻螞蟻的觸角輕輕相碰,信息也就跟著傳遞過去了。
這個動作體現了nudge的意思:螞蟻通過輕輕的觸碰,來提醒對方是自己人。
我曾經在知乎看到一個回答,就是把抖一抖用出了nudge的精髓:
「我女朋友,她媽媽總是上她QQ,然後每次和她聊天我都是先抖她一下。她抖回來,我再抖她,她再抖回來,反覆多次,證明是她。如果我抖過去,不抖回來,就是她媽媽,我就保持沉默。」
nudge是個暗號,相當於「隊長,別開槍是我。」
再來說說「有趣」,網絡上的段子圖已經很多了,這裡就不貼了。重點說一下為什麼張小龍要做「拍一拍」這個功能。
首先,微信是人和人溝通的工具。
人們在面對面溝通時,談話的具體內容只佔到全部溝通影響力的7%,表情、神態、聲調和肢體語言則佔到了九成以上。一個眼神,一個小動作,對方意識到了,就立刻心領神會。
(想想吵架時候的「你滾!」,和嬌羞的一句「你滾」,在你男朋友眼中完全不是一個意思)
美國行為學家斯泰恩將非言語溝通中的顯性行為,稱為身體語言,包括眼神、手勢、語調、觸摸、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微信作為社交工具,其實是缺乏這一部分的。
長期以來的表達空白,終於讓用戶們自己找到了完美的解決方案——表情包。當我們無法通過(或者不想通過)語言訴說時,我們總是需要一些非語言的東西來代為表達,所以你能理解,為什麼表情包會大行其道。
表情包就是線上社交的非語言信號,它包含了聊天中的眼神,語調,手勢和表情。「拍一拍」其實就是另一種形式的表情包,它可以表達弱催促,但是沒有逼宮的成分,留給了「被拍」方喘息的空間。
這是社交軟體的做法。工作類軟體則是相反的。
比如釘釘和微信的一大差別,就是釘釘有「已讀」功能。釘釘是一個標準的工作軟體,領導給你發了一段信息,一旦顯示「已讀」,你只能馬上回復,這裡沒有了社交中的彈性空間。而這類壓迫性的功能,微信選擇不做。
儘管在今天,微信已經有了12億的用戶(含國際版),幾乎所有人的工作都離不開微信,但它還在試圖講:微信裡不只有工作,它依舊可以讓社交變得有趣。
這大概就是張小龍做「拍一拍」的初衷。
友情提示:Nudge有風險,拍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