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疫情加劇運營難,民營醫院的醫保資金困局

2020-12-15 界面新聞

記者 樊旭

「疫情發生對醫院運營的打擊很大,資金鍊越來越緊張,確實很難運轉下去了。」黑龍江五常市某民營醫院副院長劉光(化名)告訴界面新聞。

這家一級綜合性民營醫院成立兩年左右,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在防疫要求下,除發熱門診外,連續數月全面停診,正面臨嚴重的資金壓力。

劉光表示,今年以來,當地的民營醫院都或多或少面臨同樣的生存困難,他認為醫保資金的墊付問題是主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疫情的衝擊導致醫院大幅減收,而另一方面,醫院墊付的醫保資金卻在不斷擴大,對運營造成兩頭夾擊」,劉光說。

據界面新聞了解,為控制醫保基金安全,當前我國大部分地區醫保支付實行總額預算制,即「總額預算、超支分擔」。具體操作上,醫保部門一般按月、按相應標準將醫保資金撥付給醫院;對於超支的部分,醫保部門與醫院按照一定的比例實行風險共擔制,進行年度清算。但是,醫院與住院患者往往實行的是實時結算制,即根據醫保報銷規定,醫院按照實際住院費用的相應比例將醫保資金墊付給患者。

劉光所在醫院與當地醫保中心籤訂的《五常市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協議》第31條規定,「甲方每月按乙方申報確認的醫保支付金額的90%撥付,另10%部分年終經考核評分後一次撥付……甲方與乙方建立醫保基金風險分擔機制,乙方年度超出人均次撥付金額的醫療費用,甲方經核准按照40%-80%標準與乙方進行清算(因不可抗拒因素導致超標另行處理)」(編者註:甲方為當地醫保經辦中心;乙方為醫療機構)。

根據這項協議及補充協議,對於城鎮職工醫保而言,2020年該民營醫院可支付總額為10萬元,年終醫保中心與其一次性結算;對於城鄉居民醫保而言,醫保中心按年度平均每一住院人次結算費用1500元與醫院進行結算,目前,每月醫保中心會按照每一住院人次1500元的標準(實際按90%,即1350元)將上月的醫保資金撥付給這家醫院。

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這一總額預算水平相對偏低。根據《2019年全國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職工醫保次均住院費用為11888元,實際住院費用基金支付75.6%;居民醫保次均住院費用7049元,實際住院費用基金支付59.7%,其中在三級、二級、一級及以下醫療機構的次均住院費用分別為12350元、6076元、3281元,實際住院費用基金支付比例分別為53.5%、64.1%和69.9%。

劉光認為,作為一家以外科手術見長的綜合性醫院,每月收到的醫保資金相對有限,而醫院向患者墊付的醫保資金規模又較大,在本就困難的疫情年份,醫院的資金鍊變得越發脆弱。

雖然年終考核後醫保中心會對超出定額的部分與醫院進行共同分擔,但對於已經經營受困的醫院來說,即將到來的年終似乎也變得遙遠起來。

據界面新聞了解,在疫情衝擊下,今年以來全國多地都在總額預算下,對醫療機構提前預付了一部分醫保資金,以做好醫療保障工作。不過,劉光透露,當地相關部門僅把這項政策用於公立醫院,並未涉及民營醫院。

黑龍江省五常市基本醫療保險經辦服務中心負責人趙萬玲向界面新聞解釋稱,預付款流向公立醫院,一方面是因為公立醫院承擔著主要的抗疫工作和責任,提前預付以疏解壓力;另一方面則是鑑於某些地區發生過預付醫保資金後醫院「跑路」的現象,因此,從保護基金安全的角度考慮,預付款暫未涉及民營醫院。

從全國層面來看,醫保部門在對民營醫院撥付醫保資金的問題上一直都相對謹慎,比如嚴格控制總額預算、定期或不定期監督檢查以防範過度醫療和欺詐騙保行為等。

醫院績效成本管理專家、北京譽方醫院管理中心首席顧問秦永方對界面新聞表示,對民營醫院的監管更加嚴格可以理解,這也是出於對保護醫保資金面安全的考慮。「醫保的蛋糕就那麼大,而且有些地方醫保資金池比較緊張甚至有穿底的風險,所以保障資金的可持續至關重要」。

國家醫療保障局數據顯示,近年來,全國基本醫療保險收支壓力正在加大,支出增速持續高於收入增速。2019年,全國基本醫療保險總收入24421億元,比上年增長10.2%;總支出20854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其中,2019年全國居民醫保基金收入8575億元,支出819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3%和15.1%;結餘率(收支差額除以收入)從上年的10%下降至4.5%,2009年結餘率高達33.7%,但過去十年間呈逐步下滑態勢。

在醫保資金漸漸入不敷出的背景下,社會資本參與辦醫的困境如何解決?

