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觸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此話怎講?農村生活過才會懂

2020-12-21 葉三說

「觸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既是一句農民總結出來的俗語,同時也是一句比較常見的諺語。

簡而言之說的是在採摘冬葵時,一定要把握時機在沒露水時才能採摘。而在割韭菜的時候,則不能在中午時分,否則就會影響農作物的質量。

農民在從事農業生產的過程中,總結出了一套適經驗和方法。並將其總結成了俗語或諺語,這對農業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這句話農村人生活過才會懂。

第一、觸露不掐葵

「觸露」可以解釋為接觸的露水,當然也有清晨的意思。「葵」指的是冬葵是一種可供食用的蔬菜。

「觸露不掐葵」說的是在有露水的時候,千萬不要去採摘冬葵。這其實完全符合冬葵的採摘方法,因為早上的時候,露水都停留在冬葵葉上。

一旦在這個時節去採摘冬葵,那麼冬葵葉子上有露水,不僅不能長期放置,而且還會出現腐敗發黴的現象。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露水特別多的時候採摘冬葵,就很容易導致露水掉落在冬葵莖、葉上,那麼就很容易導致莖葉分離,也不利於冬葵的存儲以及口感。

由於冬葵是一種採摘之後,還可以繼續生長的的蔬菜,所以一旦冬葵莖葉沾上露水,那麼就會導致斷裂並腐爛。

人們種植冬葵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為了吃到新鮮的蔬菜。一旦舍本求末不僅會導致無菜可吃,而且還違背了採摘冬葵的目的。

所以有經驗的農民,都會在太陽出來之後,露水被完全曬乾的時候採摘冬葵。這樣不僅可以採摘更加新鮮的冬葵,同時也不會破壞冬葵的根莖。

實際上這句俗語看似是一句農諺,但其實就蘊含了非常深刻的含義。簡而言之就是要在的時間去做正確的事情。

第二、日中不剪韭

「日中不剪韭」中的「日中」泛指正午,這個時候的陽光特別強烈,一旦在日中割韭菜就會導致韭菜打蔫或枯萎。

這主要是因為韭菜這種蔬菜,特別不容易保存成水分,所以在割韭菜的時候,時間選擇不正確,那麼就可能導致一地韭菜被荒廢。

一般情況下,按照割韭菜的規律,都是在清晨十分起來割韭菜。因為這個時候的陽光特別柔和,最重要的是,韭菜葉子上面還會有很多露水。

所以在割韭菜的時候,不僅會特別簡單,最重要的是也不會傷害韭菜的根莖。

一個有經驗的農民絕對不會亂割韭菜,因為韭菜必須吃新鮮的才有味道。一旦選擇正午去割,那麼就會因為水分少而枯萎。

這種韭菜基本上就沒有人吃了,無論是自己家吃還是拿去集市上去售賣,從賣相上來看就不會有人買。

還有一點大家也應該注意,由於韭菜屬於一種頻繁生長的蔬菜,所以在割韭菜的時候,就更應該選擇恰當的時機。

一旦選擇陽光特別強烈的時候割韭菜,那麼就算是割下來的韭菜特別新鮮,在地上生長的韭菜也可能會被曬死。

很顯然這樣做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所以割韭菜一定要選擇清晨時分,這樣不僅符合割韭菜的規律,最重要的是還可以讓韭菜更加茁壯的成長。

「日中不剪韭」其實也蘊含了同樣的道理,那就是在不恰當的時候做不正確的事情,那麼最終的結局往往也會比較慘。

回過頭來認真分析一下,「觸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其實就可以發現這不僅是農業知識或經驗。其實,也是大家日常生活中做人做事的關鍵。

如果在做事的時候,總是無法把握正確的時機,那麼最後收穫的結果,往往也會不如人意。

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不僅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算是沒有達到目的也可以彌補。

但是在錯誤的時間去做錯誤的事情,不僅沒有任何彌補的機會,最重要的是還很可能一敗塗地,再也沒有翻身的餘地。

結 語

俗語是老百姓的智慧結晶,同時也是生活經驗和狀態的總結。所以之所以能夠起源於老百姓的生活,主要是因為他進入了老百姓的生活狀態。

有很多俗語其實都與農業生產,以及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只有多了解俗語中所蘊含的內涵,才能夠對日常生活有更多幫助。

