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中山大學加強合作共同傳承「中山精神」

2020-12-12 中國臺灣網

  同根並蒂好相攀——兩岸中山大學加強合作共同傳承「中山精神」  

  一個在廣州珠江南岸,一個在高雄西子灣邊——在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之際,坐擁不同風景的兩岸中山大學迎來了共同的校慶日。

  一樣的校名、一樣的校訓與相近的校歌,淵源深厚的兩岸中山大學共同繼承著「中山精神」,在頻繁的校際互訪、學術交流和學生交往中,姊妹校情誼日漸加深,並攜手邁向國際一流學府。

  「蘭竹芳馨不等閒,同根並蒂好相攀。百年兄弟開懷抱,莫謂分居彼此山。」2010年,高雄中山大學時任校長楊弘敦到訪廣州中山大學,吟出鄭板橋名詩,而這些詩句濃縮了兩校間深厚的歷史淵源。

  1924年,孫中山將廣州實行近代高等教育模式的多所學校整合,創立國立廣東大學,並親筆題寫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孫中山逝世後,學校於1926年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以感懷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

  1979年,中山大學學術代表團出訪美國。改革開放之初的此次中國高校代表團出訪,獲得當時大量海外媒體報導,這些報導也在臺灣產生了影響。在臺的眾多中大校友有感於此,產生了在臺灣設立一所中山大學,因應臺灣社會對高等教育之需的念頭。1980年,高雄中山大學創建於高雄西子灣,並以孫中山誕辰日11月12日作為校慶日。

  「兩校間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學校高層間的互訪,此後學生團體間逐漸展開互訪。」廣州中山大學校長助理、圖書館館長程煥文告訴記者。

  2010年,兩岸中山大學等主辦了「2010海峽兩岸中山論壇」,期間兩校達成了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係的共識,並表示將共同籌募發展基金,支持兩校的學術交流。

  此後,在諸多兩岸青年學子交流活動中,都活躍著兩校學生的身影。

  2014年,慶祝孫中山先生創辦中山大學90周年交響音樂會在廣州中山大學舉行,兩岸中山大學的樂團傾力演出,曲目全部為歷屆校友的經典作品,兩岸中大學子在動聽的旋律中共襄盛舉。

  在當晚響起的歌曲中,包括音樂家黃友棣的《杜鵑花》。中大校友黃友棣2010年離世,其身後為中山大學留下一段「69年還書記」的感人故事。

  抗戰期間,中山大學圖書館奉命搬遷,先入雲南澄江,後轉入粵北坪石。黃友棣於1944年從圖書館借出《格羅夫氏音樂與音樂家辭典》一套五冊。此後,他曾兩次試圖歸還,但顛沛流離中始終未能如願,辭典後隨他輾轉香港、臺灣。1998年,他將辭典贈予高雄中山大學圖書館典藏。

  2013年,該辭典在兩校共同努力下,由高雄中山大學移交廣州中山大學圖書館,終於了去黃友棣的遺願。「這段故事,見證了校友黃友棣的完美品德和高雄、廣州兩地中山大學的深厚友誼。」程煥文說,當年10月,中大圖書館將杜鵑花定為館花,恰與黃友棣名作《杜鵑花》同名。

  今年適逢孫中山誕辰150周年,廣州中山大學成立92年來首次將孫中山手書的校訓影印複製,並重印了首任校長鄒魯手書的《國立中山大學新校舍記》和《國立中山大學新校舍後記》碑帖原拓本2冊。今年,高雄中山大學也以一場活力十足的運動大會慶祝建校36周年。

  本月23至25日,廣州中山大學將以東道主身份,邀請高雄中山大學和廈門大學的代表,在「山海論壇」上就大數據與高性能計算等10個領域展開學術研討,共商合作大計。這個由兩岸中大和廈門大學共同發起的論壇,從2011年開始在三校間輪流主辦,旨在開拓未來校際間的合作機會。

  據廣州中山大學統計,從2011年9月開始,每年約有200名學生赴臺灣包括高雄中山大學在內的高等學府交換學習或參與短期交流項目,同時接收約80名臺方交換生到該校就讀。截至今年11月,該校有212名在校臺灣學生。

  廣州中山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和臺灣地區高校的合作向更深、更廣方向推進,為兩岸教育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局面的形成做出更多貢獻。(記者陳寂 鄭天虹)