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是醫療體制改革多年以來的重要方向之一。2019年6月,十部委更是聯合發文提出限制公立醫院數量,為社會辦醫留足發展空間。

但從現實來看,由於開辦民營醫院投資金額大、回報周期長,在醫保資金支持不充分不及時的背景下,發展空間相對受限。此外,在「控費」和「嚴管」的總基調下,現行醫保支付政策在分擔比例和監管執法等方面賦予了地方相關部門較大的自由裁量權,極容易出現「過度檢查」、「以罰代管」等破壞營商環境的行為。

山西太原某民營醫院院長宋玫(化名)對界面新聞表示:「運營民營醫院的成本蠻高的,至少三年之內虧損是肯定的。如果三年能夠回本,那就是不錯的項目了。綜合民營醫院相對於公立醫院不易有優勢,可能會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資金流問題,而現行的醫保支付方式和政策確實可能會加重醫院的運營困難。」

從制度設計上來看,總額預算制的出發點在於推動醫院控制成本、減少不合理醫療費用。但在實際操作中,這種支付方式不僅引發了醫院通過拒絕患者入院、減少醫療服務來實現控費的亂象,還容易導致醫保中心和醫療機構的「對峙」。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朱恆鵬對界面新聞表示:「『總額控費』的預算額度是參考往年歷史數據確定的,醫保部門的自由裁量權並不大,但這也確實會造成額度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固化,民營醫院的抱怨是有道理的。」

實際上,由於「總額控費」的方法較為簡單粗糙,近年來醫療保險體制已在持續探索和改革中——按病種分值付費(DIP)、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DRGs)等較為精緻的醫保支付方式陸續展開。朱恆鵬認為,這類新型支付模式將使醫保資金的支出更加精細化。

DIP和DRGs溯本同源,其理念是通過累積和整合海量病例和治療數據,形成數以萬計的疾病分組和付費單元資料庫,最終實現精細化支付。相較一概而論的「總額控費」,新模式相當於將醫保資金的使用細化到了每一個病種上。

今年10月,國家醫療保障局發布《關於印發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付費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進一步完善新模式,推出了DIP和點數法總額預算相結合的醫保支付改革方式。

該模式的核心之一在於,試點地區將「不再細化明確各醫療機構的總額控制指標,而是把項目、病種、床日等付費單元轉換為一定點數,年底根據各醫療機構所提供服務的總點數以及地區醫保基金支出預算指標,得出每個點的實際價值,按照各醫療機構實際點數付費」。

通過這一方式,各醫療機構得到的醫保資金能夠實現動態調整,可以同時達到區域總額控費和合理補償的目標,有助於緩解醫保中心和醫院之間的潛在利益衝突。

不過,專家也表示,醫保支付方式終究是一種價格機制,解決民營醫院運營困難的問題不應過分高估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的作用。

秦永方指出:「醫保是老百姓的保命錢,絕對不能為了扶持民營醫院而從醫保政策上下文章。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辦醫的政策重心,應該導向稅收和土地等方面。」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也在今年兩會期間提出《關於後疫情時代促進非公立醫療機構發展的提案》,建議給予非公立醫療機構在土地、房屋、設備等方面和公立醫院同等的優惠政策和投資補貼;加大人才政策扶持力度,消除社會辦醫專業技術人才職稱晉升、課題申報等政策壁壘。

業內人士還表示,對於社會資本來說,選擇參與辦醫的方向也有門道,更有利、有效的參與方式在於與綜合公立醫院形成差異化,向專科方向發展。

「我所了解到的民營醫院開展的比較好的,都是專科醫院。一些項目公立醫院不開展,民營專科醫院可以填補市場空白,再加上高端服務之類的附加值,會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果是純綜合醫院的話,生存會很難。」宋玫表示。

