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29日 16:54 來源:新華網
參與互動整個九月,多個颱風影響了兩岸及香港地區,其中颱風「莫蘭蒂」和「鯰魚」給大陸和臺灣部分地區造成了巨大的災害損失,也讓臺灣某些縣市遭遇了颱風天如何放假的難題。
在颱風「鯰魚」逼近和過境期間,臺灣中南部的五個縣市因只放半天「颱風假」引發民怨,另有多個縣市27日夜間才宣布次日全天放假,引發島內對「颱風假」的激烈爭論。
困擾臺灣地方縣市的颱風天放假問題,在香港卻有比較完善的解決之道,那就是香港的「掛風球」方案。
什麼是風球
「風球」指的是香港天文臺發出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分為一號、三號、八號、九號和十號(香港歷史上曾經使用一到十號風球,後經歷史演變逐漸確定為現在的標記系統)。
(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 圖片來自香港天文臺官網)
如上圖所示,「三號風球」表示香港近海平面正在或預料會普遍吹強風,持續風力達每小時41至62公裡,陣風更可能超過每小時110公裡,且風勢可能持續。「八號風球」則根據實測風向分為四個方向:八號西北、西南、東北和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再高一級的信號為「九號風球」。「十號風球」是最高級別的熱帶氣旋警告,這個信號的發出表示颱風中心已正面吹襲或預料將會橫過香港。
為何「掛」風球
為什麼香港用「掛」字來表示熱帶氣旋的公布呢?這與香港氣象預告的歷史有關:早在1884年,香港天文臺就開始使用一套以圓柱形、球形和錐形組成的信號系統向港內船隻及市民發布有關熱帶氣旋情況及大約位置的消息。這些實體的標誌便被稱之為風球(並非都是球狀)。
隨著人口增加,信號站也逐漸遍布全港各地,六十年代全港共有42個信號站。然而,近年來電視臺及網際網路能夠即時又準確地播報天氣,信號站也漸漸成了擺設。2001年末,最後一個訊號站關閉,實體風球的時代正式結束,從此香港的懸掛風球亦成為歷史。關於「風球」的正確說法變成是「發出信號」,「仍然懸掛」改為「仍然生效」,「除下信號」亦變成「取消信號」。不過「懸掛」一詞卻在香港民眾的口中保留了下來。
風球「掛」起 如何放假
其實香港並沒有一部法律專門規定放假要求,但各機構依靠行政指導等柔性措施,對風球預警行動進行指引。比如,香港勞工處的「工作守則」對熱帶氣旋(颱風)、持續降雨(暴雨)等自然災害下的就業安排提出建議,颱風或暴雨天怎麼放假,每份僱傭合同中都會約定好,而香港教育局有關通告對各類各級學校的停課條件列舉也非常詳細。
每當掛起八號風球的時候,香港的地鐵站、小區管理處、戶外大屏幕便都掛滿了八號風球警告生效的標識,除了必須留守在工作崗位的相關人員,人們可以不用上班。為減少八號風球發出時市民同時下班對公共運輸工具構成的壓力,香港天文臺一般會在發出八號風球信號前的2小時發出預警。一旦風球撤銷,香港市民哪怕是還沒趕到家,也得回到單位和學校重新開工和上課。香港的「掛風球」方案之所以能平穩運行,一方面與該制度行之有年已成慣例有關,另一方面也要感謝香港市民的高度自覺。
相比之下,臺灣地區的颱風放假決策權卻在各縣市長手中,很容易造成非專業的誤判和各縣市之間因為放假時間不統一引發的民怨。難怪臺灣氣象部門的負責人表示,已經挨罵慣了,希望各縣市政府不該為了討好民眾,提前宣布第二日是否放假,以免導致爭議增加。(章廉 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