相關焦點

  • 兩岸共同的孫中山 中國人共同的精神紐帶
    孫中山影響兩岸政治  【作者】本報特約撰稿 司馬獲稻  孫中山在海峽兩岸的影響力,非但未隨時光的流逝而式微,更成為今天「反獨」促統的精神象徵。  中國人共同的精神紐帶  時至今日,孫中山始終是全體中國人無可爭議的共同精神紐帶。各方都高舉孫中山的旗幟,視自己為這位革命先驅的繼承者。  新中國成立後,在孫中山誕辰逢十周年紀念日,北京和全國各地都要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會出席並講話,即使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期間也從未中斷。
  • 第四屆海峽兩岸中山論壇共同倡議書發布
    本屆論壇由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廣東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中山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和中山大學共同主辦,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廣東省青年聯合會、孫中山基金會、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新中華兒女學會、孫文學校協辦。
  • 第三屆海峽兩岸中山論壇學術分論壇在中山大學舉行
    本屆論壇由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廣東省人民政府、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主辦,廣東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中山市人民政府、中山大學承辦。11月17日,論壇開幕式在中山市孫中山紀念堂舉行。中山大學學術分論壇將圍繞「中山思想與中華文化」「中山思想與教育現代化」的議題,匯聚兩岸專家學者為研究和傳承中山思想和中國文化,推動教育現代化,促進海峽兩岸教育交流合作建言獻策。
  • 第四屆海峽兩岸中山論壇在中山開幕
    論壇以「弘揚中山精神、共謀民族復興」為主題,將舉辦「臺商一起來 融入大灣區」主題活動、中山精神與民族復興研討會、兩岸青年研習營、「中山杯」大灣區臺企慢投壘球邀請賽、孫中山文化史跡遊等系列活動。廣東省委書記李希出席開幕式,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劉結一通過視頻連線在開幕式上致辭。
  • 第四屆海峽兩岸中山論壇在廣東中山開幕
    新華社廣州7月17日電 第四屆海峽兩岸中山論壇7月17日晚在廣東省中山市開幕。論壇以「弘揚中山精神、共謀民族復興」為主題,將舉辦「臺商一起來 融入大灣區」主題活動、中山精神與民族復興研討會、兩岸青年研習營、「中山杯」大灣區臺企慢投壘球邀請賽、孫中山文化史跡遊等系列活動。
  • 兩岸及港澳青年學者聚臺北 研討孫中山思想
    、澳門的青年學者17日聚集臺北,共同研討孫中山思想。  今年11月12日是兩岸共同尊崇的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日。兩岸、港澳及海外有關紀念活動陸續舉辦。  本次「紀念孫中山150歲誕辰兩岸四地研究孫學的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為期一天,由臺北孫中山紀念館、兩岸關係發展協會陳守仁孫學研究中心、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四家臺灣機構主辦,香港鏡報月刊協辦。
  • 第四屆海峽兩岸中山論壇圓滿收官 與會人士呼籲共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大陸最大規模的兩岸交流活動7月17日晚,第四屆海峽兩岸中山論壇在廣東省中山市開幕,這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大陸舉辦的最大規模兩岸交流活動。兩岸同胞齊聚中山市,共話孫中山精神對當代兩岸關係發展的啟示,進一步紮緊兩岸中國人共同的精神紐帶。
  • 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研討會在臺北舉行
    17日,兩岸暨港澳研究孫中山的學者共聚臺北的孫中山紀念館,探討孫中山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及其對兩岸和平發展的意義。本次研討會由臺北孫中山紀念館、臺灣兩岸關係發展協會陳守仁孫學研究中心、臺灣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以及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推廣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共同主辦。
  • 珠海市與中山大學籤署進一步加強新型戰略合作協議
    8月26日下午,在省長馬興瑞的見證下,珠海市人民政府與中山大學籤署《進一步加強新型戰略合作協議》。  雙方籤署協議前,馬興瑞會見了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校長羅俊。馬興瑞對近年來中山大學與地方政府合作辦學取得的成果給予充分肯定。
  • 走進高雄中山大學 探尋兩岸中大的特殊情緣
    南方日報記者 王輝 攝  「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12日晚,中山大學90周年校慶交響音樂會在康樂園中區草坪奏響,抗戰名曲《杜鵑花》仿佛讓人回到烽火連天的七十多年前。交響樂的演奏者分別來自兩岸中山大學的學生樂團,因為共同的校慶日,他們跨越海峽,共奏一曲。
  • 中山翠亨新區獲授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全力建設兩岸交流合作示範區