相關焦點

  • 人大代表耿福能:扶持民營醫院 落實醫生多點執業
    生存發展有「短板」招聘難,留人難,這是民營醫院發展的最大「短板」。如今,很多民營醫院都是靠「兩頭」人才——剛退休的老專家和新畢業的大學生,缺乏年富力強的中間力量。醫療機構是科技含量極高的產業,技術水平和醫務人員業務能力將直接關係到患者的診斷和治療效果,同時也是醫院發展、創新的保證。
  • 湖南多地醫保資金虧空 醫院遭欠帳貸款分發工資
    同時,至2013年底一些省份醫保資金結餘超過千億元。這些數據引起輿論熱議,這是否意味著當前我國醫保資金「花不完」?然而,記者實地調研發現,部分基層地區存在普遍的醫保虧空問題,相關機構的醫保資金捉襟見肘。
  • 倒閉趨勢加劇 民營書店等死不如自救
    國民閱讀紙質圖書數量銳減所造成的連鎖反應之一,就是民營書店走進寒冬。  據中華全國工商聯書業商會調查,過去10年裡,有近五成的民營書店倒閉。更令人憂心的是,倒閉趨勢還在加劇。  「如果民營獨立書店消失了,折射出的是一座城市與社會精神的貧血!」位於古都開封市明倫街的詩云書社負責人陳瑤曾經對當下整個民營書業的日薄西山感傷不已。
  • 抗疫當前,不得不為民營醫院說的話
    此時此刻,個別躲在陰暗角落裡,假借疫情事件,猖狂攻擊黨中央國務院鼓勵社會辦醫政策,質疑民營醫院在抗擊疫情中的作用,惡意抹黑民營醫院社會辦醫在此次抗疫工作不作為的文章,讓全國民營醫院都感到十分憤慨! 事實上從疫情一開始,全國大多數民營醫院都在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積極努力投身到抗疫工作中,成為抗疫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 推廣「醫保普通話」我國已公布 15 項醫保統一業務編碼標準
    ,實行「縱向全貫通、橫向全覆蓋」,推動形成全國自上而下醫保信息數據交換的「通用語言」,實現全國醫保信息互通互聯、數據互認,為開展醫保大數據分析提供可能,為醫保籌資、待遇保障、支付制度、藥品耗材招標採購、基金監管等政策制定提供決策支撐。
  • 年營收超 75 億元 「全球最大醫院」引爭議
    「做大以後,想做強就難了。」張維博秘書長表示,規模超級的醫院,考驗的是管理者綜合駕馭能力。採訪中,記者發現,業內對闞全程這位「統帥」的評價判若雲泥,有人認為他是「杏林 CEO」,經營做到了極致;有人則認為其偏離了醫院定位,必須直面「詰難」。
  • 中國醫改十五年:所謂"莆田系"民營醫院卻遍地開花
    「全民參保」算是最富成效,成為了三年醫改成績單上最亮麗的一筆,醫保也藉此成長成為醫療市場上一個極為強勢的監管部門,各級醫保對公立醫院實施簡單粗暴的預算約束(有些地區的醫保資金支付率低至不足60%)。而真正富有技術含量、可以幫助提高醫療效率的政策,如門診報銷、護理保險、異地報銷、單病種付費、按床日付費等,都進展緩慢,儘管這已經是各國醫保的通行慣例,也早已寫入了黨和政府的工作報告之中。
  • 疫情當前,共克時艱,社會辦醫院在行動
    此時此刻,個別自媒體卻在質疑民營醫院在抗擊疫情中的作用,發布諸如民營醫院在此次抗疫工作中不作為等不實言論的文章,讓全國社會辦醫院都感到不平與困惑。事實上從疫情一開始,全國大多數民營醫院都在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積極努力投身到抗疫工作中,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 深度報告:康復醫院的市場機會和挑戰
    因此,我國部分康復醫院採取由公立綜合醫院託管的方式運營,通過這種「外在於」醫院的經營者,把有效的經營機制、科學的管理手段、科技成果、優質品牌等引入醫院,包括投入一定量的啟動資金等,對醫院實施有償經營。社會資本與公立醫院合作開展康復醫療的模式,既解決了公立醫院籌資難的障礙,又解決了企業缺少醫療資源和穩定病源的問題,此舉為兩者比翼雙飛的最佳選擇。康復醫院的建立緩解了綜合醫院看病難的境況,也同樣穩固了康復醫院的客源量,且康復醫院的平均計價水平低於綜合醫院,降低了醫保的負擔,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看病貴的境況。
  • 打造健康險數位化運營體系,「知識視覺」完成千萬級A++輪融資
    據悉,「知識視覺」已於近日完成千萬級A++輪融資。本輪融資領投方為長潤資本和聞名基金,所募集資金將用於現金流補充和股權架構優化。「知識視覺」是一家應用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幫助醫療保險領域的客戶實現數位化升級的公司。
