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部落的光明使者
──國網甘孜公司石渠縣公司副總經理劉凌川
4200千米,是石渠的海拔高度;
217省道,是石渠通往外界唯一的交通道路;
25000平方公裡,是石渠的供電面積;
46%,是石渠含氧量與內地相比的百分比;
零下45°C,是石渠最冷的溫度;
石渠,有著「太陽部落」的美稱,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的川、青、藏三省區結合部,是四川省海拔最高、最偏遠、交通最不方便的縣。2013年以前,由於歷史原因,石渠的電網都是孤網運行,一到冬天,電站結冰,「太陽部落」的居民沒了電力,只能依靠牛糞和鋼碳取暖、照明。藏區百姓的生活十分不便,他們期盼著「太陽部落」有著不落的太陽、永恆的光明。
0, 是在最美高原卓瑪營業廳,電費實現了第一次結零;
1, 是石渠是第一批全面完成「無電地區建設」;
1, 是國網石渠縣公司籌建了第一個實訓基地;
2, 是這些改變被石渠的百姓譽為「藏區的第二次解放」;
這些驚人數字的背後,都活躍著一個身影,那就是援藏幫扶幹部——劉凌川。2014年9月,劉凌川率領幫扶組的陳柏居、吉麟輝、張健來到「太陽部落」進行幫扶工作;不顧旅途困頓和高原生理不適反應,立即全身心投入到幫扶交接、熟悉幫扶部門的工作中去,收集幫扶信息,梳理幫扶思路,並制定切實可行的幫扶工作計劃。針對國網石渠縣公司地廣人稀的特殊情況,劉凌川帶領幫扶組制定了 「造血式」幫扶計劃,「小而精」的整體幫扶工作思路,「全方位、全序列、全過程」的「三全」幫扶管理工作措施,並根據縣公司人員、管理、設備實際現狀,初步確定「短、中、長」三個幫扶工作時間段。
因為石渠的電力工作人員,多數為少數民族同胞,2013年納入國網整體系統後,許多要求和規範都與以往不大相同。智能電錶的推廣、新設備的使用、經營、績效的考核…….更加嚴格的操作標準,更加精確的量度水平,更加電子化的系統,讓大家都感到了十足的壓力。許多工作的開展都依靠幫扶,每當這個時候,劉凌川總是衝在最前面,親自給大家示範,一步一步的耐心教導,將心比心的和當地員工交流。國網石渠公司每一名員工在對接幫扶工作中那期待、期盼的眼神和對劉凌川的信任,都讓他在心底跟自己說:做得再好一點,教的再多一點,自己再示範一次……
不僅如此,面對石渠地處偏遠,人員負責區域廣不易調動的困難,劉凌川帶領援藏幫扶組的安監、電建、管理、農電等方面的專家陳柏居、張健、吉麟輝組成籌建組,與石渠公司領導、員工討論建設方案,構思實訓基地的建設圖,並數次驅車到建設現場指導實訓基地建設標準、安全設施建設。利用報廢的物品、物資在鄂曲電站的開闊地自建一片配網施工、戶表安裝的實訓基地。幫扶小組的成員親自示範登高作業、安全帶的正確穿戴方法、瓷瓶、金具、拉線的正確安裝方法等。全面提高了石渠縣公司的員工業務水平,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5.4%,是石渠2015年度綜合線損率,這比去年降低了近5個百分點;
100%,是石渠2015年度電費回收率,同比增長30.12%;
3000餘公裡,是石渠完成的高、低壓線路改造米數;
8400餘戶,是石渠完成的藏區無電農、牧民戶表改造數;
2015年,國網石渠縣公司被評為國網四川省公司「十二.五」先進集體;劉凌川個人被推薦為甘孜州公司「優秀援藏幹部」。
面對榮譽,劉凌川總說是大家的功勞,他說這不僅僅是我的功勞,也不僅僅是援藏幫扶組的功勞,這是所有高原電力人的功勞。當我們往返川藏路上萬公裡,用腳丈量石渠縣23個鄉(鎮)兩萬五千餘平方公裡的土地時,是我們的少數民族同胞和我們走在一起,是他們和我們一起接通了點亮石渠,點亮藏區的電線。國家的發展「一個都不能少」,我,我們幫扶組,我們高原電力人和所有的少數民族同胞都是一家人!
2016年1月15日,是劉凌川來到石渠幫扶的第515天;
藏區的百姓都親切的叫他「光明的使者」,他的故事還在繼續,高原電力的建設還在繼續,國網甘孜電力的發展還在繼續,漢藏一家親的情誼還在繼續……
責任編輯:高慧君 投稿郵箱:網上投稿