相關焦點

  • 俗語「觸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此話怎講?農村生活過才會懂
    「觸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既是一句農民總結出來的俗語,同時也是一句比較常見的諺語。簡而言之說的是在採摘冬葵時,一定要把握時機在沒露水時才能採摘。而在割韭菜的時候,則不能在中午時分,否則就會影響農作物的質量。農民在從事農業生產的過程中,總結出了一套適經驗和方法。並將其總結成了俗語或諺語,這對農業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這句話農村人生活過才會懂。
  • 老話常說:「觸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為何中午不能割韭菜呢?
    生活在農村的人們,在時間的洗禮之中,總結出很多對日常生活有幫助的語句,這些語句積少成多,最終構成了一套完整的俗語體系,大部分的俗語都和農業沾邊,因為在物資比較匱乏的年代,農民伯伯們都是靠天吃飯,背朝黃土面朝天,久而久之就總結出了不少生活中的常識,漸漸的變成了各種各樣的俗語。
  • 俗語「窮不走水,富不涉淫」,此話怎講?
    老祖宗留下的俗語歷經千年風霜,最終在現代社會中開花結果,就足以說明俗語的文化力量。雖然俗語的文化內涵相對較低,但是其影響力卻非常廣泛。因為俗語發源於民間,並且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俗語「窮不走水,富不涉淫」,此話怎講?
  • 農村俗語:香椿菜,頭刀韭,頂花黃瓜,落花藕,講的什麼意思?
    香椿菜。當然在我們農村也不例外,春天的香椿苗那是相當的搶手。記得小時候我最喜歡吃的一道菜便是香椿燉雞蛋,時至今日當年的那種味道依然停留在我的記憶深處,仿佛一切都好像是昨天才剛剛發生活的事情。農村俗語:香椿菜,頭刀韭,頂花黃瓜,落花藕,講的什麼意思?頭刀韭。在我們農村的家常便飯當中韭菜可以說是一位老熟客,村子裡各家各戶的菜園都有那麼一塊韭菜地。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蔬中說「葵」,百菜之王冬葵
    一說起「葵」,現在的人們首先想到的都是「葵花」,也就是向日葵。葵花籽是向日葵的種子,是廣受人們喜愛的堅果,葵花籽油也是非常優質的食用油。而最早的「葵」,其實是另一種歷史久遠的蔬菜,百菜之王冬葵。冬葵的食用歷史非常早。
  • 蔬中說「葵」,百菜之王冬葵
    一說起「葵」,現在的人們首先想到的都是「葵花」,也就是向日葵。葵花籽是向日葵的種子,是廣受人們喜愛的堅果,葵花籽油也是非常優質的食用油。而最早的「葵」,其實是另一種歷史久遠的蔬菜,百菜之王冬葵。冬葵的食用歷史非常早。
  • 農村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的說法,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應該是吃魚不需加蒜、牛肉不放韭菜、肉類不需用姜。農人解說相信各地飲食搭配的講究,不是沒有它的道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流傳後世的要求,有它存在的價值,"存在就是合理"。
  • 農村俗語:「羊不姜、牛不韭」,說的啥講究?過年下廚能用得到
    農村俗語:「羊不姜、牛不韭」,說的啥講究?過年下廚能用得到今天為大家介紹一句關於吃的農村俗語:「羊不姜、牛不韭」,說的啥講究?大年已至,興許用得著。眾所周知,羊肉好不好吃主要在於羊羶味去的幹不乾淨,我們在經過一些羊肉火鍋店的時候經常能夠聞到濃重的腥味兒,簡直聞之欲嘔,又哪裡有吃的心情?所以羊羶味去乾淨了羊肉湯才會好喝,當然也不排除有些人就喜歡羊肉的腥味。怎麼去除腥味。大多數人都選擇用料酒,除了料酒之外生薑也可以去除腥味。
  • 古人講「不嫖莫轉,不賭莫看」,此話怎講?別怪老祖宗沒提醒你
    相信很多人在看到俗語之後,都會有一種特別親切的感覺。因為這種近似於口語的語言藝術,主要流行於農村老百姓群體。雖然俗語看起來特別通俗易懂,但是真正能夠參透其中的奧妙的人,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少之又少。因為懂得俗語內涵的人,都已經過上了非常幸福的生活。相反無法看出俗語精髓的人,卻一直在尋找所謂的幸福。
  • 農村俗語「豬不姜、魚不蒜、牛不韭」到底對嗎?資深大廚揭開謎底
    推薦語:豬不姜?第一次聽到,而且看文章寫得有點自相矛盾哦,你來鑑定下到底對不對?下文轉載自作者:夜空中最靚麗的星農村俗語「豬不姜、魚不蒜、牛不韭」到底對嗎?資深大廚揭開謎底在農村,流傳著許多關於烹飪的俗語,這些俗語大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口頭相傳下來的,具有一定的信服力。不過時代在進步,人們對一些過去傳統的俗語也產生了一些質疑,因為有些俗語和現在的生活常識是相矛盾的。
  • 農村俗語: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雖然很精簡,但卻飽含著農民深深的智慧。農村俗語的覆蓋面很廣,既生動有趣又含義豐富,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為人處世,每個俗語的背後都是人們認真的總結。農村老人常說到的這句「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就是其中的一句,大家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