  • 臺灣醫療圍城:過勞死、醫保控費、開飛刀,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各種疾病有特定的「點數」,醫保部門按疾病點數加權患者人數,向醫院定額結算。一家醫院在特定時間內能獲得的點數存在上限,醫保部門會定期對醫院進行檢查,不合規定的醫院會被扣罰相關點數。 是不是很眼熟?
  • 疫情衝擊,一家新建兒科診所的運營之道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廣大醫療機構普遍受到衝擊,社會辦醫、尤其診所更是損失慘重。根據《看醫界》聯合上海交大社會醫療機構研究所調研發布《2020中國診所疫情期間運營狀況調查報告》顯示,調研統計顯示:5月份,超半數診所的門診量不及去年同期的二分之一,近半數診所(1-5月)營收降幅超七成。
  • 日本疫情加劇,這家生產口罩和「神藥」的企業卻股價大跌,咋回事
    日本口罩琳琅滿目,其中一款「加溼口罩」曾風靡中國,生產商是小林製藥。小林製藥在中國知名度很高,有人說,去日本旅行,如果不能背回一堆小林製藥的「神藥」,就算是白去了一趟。與之前介紹過的工業防護口罩霸主 3M 相似,口罩只是小林製藥產品線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在這次疫情中,由於地域和產品種類,小林製藥面臨著比 3M 更複雜的處境。
  • 疫情期間,上海德濟醫院維持開放的秘訣在哪?
    上海德濟醫院橙紅相間的門診大樓赫然而立。3 個多月來,作為上海市疫情間為數不多保持開放的民營醫院院長,郭輝經歷了多次「危機」和挑戰。在會議室見到郭輝時,他神採奕奕,全然看不出疫情期間連軸轉帶來的疲倦。白大褂下面著正裝、打領帶,好像昭示著一種硬朗的性格。郭輝為我們講述了他在疫情期間經歷的果斷、揪心、緊張與欣慰。
  • 行業報告二:民營醫院和診所發展現狀及趨勢|診所|趨勢|醫院|民營...
    服務性的可複製的專科連鎖民營醫院雖然在綜合實力上無法與公立醫院抗衡,但可以在服務和價格兩方面尋求突破以獲得競爭優勢。消費者願意為好的服務支付溢價,因此優質的服務不僅給予了民營醫院定價權並在某種程度上迴避了醫保定點的瓶頸,同時,服務不涉及過為複雜的醫療技術,且又是公立醫院最為缺乏的,可以為民營醫院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
  • 疫情蔓延醫院接近收治極限 緬甸防控工作面臨困局
    緬甸自8月中旬出現第二輪新冠肺炎疫情後,新增確診病例迅速攀升,截至12月7日晚,緬甸累計確診病例突破十萬例,其中死亡病例達到了2132例。在疫情蔓延的同時,來自民生的壓力使得緬甸疫情防控工作陷入困局。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總臺記者 王悅舟:在過去的五天當中,緬甸每天的新增新冠確診病例都在1400到1500例左右,其中仰光每天的新增新冠確診病例都在800例以上,可以說仰光仍然是緬甸新冠疫情最為嚴重的區域
  • 醫保基金定額分配「公」「私」有別 鄧州腫瘤醫院患者醫保報銷遭遇...
    映象網大象陪辦記者近日,映象網記者接到鄧州腫瘤醫院的一患者電話反映稱,自今年4月份出院後一直向醫院討要醫保報銷未果,生活因此受到巨大影響。鄧州腫瘤醫院回應:從今年4月患者的醫保報銷成為難題;院方多次向當地醫保局反映此事,但醫保基金定額支付資金每年只給150萬,數額太低。
  • 從籌建到運營,民營醫院務必理清這5項規劃、8大策略!
    民營醫院在組織架構設置和優化過程中,應重點強化運營職能,政府在醫院組織架構設置影響方面核心針對的是質量把控方面,因此應有所側重。醫院在籌建前期組織架構設置核心要對符合政府管理要求,在醫院正式運營或者籌建收尾階段再逐步重點籌備運營等部門。
  • 醫生收入受疫情衝擊大 「後疫情時代」醫院營收或長期承壓
    陝西省某縣二級醫院一位醫生告訴記者。國外醫療機構同樣面臨營收困境。近日,全球頂尖醫療機構梅奧醫學中心(Mayo Clinic)宣布,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財務衝擊超出預期,將削減約三分之一員工的薪水。醫院營收或短期難恢復疫情突如其來,對醫療行業的衝擊是巨大的。
  • 深圳市民營醫院良莠不齊 僅三分之一實現盈利
    在醫療資源缺乏的深圳為何會缺少優質的民營醫院?為何辦不出一所三甲民營醫院?  不少民營醫療機構業內人士表示,民營醫院在發展過程中遭遇用地難、稅收重等多方面的困難,與公立醫院處在不公平的競爭水平線上,導致全市民營醫院三分之一贏利,三分之一持平,三分之一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