    作為孫中山先生的家鄉,中山市與臺灣有著獨特的歷史和人文淵源,在推動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具有獨特優勢和有利條件。中山與臺灣民間往來熱絡,形成了大交流、大合作格局,是兩岸經貿文化更緊密交流合作重要地區。依託孫中山故居和翠亨村而設的翠亨新區,2013年3月掛牌成立,是廣東省轉型升級重大合作平臺。翠亨新區位於中山市東部臨海區域,地處珠江三角洲地理中心。
  • 臺中山大學討論拆除孫中山蔣介石銅像
    矗立在高雄西子灣的臺灣中山大學是一所以「孫中山」為名的高校,去年520政黨輪替之後,地方便有傳言校園地標「孫中山及蔣介石銅像」將被移除,該校學務長楊靜莉21日向媒體證實校方確實已成立「銅像處理委員會」討論銅像的去留問題。 外界質疑,未來若成功「去孫又去蔣」,中山大學還能叫中山大學嗎?
  • 兩岸文保論壇臺北召開 專家盼加強水下考古合作
    供圖中新網臺北7月19日電 (記者 劉舒凌 歐陽開宇)匯聚兩岸多位水下文化資產保護專家的「第九屆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保護論壇」及實地考察活動於7月13日至18日在臺北、澎湖等地展開。本項系列活動系兩岸2008年共同搭建的學術論壇,在兩岸間輪流辦理,旨在探索各階段文化資產保護工作所關注的課題並加強往來與合作。
  • 孫中山影響兩岸政治 文化符號滲透兩岸日常生活
    中國人共同的精神紐帶   時至今日,孫中山始終是全體中國人無可爭議的共同精神紐帶。各方都高舉孫中山的旗幟,視自己為這位革命先驅的繼承者。  新中國成立後,在孫中山誕辰逢十周年紀念日,北京和全國各地都要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會出席並講話,即使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期間也從未中斷。
  • 香港《中評社》:中山論壇啟示多 兩岸交流潛力大
    由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廣東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中山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和中山大學共同主辦的第四屆海峽兩岸中山論壇,7月17日晚在廣東省中山市開幕。論壇以「弘揚中山精神、共謀民族復興」為主題,舉辦系列活動。
  •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簡介
    2005年,中山大學依據教育部在新形勢下探索和創新高等教育辦學新機制新模式的要求,經教育部批准,與廣東東寶集團合作創辦的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應運而生。中山大學新華學院(院校代碼:13902)於2005年5月正式招生,是一所涵蓋文、理、醫、工、經、管、法、藝等學科的綜合性全日制本科獨立學院。
  • 人民日報海外版:堅持經濟合作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
    堅持經濟合作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望海樓)12月9日,2020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以視頻連線方式在廈門、臺北同步舉行,700多位兩岸工商界人士參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向兩岸企業家峰會理事會發來賀信,代表中共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年會召開表示祝賀,向峰會全體會員和與會嘉賓致以問候。
  • 堅持經濟合作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望海樓)
    福建省是大陸臺資企業最集中的省份之一,也是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最密切的地區之一。隨著福建推進高質量發展,積極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著力落實各項惠臺政策,越來越多的臺胞臺企臺青把福建作為西進大陸的圓夢基地、登陸發展的第一家園。福建的發展進步是大陸近些年發展進步的縮影。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即,「十三五」經濟社會成就有目共睹,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十四五」發展藍圖,提出2035年遠景目標。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在深圳光明正式開業
    [摘要]傳承中大精神,弘揚深圳氣質。努力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的世界級醫學中心。光明市民翹首期待的中山大學第七附屬醫院終於開業啦!在開業儀式正式開始前,中山附屬第七醫院舉辦了盛大的開診儀式。校長羅俊致辭時指出,附屬第七醫院開業是值得紀念的喜慶時刻、光榮時刻、神聖時刻,是中山大學與深圳市政府合作的成功典範,是落實習總書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指示精神的具體行動。
  • 在臺北的孫中山紀念館:兩岸緬懷中山先生的文化符號
    中新社臺北9月9日電 題:在臺北的孫中山紀念館:兩岸緬懷中山先生的文化符號  中新社記者 朱曉穎 陳立宇  巨大的孫中山先生銅像、逸仙生前遺物及親筆書寫的「博愛」、「公為天下」……無論是大陸還是臺灣,關於「孫中山紀念館」,都有著似曾相識的普設。在臺北市,越來越多的大陸參觀者走進孫中山紀念館,擷取先生生前點滴,緬懷兩岸共同精神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