  • 農村俗語:財不急,富不偏,窮不南,富不北,此話何意?有啥講究
    農村俗語:財不急,富不偏,窮不南,富不北,此話何意?有啥講究在中國的農村,有非常多的可以讓大家了解的人和事。農村的人非常的淳樸踏實,非常容易感染一個人,一個從農村走出去的人,都會具備很多種特質,讓人喜歡。
  • 農村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是啥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中國民間流傳著很多製作美食的方法,其中農村有一句俗語叫做「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知道是什麼意思嗎?蔥姜蒜和韭菜都是做菜時經常能用到的調料和輔料,從字面上來看,「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的說法似乎並不符合常理,這是因為很多人都理解錯了,實際上我們如今聽到的這句俗語是簡化過後的,完整的說法是「魚不宜蒜,牛不與韭,肉不離姜」,這句話應該如何解釋呢?
  • 俗語「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到底何意?生活處處都是學問
    農村地區現在依然流傳著很多俗語,雖然這些俗語早已經過時了,但如果大家能夠多了解一些私密文化,相信一定會對工作和生活有很大幫助。這主要是因為,俗語是古代老百姓的智慧結晶,同時也是生活經驗的濃縮精華。如果大家能夠參透俗語中的內涵,相信一定會被俗語的魅力所吸引。雖然有很多俗語並不在乎文學性,甚至直接使用一些粗俗的語言,相反,這更能說明屬於深入百姓生活。
  • 農村俗語:「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是何意思?真的有道理?
    「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是農村普遍存在的飲食文化的民間俗語,也是傳統的古老俗語,是一種生活習慣而已,至於內在的科學道理,但還未發現有人去認真研究過。這種飲食習慣在我老家都非常盛行的,也包括了我家在內。下面就來看看我家的這種農村古老的飲食習慣的繼承和改變,就可以了解農村這一俗語存在的實際意義。
  • 《齊民要術》十句經典語錄,樸實無華中蘊含著哲理
    《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撰,成書年代約在533年至544年間,分十卷九十二篇,較系統地總結了當時黃河中下遊地區的農業生產經驗,樸實無華中蘊含著哲理。1. 力能勝貧,謹能避禍。觸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出自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葵》。露水還沒散去時不要去掐葵菜葉,太陽正中時不要去剪韭菜。5. 勤力可以不貧,謹身可以避禍。出自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序》。勤勉就可以不貧困,謹慎就可以躲過禍患。
  • 農村俗語: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雖然很精簡,但卻飽含著農民深深的智慧。農村俗語的覆蓋面很廣,既生動有趣又含義豐富,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為人處世,每個俗語的背後都是人們認真的總結。農村老人常說到的這句「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就是其中的一句,大家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
  • 俗語「有錢難買天降雨,雨雪臨墳出貴人」,農村生活過的才會懂
    並且因此創作出了很多相關的俗語,「有錢難買天降雨,雨雪臨墳出貴人」,就是眾多俗語中比較典型的俗語之一,農村生活過的才會懂。 也就是說無論再有錢的人,想要花錢去買天降雨,都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因為自然現象,根本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試圖以金錢買雨的想法,不僅特別可笑而且不符合自然規律。 在古代社會,老天降雨是一件非常珍貴的事情,因為當時的氣候環境,根本不利於下雨,但農業生產離不開雨水的澆灌。
  • 古諺「窮不走水,富不涉淫」,此話怎講?別怪老祖宗沒提醒過你
    老祖宗留下的俗語歷經千年風霜,最終在現代社會中開花結果,就足以說明俗語的文化力量。雖然俗語的文化內涵相對較低,但是其影響力卻非常廣泛。因為俗語發源於民間,並且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俗語「窮不走水,富不涉淫」,此話怎講?其實蘊含著極其深刻的道理和內涵。
  • 俗語「無怨不成夫婦,無仇不成父子」,此話怎講?古人說得很現實
    農村地區一直都流傳著很多詞語,既有對生活現狀的描寫,同時也有一些關於人際關係的俗語。總而言之俗語中所蘊含的重要內容,就像一個尚未開啟的寶庫一樣,只要大家能夠找到領會俗語的鑰匙,相信就一定會從中發現很多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