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自己為群眾殺出一條血路
「馬石山慘案」唯一健在倖存者講述當年突圍的英雄往事
YMG記者 程鳳 攝影報導
馬石山,主峰海拔467.4米,乳山、海陽兩市交界處一處原本並不知名的膠東山脈,因了1942年駭人聽聞的「馬石山慘案」而走進全國視野。如今,聳立在馬石山主峰的革命烈士紀念塔,訴說著一段青山埋忠骨的英雄歷史。昨日,芝罘區所城裡一所老屋裡,慘案唯一健在倖存者於成向記者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馬石山慘案」,共同回憶了那段不忍回首的血色往事。
在包圍圈中,黨委決定:無論如何要把群眾帶出去
芝罘區所城裡西南關中街5號樓5單元3樓,一所建於80年代的住宅樓裡,於成和老伴一起生活。由於和建昌路小學僅一路之隔,透過窗戶,他還能看到孩子們端坐在教室裡學習文化知識。而75年前,年僅12歲的於成已經參加國民革命軍膠東第八路軍,隨軍轉戰膠東各地。「慘案對我刺激太大,一輩子也忘不了,眼睜睜看著戰士為了掩護群眾突圍,都犧牲了,連隊覆滅了。」昨日,於成憶起當年慘案場景,眼睛裡閃動著淚光,「可憐那些年輕的戰士,沒吃上飯,冬天冷啊,連件厚衣服也沒有。」
1942年冬,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糾集日軍1.5萬人、偽軍5000人,在飛機、軍艦配合下,對膠東抗日根據地進行了40多天的「拉網合圍」大掃蕩。
1942年11月22日,敵人「拉網合圍」到了馬石山腳下,將整個馬石山包圍得水洩不通。當時,於成和十六團戰士以及上千名群眾被困山上。「夜裡,我能清楚地看到山下每隔幾米都點著一堆篝火。」於成回憶,第一次突圍遭遇敵人重火力壓制之後,只好撤回包圍圈。
後來,十六團政委張煥旭、參謀長陳子英主持召開黨支部臨時會議。「後來會議決定往下傳,黨委決定,無論如何,要把群眾帶出去,保護好百姓,讓他們少受傷。」於成告訴記者,那時候吃不飽睡不好,但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就抱著一個信念「犧牲自己,也要為群眾殺出一條血路」。
一個連突圍後只剩五六人,我能活下來純屬命大
1942年11月23日凌晨,於成隨著十六團戰士開始第二次突圍。「那個突圍口是一片地瓜地,記得地瓜剛收過,土又松又軟。」於成回憶,「我當時沒有槍,只能跟著有槍的戰士往前跑,子彈從身子兩邊『嗖嗖嗖』射過來,眼睜睜看著一排排戰士倒下去。」據於成介紹,當時十六團僅有2挺機槍,但沒有子彈,根本沒法用,其餘武器多是「七九步」、「漢陽造」、「彈打一」。「三八大蓋都是從敵人那裡繳過來的,算是最好的武器。其他的槍,都是打一槍要裝一下子彈,有時候還卡殼。」於成說。「當時參謀長騎著馬突圍,還沒跑出去多遠,就被撂倒了。」於成回憶,到最後清點人數,一個連隊100來人,只剩五六人,「現在想起來,耳朵裡還是敵人機槍突突不停,我能活下來,純屬命大。」
昨日,於成透露,大掃蕩時,老百姓一直跟著八路軍走,由於敵人火力太猛,不少老百姓也都倒下了,光地瓜地那一片,至少有兩百人犧牲。
據史料記載,1942年11月24日晨,日軍向馬石山主峰發動總攻,後對被捕的500餘名手無寸鐵群眾,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在突圍戰中,膠東行署公安局警衛連三排18名戰士,先後掩護群眾1000餘人突圍,最後被敵人圍住,全部壯烈犧牲。膠東軍區第五旅十三團七連六班的10名戰士,掩護了近千名群眾轉移,最後在與敵人展開的遭遇戰中,10名戰士全部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